劉艷濤
主食加工業是傳統食品產業現代化的一大領域。據統計,2013年,從事面米制造、速凍食品制造的規模以上主食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363億元,比2012年增長18%;利潤總額94億元,同比增長19.7%。
我國著名食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對筆者說,食品產業是關系國民營養與健康的民生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傳統食品現代化要解決老百姓一天三頓飯的營養、安全、美味、方便、實惠等問題。營養安全是基本的,美味方便是大家追求的。
遺憾的是很多加工企業依然作坊式生產。什么叫坊?“坊”的解釋就是“手工業者的工作場所”。我們傳統食品產業不能停留在“坊”的階段,而是要加快實現現代化。
市場需求推動傳統食品產業現代化
中國居民消費意識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在最近10年中,喜歡西餐的人群增長了7.8%,不喜歡的、拒絕的減少了14%。67.1%的民眾認為做飯比較麻煩,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花那么長時間做飯。90%以上的人都吃速凍食品。
孫寶國分析認為,從調查來看,人們對待主食的態度是,第一不用自己做,很方便,第二口味好,第三很便宜。很多人喜歡在家做飯,但又希望市場能夠提供半成品。無論是主食加工,還是菜肴加工,都要靠現代化的食品產業來實現。
在談到餐館食品工業化跟餐飲業連鎖化的關系時,孫寶國舉了蘭州拉面的例子。他說,蘭州拉面的制作過程很藝術化。但是,有另外一碗面叫味千拉面,不是師傅手工拉出來,湯也不是在店里燉出來的,全部是工業化生產出來的。味千拉面的目標是在全國建2000家連鎖店,而它在中國卻只有10年左右的時間。我們的蘭州拉面的歷史就太長了,但蘭州拉面的店面有多少能比得上味千拉面的連鎖店呢?再如大家熟悉的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他們店里所有的食品百分之百都是在工廠里生產出來的,并且都是我們中國的食品廠制造出來的。所以,我們的傳統食品產業要想做大做強,從地區走到全國,走向全世界,就要靠工業化、標準化,進而實現現代化。
孫寶國說,食品工業是從家庭廚房走出來的,食品廠是工業化的大廚房。傳統食品現代化過程中,首先要傳統,更重要是的要創新,理念要創新,技術要創新,裝備要創新,產品要創新,營銷模式也要創新。
實現傳統食品產業現代化,要固本求魂。營養健康是本,色香味是魂。孫寶國認為,重視安全是最基本的。但如果消費者不滿意色香味的話,企業同樣不會有大發展。比如冰淇淋,色香味俱全,大家都喜歡吃。一看顏色,你就知道是草莓味還是巧克力味的,看出味兒來了。
傳統食品現代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傳統食品產業面臨政策推動、市場拉動、科技驅動、現代農業帶動的良好機遇,同時也面臨一系列問題。
第一,對傳統食品產業現代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孫寶國認為,在這方面,農業部尤其是農產品加工局態度非常明確,大力支持。但一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是觀念的問題。我們自己的傳統食品產業現代化迫在眉睫。
第二,對洋快餐本土化的深遠影響認識不足。肯德基早餐吃什么?吃油條、喝豆漿、吃雞蛋,現在還有老玉米、紫薯,它已經本土化。孫寶國說,中國傳統食品現代化的工作我們不抓緊做,國際一些大企業就要做,其實人家很多已經在做,有的把我們好品牌買走了,雖然對傳統產業也是一個帶動,但我們自己不能不行動。如果我們做不好,中國傳統食品工業化、現代化就不會有可持續的發展。
第三,對食品科技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現在國家科技項目管理上,整個食品還沒有做一個獨立的領域。國家食品領域的投入與其他的領域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第四,中國傳統食品制造裝備落后。但也涉及教育引導消費者科學合理飲食的問題。中國傳統食品制造裝備做得最好的是方便面,但最近七八年發展得很不好。很多人覺得這是垃圾食品。孫寶國認為,沒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很多消費者缺乏基本的營養均衡常識,所以食品企業還有一個責任,就是要教育引導消費者怎么去科學飲食、合理飲食。
最后,中國消費者對自己的食品安全信心不足。這幾年,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受到很大打擊。如果看到一個饅頭,太白了或有顏色,就會想是不是染色的?食用油是不是地溝油?里面反式脂肪酸超標不超標?大家有太多的疑問。在中國傳統食品產業現代化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有長遠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