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特約通訊員 張曉東
干部當演員 群眾看大戲
文/圖 特約通訊員 張曉東

“我們老觀的干部不但工作干得好,而且戲也演得好,我們特別喜歡他們排演的農村題材戲曲節目,讓我們很受啟發!”2月2日,閬中市老觀鎮老隆村村民說。說起老觀鎮的鎮村干部如何既當好干部,又當好“演員”,為群眾奉獻出精品文化節目,當地老百姓可謂贊不絕口。
老觀鎮文化站站長李玉富介紹,2011年,老觀鎮民俗文化藝術團正式成立,一共有70多名成員。除了當地赫赫有名的燈戲演員等專職演員外,鎮上的20多名鎮、社區干部也紛紛加入,還有30多黨員成為民俗文化藝術團的骨干。
藝術團經常演出的節目有《雙拜堂》《送絲蠶》《王瞎子算命》《李龍打店》等,還有民俗節目舞龍舞獅、牛燈車燈、竹馬和腰鼓。年齡最小的演員17歲,最大的70多歲。團長蒲艷華是君山社區主任,主要是負責舞蹈演出,文化干部李玉富、民政干部何學官、紀檢干部傅強、大學生村官陳美玲也從以前的“跑龍套”變成了“老演員”。
老觀鎮是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川東北有名的“燈戲窩子”,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為了讓民俗文化在此發揚光大,鎮黨委決心要大力弘揚民俗文化,用文化凝聚全鎮力量,促進老觀旅游產業提檔升級。為此鎮黨委要求所有干部必須拜當地的民間藝人胡慶德、安霞、侯萬柏等為師,學習川北燈戲表演和打鼓。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很多鎮干部沒有表演基礎和樂器常識,要想入門確實十分困難。“這個演出也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開始學習的時候,內心是有阻力的,覺得自己有體面的工作,何必還這樣賣力呢!”58歲的鎮干部傅強擔任老觀鎮的副鎮長已經多年,他現在負責民政工作。“以前老是感覺學不好燈戲,背不住曲牌,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現在不但興趣很濃,而且還特別熱愛這個事情。”許多干部在窗口從事政務服務,只有在休息時間抽空學習打鼓和背鼓點。對于外出演出,鎮上也會及時進行人員調整。
去年在排演新版的燈戲《送絲蠶》時,干部們利用業余時間和本地的演員們排練了26天,一場熱鬧和精湛的節目終于上臺亮相。節目在閬中市農民藝術節上獲得最高榮譽“特別獎”,并在閬中市很多鄉鎮進行巡演。這對鎮干部來說是一種激勵和鼓舞,也激發了干部為群眾演戲的信心。尤其是老觀鎮在申報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時候,老觀鎮的干部們登臺為專家和學者們表演地道的川北燈戲就很受歡迎。
“許多群眾都從這些嬉笑怒罵的演出中領悟到很多道理,民間糾紛減少了,社會變得和諧了。通過演出,群眾也和干部打成一片,干部的付出也得到了群眾支持和理解!”李玉富說。
老觀鎮的節目為什么能夠成為精品和受到觀眾的歡迎?“首先內容和故事來源于生活,貼近群眾,也是發生在農民身邊的事;其次是邀請閬中市內外有名的戲曲老師進行基礎創作和編排;在排練上,我們的鎮上領導和演員們跟蹤作業,對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臺詞都反復研究和揣摩,對不合規范的一律馬上叫停糾正,直到滿意為止,因此舞臺效果較好。”副鎮長陳波介紹說,老觀鎮的干部在演出過程中基本上是沒有報酬和補助的。
“干部演節目有利于老觀經濟文化的大發展,有利于老觀名鎮的建設保護與管理,更加有利于社會和諧。現在我們的演出特別受農民歡迎,尤其是一些新編的作品特別吸引人,我們的演出到哪里,農民的掌聲就響到哪里。他們對我們的演出十分依賴,一兩周不演出就有很多人盼望和掛念!”老觀鎮黨委書記迭光俊說道。
責任編輯: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