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關于教育的問題有許多亮點,對我來講最關注的一個問題還是教育的投入。一個國家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建設教育強國,最根本的還是要有強大的財政支持。今年報告當中總結了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超過4%,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成績。
大家都知道這兩年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很大,財政減收因素很多,民生保障的壓力很大,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教育投入仍然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4%,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大概是2.5萬億元,已經成為我們國家最大的民生支出。
山東在財政支出總盤子里教育的投入不低于20%,這三年基本在21%左右,去年大概是1500億元用于教育的支出,這也是我們山東最大的民生,其中基礎教育支出肯定超過了50%。包括教師的工資、供應經費、校舍建設、各種學生的資助,包括外來務工教育的保障,包括留守兒童的補助、困難兒童的補助,都在這樣一個總盤子里。
從2012年以來,我一直在提一個建議:推動教育財政預算和決算的公開。希望我們的教育財政從中央到省到市、縣可以很清晰,教育投入總量的來源是什么?錢從哪里來的?錢到哪里去?錢花在基礎教育、學前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比例如何?公開之后我們可以推動它的結構優化、效益的提高。
教育不科學加重負擔:文化課學習時間太長
中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30多年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我們的義務教育普及在世界9個過億的人口大國中,貧困或發展中國家中是第一,去年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普及率是86%,高等教育毛入學率37%。教育首先解決了老百姓有學上的問題,在各個教育層面上應該說基本滿足。
但我們的教育仍有很多問題,包括教育的活力問題、體制問題、教師職業素養問題,當然也包括孩子的課業負擔過重問題,以及片面追求考試和升學給孩子帶來的壓力。為什么現在的孩子覺得學習不快樂,就是學生的課業負擔重,老百姓也跟著重,甚至覺得教育成為了很焦慮的話題。
這里面有我們傳統文化的原因,要做人上人,要光宗耀祖,要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這是沒有什么可指責的。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孩子現在沒有了學習的興趣。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到山東團聽取一位老師發言,總理問:你們在做素質教育,孩子的身體素質提高了嗎?你是教數學的,孩子對學習數學感興趣嗎?前幾年有錢學森之問,中國為什么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回答這個問題先回答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問題,孩子為什么學習沒有興趣,最關鍵的問題在哪里?
今天的學生學習苦得沒道理沒價值,苦不是判斷一個事物正確不正確的標準,苦是一個現象。一天24小時除了睡覺、吃飯之外,學生的時間要過得有意義,這是問題的根本。我們的孩子為什么文化體育課交替安排?是讓孩子大腦協調運轉。為什么上午和下午的課要安排的不一樣?就是要使大腦保持有效的運用狀態?,F在學生的負擔很多是教育本身不科學帶來的,或者說加重了孩子的負擔。
現在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時間已經長到無法承受的地步,或者說學生這個年齡不應該有這么長的學習時間。第二,由于過分單調的文化課學習,帶來了孩子的左腦使用過度,學習興趣下降。第三,因為孩子在校內校外學的東西都一樣,都是為了考試,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德育教育、體育教育、藝術教育、社會實踐都被邊緣化了,導致孩子不能個性發展、全面發展,自身怎么能快樂呢?身心都是分裂的。
美國現在很多孩子也很苦,學習時間也很長,他想考一個一流大學,也是晚上睡得很晚,這是他自己主動認同的一種學習、一種追求,沒有簡單地說我要改變命運。再看看東亞文化圈里的韓國、日本。日本的課業負擔比我們輕得多。在經合組織的測試當中上海很好,但日本也不差,不過要知道日本學生的學習時間量比我們少得多。這說明什么問題?我們孩子的學習方法是有問題的,課程結構是有問題的,教育內容是有問題的,教育模式是有問題的。
兩種較量:培養人還是培養人才?
孩子的課業負擔是誰造成的?當然這不是他自己想承受的,家長和學校統一化強制性的教育,讓孩子學習的主體l生喪失,而孩子對學習的意義是迷茫的。當一個孩子不知道為什么學習但必須天天學習的時候,他能快樂嗎?
我覺得對學生的學習苦也好負擔過重也好,一些觀念還是要澄清一下,比如說歷史上所謂的有勤奮苦學的傳統,我們常常拿頭懸梁錐刺股說事,但要知道把頭發甩到梁上是他自己甩的,錐大腿也是他自己錐的,他自己想吃苦。而現在的苦是強制的、被迫的,這給孩子的發展帶來的負面作用太大了。我曾經在一本書里說我們中國有勤奮的傳統,但是勤奮至上還是效率為上?當我們勤勞卻沒有效率甚至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時,勤勞沒有任何意義。
教育本身有問題,但教育外部的問題也要解決好。比如各行業勞動收入差距太大,而差距過大老百姓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壓力也會增大。這是教育外部需要解決的問題。回到教育的本身,今天的教育本不應這么沉重。教育是讓孩子過幸福生活,讓他們健康成長。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拼命拿一個文憑。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上大學是為了什么?老師說你考不上大學就吃不了饅頭穿不了皮鞋,今天還有哪些孩子說我吃不上飯穿不上衣服?我們的社會已經不是30年前的狀況,我們也已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奮斗的時候,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從教育的價值和目的來講,中國應該調整了,應該是一個為了成長健康、幸福生活而學習的時代。
前不久我們到芬蘭考察,再次感受芬蘭的教育。芬蘭的校長教師說我們的孩子只要幸福就好,他學什么不學什么,這都不是目的。我覺得這種價值觀是我們要學習的。
教育是培養人的,那么教育培養什么?是要把人積極向上的真善美的能量釋放出來。但現在我們顛倒了。過去提知識改變命運,這個“知識”是什么?西方講的知識跟我們講的知識一樣嗎?恐怕不一樣,他們強調的更多是能力,而我們講的是課本知識。現在有一種論調也在說“教育無用論”、“知識無力感”。
我們現在有兩派的斗爭和較量。搞教育的希望教育回歸培養人的本質,德行、理想人格、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但作為家長,因為社會競爭太激烈,為了去競爭各種就業崗位,家長們會把孩子專門往某個方向去培養。但其實兩個方向不是對立矛盾的,但也不能為了培養所謂的拔尖人才而忘了我們培養人的前提。
走出政績觀:不能再用考試升學綁架學生
頂層制度設計關鍵在什么地方?走出中國教育的困境,最主要的是政績觀問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是GDP至上,現在全社會發展的政績觀在轉變,經濟發展為了什么?為了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教育同樣如此,現在我們的各級政府不能再用考試、升學來綁架學校綁架孩子了,應該用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來評價教育的質量。從頂層制度設計來講這是最關鍵的,一旦轉變政績觀,這把標尺科學了全面了系統了完整了,我想我們教育的頂層制度設計大環境就會發生重大變化。
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孩子沒有興趣,學習負擔學習任務很重,學習材料很多不是他想讀的,這是最關鍵的問題。當然一個人興趣的養成有很多環節,老師的賞識很重要。一個人興趣的養成有很多,要培養孩子的興趣,發現孩子的興趣,支持孩子的興趣。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把志向和興趣統一起來。從老師角度來講,我希望我們能很好地引導孩子主動有興趣地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