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爾聯袂北大加速“萬眾創新”
3月21日上午,在青島八大關小禮堂,北京大學校友會與海爾集團舉行了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創業家,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發表了他關于創業的致辭,他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費爾普斯所著的《大繁榮:大眾創新如何帶來國家繁榮》一書的觀點來解讀民眾創新的重要性。“國家層面的繁榮,源自于民眾對創新的普遍參與,換句話說,如果有了民眾對創新的普遍參與,才有國家的繁榮;否則很難有國家的繁榮,或者說有了繁榮也很難持續。而現代經濟的基礎,就是創新體制的有效運轉。沒有創新體制的‘現代經濟名不副實。”
張瑞敏還對與會創客們分享了海爾自身創新探索和實踐中所堅持的三個力:心理承受力、自驅力和定力。他認為心理承受能力是創業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沒法創業,而自驅力和定力是創業的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結合起來,創新的成功性就會比較大。
張瑞敏還分享了硅谷最有名的YC創業營的創始人、老資格的創業家格雷厄姆在《YC創業營》里所說的話:我不喜歡甚至反對用“孵化器”這個詞,我更希望用“加速器”,因為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可以提供免費空間、免費幫助,后者則強調獨立思考,不在于錢的問題,而在于一定要創造自己新的事業。
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劉衛國:
感謝北京大學、感謝海爾,因為你們聯合開辟了一種新的合作模式,創客這個模式在青島已經產生影響,下一步我們市政府要專門召開全民創業、萬民創新大會推廣海爾經驗,這一重要時刻,北大來了。我們期盼已久,下一步希望加入我們政府有關部門的因素,全力提供服務。希望建立政府、大學、企業合作的一個新路子,這肯定會產生一種裂變效應,使更多創客涌現出來,會促進我們產業的轉型升級。
海爾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財務官譚麗霞:
海爾創業發展的整個過程之中,我們都是以一個創業者的身份存在。我們的公司文化里有兩句話,第一是創業創新,第二是自以為非,這是每一個創業者,即使這個創業者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公司,都時刻應該具備的兩個必備的思維方式與精神。2006年以前我一直做海外市場,2006年2月我回來投入到海爾轟轟烈烈的變革之中,其中酸甜苦辣盡嘗,這個過程當中,海爾所有人的觀念都發生了巨變,對我們的時代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海爾來說,如果想在未來30年可持續發展,這是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
北大與海爾的強強聯合將更好地整合優質資源,分享北京大學優秀的師資和校友網絡,以及海爾集團豐富的企業管理與實戰經驗,我們還將共同設立“海爾一北京大學創業研究中心”。希望這個平臺可以為每個創業小伙伴們提供有關創業的土壤、環境、資源,希望創業的每個人都可以在這里得到成長發展。
松禾資本董事長厲偉:
“萬眾創新”有許多層含義。首先它并不會產生浪費,因為沒有數量很難談質量。比如計劃經濟講的是定制,恨不得每天吃多少米都算出來,按量生產,自然而然的不浪費,也高效率,但結局是怎樣?是國家貧困。而市場經濟就是你們都去干吧,你們種出多少,覺得賣得掉就種,結局是豐衣足食。所以不用擔心萬眾創新可能會產生浪費。實際是可以使我們從中產生出巨大的機會,產生出眾多世界級企業的機會。其次創新,創業,需要一種自由氛圍。現在萬眾創新,意味著調動全民去自由地思考那些前人所沒有思考的東西,一個國家如果它的思想進入一個新的活躍的狀態,那一定在未來會給我們帶來難以想象的發展空間。全民創業的思路,不僅僅是我們自身的利益,國家的利益,甚至從整個人類發展角度來講都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進步,都會帶動一場革命。只要這勢頭能夠持續下去,國家的發展,假以時日這種變化可能不是我們今天能夠想象的。現在要做的就是,去做讓改變發生。
拉卡拉科技董事長孫陶然:
1996年左右互聯網剛進入中國的時候,那時候一直有一個爭論:電子商務是一個新東西還是一個商務電子化。現在看得很清楚,互聯網是一個工具,既然這個工具已經出現了,你就一定要去把它使用起來,否則對方是飛機大炮你是大刀長矛,一定失敗。我們要擁抱和引入互聯網,把它引入到你的產品、渠道、推廣等方方面面去。
原來拉卡拉一直在便利店里面給社區提供還款、繳費等服務,現在發現了另外的需求:線下單體店經營品種比較少,經營資金也比較少。有人在打賭未來線下實體店會不會垮掉。我們認為用互聯網技術、電子商務技術可以讓這些線下店得到改善。阿里巴巴做了第一件事情:幫助你通過互聯網把東西賣給全世界,拉卡拉現在做另外一件事情:用互聯網技術幫助線下的這些小店把全世界能夠賣的東西拿過來賣給周邊人。換句話說傳統的線下店鋪,有自己的優勢:在社區周邊,可以互動,有信任。但是如果不借助互聯網的技術來擴充自己的經營品種,來縮短進貨鏈,甚至不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把周邊粉絲經營起來就會垮掉。如果用好這些技術,線下店的優勢就能發揮更好。
所以我想德國工業4.0也好,智能信息化也好,其實都是使用互聯網技術來改造自己企業的產品、渠道、價格與推廣,但是本質沒有變,如果你脫離了整個供需關系這個本質空談互聯網就是泡沫,反過來抓住需求,抓住用戶,引用互聯網的技術來改變產品、價格、渠道、推廣,甚至內部管理、供應鏈,就可以讓你的企業把原來的優勢發揮更好,并且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
銀豐投資集團董事長王偉:
我們北方,有一個特點,一創業就想高大上,就想做重點企業,就想像海爾一樣,可是有多少人能夠成為海爾呢?我的觀點不一樣,如果我經營的企業倒閉了,我開一個包子鋪,每天包幾百個包子賣給大家,大家吃得很好我也過得很舒服就行了,我覺得這樣更容易得到幸福更容易成功。萬眾創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特點,根據自己的優勢,選擇自己的創業,是最重要的。選擇自己喜歡的,會不覺得累,更容易成功。
至于山東創業的優勢,我思考過了。資源上來說,青島是以海洋為主的。但我不贊成創業者都扎堆到引導產業的做法。因為既然是引導產業,勢必已經有很多人進入了,特別是很多精英都進入到引導產業里了,如果都擠在這里,大家都不會成功。所謂引導產業也只是一個方向而已,社會萬物太博大了,所以新創業者還是不要過多地關注引導產業,而應該把眼光放寬,有太多的未知領域等著大家創新。
還有一點,北方人特別不重視服務,作為山東人,創業應在服務業,這會讓普通創業者更容易成功。
騰訊移動互聯事業群副總裁馬斌:
互聯網的幾大公司,無外乎是第一階段在信息的互聯網化的過程當中占領了各自的優勢,騰訊完成人和人聯接,百度完成人和信息的聯接,阿里完成人和商品信息的聯接。每一家公司沿著自己的發展路徑走到現在,也因為各自的核心優勢開始發生新的變化。
騰訊在自身基礎上提出互聯網+,其實無外乎是和各個行業做對接,這個過程當中,第一步信息化其實就是互聯網化,把所有信息互聯網化。第二個就是消費的互聯網,第三個就是產業的互聯網,也就是進行到4.0階段了,我們各行各業,所有的跟消費有關,跟行業有關的都是互聯網化,首先完成是IT整個的互聯網化,這是我們創業的最大機會。改革開放30年,我們的發展不能夠持續有效地以8%的速度發展下去,最大的一個原因在于我們整個社會的效率過低,只有信息IT的互聯網化,把所有的數據直連,我們的效益會極大增加,這個階段產業的升級是我們創業的最大機會。 (本刊記者)
房產中介“玩命”轉型
過去一年,“互聯網+”侵襲房地產經紀行業。房產中介在市場下滑與互聯網沖擊的雙重夾擊之下,老一套打法難以為繼。
今年3月上旬,鏈家地產宣布與上海德佑地產達成戰略合作,鏈家將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地區劃入其萬億級O2O平臺,擁有2000家門店的鏈家決心變成一家互聯網公司,而思源、我愛我家等傳統中介也發力互聯網。與此同時,房地產信息平臺搜房網轉攻線下,做起了代理銷售。房多多、平安好房網等互聯網或金融機構加入血戰。房產經紀市場狼煙四起。
加速洗牌的信號
2014年11月,鏈家因搜房網“上戶效果越來越差”,以及后者介入中介業務與之形成競爭關系,公開與搜房網決裂,決心自己做互聯網平臺。在鏈家O2O平臺上分兩類人,一類是買方和賣方,即用戶;另一類是經紀人,是鏈家的客戶,為用戶提供房產全流程服務,全中國100萬經紀人都可以是這個平臺的客戶。
鏈家平臺想達成的效果是,基于歷史數據分析,有多少人想買A地周邊的房子,有多少人會在B地買,在A地看房的人最后在哪里買房的比例比較高,這些行為不僅有線上瀏覽數據,線下的帶看數據和成交數據,每套房子拿出來賣的概率有多高等等。未來行業競爭點在于,誰能提供更全面優質的內容,誰有更優秀的服務者提供更好的體驗,誰又有更好的數據以及基于數據的建模與技術力量,誰才能建立未來房產020平臺。
鏈家展示了它巨大的胃口。2014年鏈家交易額已經達到2000億元,2015年的指標是翻番達到4000億元,并進入八個新的地區;2017年交易額到1萬億元,占全國交易額的十分之一,同時門店將由現在的1800家增加到1萬家,經紀人數量將從3萬增加到10萬。
鏈家目前在北京的經紀市場占據一半以上份額,擁有絕對話語權。然而,在北京市場的成功能否復制到其他城市?鏈家這幾年進入南京、青島等城市,稱要做當地經紀行業領導者的豪言壯語并沒有實現,甚至大多處于虧損狀態。在青島鏈家的工作人員更是透露,因為近來房產市場不景氣,地產中介的人員流動非常大,而這個行業準入門檻低,人員稂莠不齊,缺乏優秀的房產經紀人。
單靠北京市場顯然不能實現鏈家“萬億級交易”的宏大目標。今年以來,鏈家展示了其另一種市場擴張模式。2月全面并購成都最大的經紀公司伊誠地產,獲得成都近30%的市場份額;3月1日,吞下上海經紀市場老二德佑地產。
鏈家的這一模式,被業內人士指為,“實質是通過平臺直接剽竊經紀人的客戶資源來獲取收益”。“一個不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經營模式風險極高,只要資金鏈一斷,會倒得很快,受損害的將是員工。”
無論如何,鏈家的整合擴張是2015年中介行業加速洗牌的一個信號,平臺化的資源整合或將成為房產中介領域的大趨勢。玩命。逃命?
“習慣于賣方市場邏輯的服務和產品都會被淘汰掉。”業內人士認為,房地產市場已經產能過剩,最大的變化是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至于過去溝通買賣的房產中介,需要解決的已經不是信息不對稱問題,而是信息過剩。
在“互聯網+”還沒連接到房地產行業時,經紀行業的價值是向用戶提供信息,這些信息甚至是稀缺資源。但這一切已發生質變。房源過剩、客戶稀缺,提供經過篩選的有效真實的房源信息才是房地產中介的價值。
與此同時,整個房地產行業仍在持續走軟。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截至2月底的數據顯示,全國二手房成交價格指數已連續9個月下跌。更直觀的例子是,由于全國性樓市調整所導致的傭金收益下降,21世紀中國不動產僅在上海便關閉了50家門店,甚而在今年1月從紐交所退市。
市場萎縮,分食者加入,催生了傭金和提成的價格戰。1月,搜房網把中介費直接打到總房款的0.5%,直指傳統中介的命門。為留住或挖走經紀人,中介公司只得大幅提高經紀人薪資和提成。鏈家將傭金提成提高到70%,緊接著搜房網把這一比例升至80%;中原地產、思源地產等傳統中介也被動跟進。
這是一場靠燒錢來比拼生命力的戰爭,小經紀公司不得不裁員縮減開支,大公司則發力轉型或并購整合,逆勢中誰的模式或路徑能得以存活?目前的市場戰績尚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