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良坤 楊雁冰
“一辦三中心” 形成鄉鎮服務合力
文 / 趙良坤 楊雁冰
廣元市

服務轉型升級,鎮干部幫助農民收割稻谷。
走進廣元市劍閣縣城北鎮的便民服務中心,可以看到前來辦事的群眾井然有序?!耙窃谝郧埃瑯巧蠘窍屡軒滋耍壤速M時間,又不好找人?!?7歲的村民劉顯志說,“現在從接待到辦理,有時間限制,我只需找具體經辦人,省心多了!”
廣元市積極回應基層群眾對公共資源“更高水平服務”的需求,以鄉鎮行政體制改革為抓手,整合鄉鎮部門、延伸站(所)職能,成立黨政綜合辦公室和便民服務中心、產業引導中心、綜治工作中心(簡稱“一辦三中心”),著力破除聯系服務群眾的資源、能力、手段等瓶頸,促進了鄉鎮黨委從管理型到服務型的實質性轉變。
啟動鄉鎮“一辦三中心”運行模式之初,廣元正處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攻堅階段,重點工程項目建設集中開工,農房以及鄉鎮基礎設施重建全面展開,加上民生重建信心重樹等,鄉鎮面臨的任務異常繁重。
如何打破傳統的以政府為主導、部分職能缺位的鄉鎮管理模式,解決多年來的管理積弊?廣元市委通過便民制度設計回應基層迫切需求,在部分鄉鎮試點“一辦三中心”運行模式,推動鄉鎮成立“大服務”、“大產業”、“大調解”等綜合部門,組建便民服務中心,負責民生社會事務;組建產業引導中心,負責改革發展事務;組建綜治工作中心,負責社會管理事務;組建黨政綜合辦公室,負責黨務政務、督查督辦“三中心”的工作。“三中心”建立綜合性服務大廳,忙時實行集中辦公、一站式服務,閑時實行“劃片包戶”服務群眾。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全面開花”,廣元市努力建設簡政放權、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的服務型鄉鎮政府,一場全新的制度變革由此展開。
如何讓機制變革更多地惠及基層群眾?廣元堅持人權、事權、財權等向鄉鎮傾斜, 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行政許可和審批權限委托下放給鄉鎮,每年預算專項經費解決鄉鎮干部工作性津補貼、化解鄉鎮遺留債務,規定鄉鎮干部的任用須征求鄉鎮黨委意見、鄉鎮對派駐站(所)人員考核分值權重占70%,確保有能力和資源搞好服務。
同時,堅持建立和完善鄉鎮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三聯三包”和開門接訪、主動約訪、定期下訪等一系列制度,建立“鄉、村、組、格”四級“區域服務網格”和“產業服務網格”服務點5.7萬個,開展“捆綁打包”服務,實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六聯”工作機制,鄉鎮黨委群眾工作的服務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推行鄉鎮‘一辦三中心’運行模式之前,大部分鎮干部按部就班、忙閑不均,踏實肯干的年底考核還可能吃虧。如今,工作成效跟服務群眾質量和社會評價掛鉤,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與日俱增。”利州區三堆鎮黨委書記李長城說。
2013年以來,廣元鄉鎮“一辦三中心”的運行,徹底打破部門服務資源分散等現狀,干部隊伍干事創業精神面貌大為改觀,體制“瘦身”正演變出積極的“蝴蝶效應”。鄉鎮運行機制改革后,每個鄉鎮平均整合站(所)14-16個,整合縣級部門職能700余項,向鄉鎮下放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權限87項,鄉鎮干部平均服務群眾時間同比增長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