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瞄準哪四類官員

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五次全體會議多次強調黨員領導干部要“守規矩”,提出深入落實主體責任,強化責任追究。而《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一書也說道:“第一次巡視提出的問題,到現在還沒有整改,要找省委書記說事,加強對省委書記的問責。”
2015年的反腐大戲,“問責”無疑將會成為主角。而在未來的這場問責反腐風暴中,有四類官員肯定是首當其沖!
2014年的反腐可謂掀起一場風暴,41名“老虎”落馬,這個數字比2013年多出一倍多,中紀委以“打虎拍蠅獵狐”宣告中國反腐進入“新常態”。
但是,在中央重重禁令強力反腐、糾正“四風”之下,仍有少數人處心積慮鉆制度的空子,甚至費盡心思搞“七十二變”。大吃大喝、公車私用、公款考察旅游等雖有改進,但沒有徹底被根治,尤其是公款送禮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對于一些“一把手”和重要崗位的領導來說,收禮仍然存在。
“沒有問責,責任就落實不下去。”對于這些“一把手”和重要崗位的領導,中央肯定會加大問責力度。
另外,巡視發現問題整改不力的也要被問責。習近平在2014年1月23日談到的一句話最近才被公布,“第一次巡視提出的問題,到現在還沒有整改,要找省委書記說事,加強對省委書記的問責。要克服組織渙散、紀律松弛現象。”
一個領導班子就像一個班級,黨委書記就是班長,是黨風廉政建設的第一責任人,不要認為反腐敗就是紀委書記的事,班子出了事,書記要負第一責任。
有些重點領域,關乎群眾切身利益,比如土地征拆、環境污染、教育衛生等領域,容易引發社會事件。各級一把手,掌握人事權、財政權、資源配置權,這些領導干部如果腐敗,就會給黨和人民帶來巨大損害。
一個地方政治生態出了問題、甚至發生塌方式腐敗,當地的書記要被問責,要給予懲處。山西的塌方式腐敗就是前例,十八大以來的高壓反腐,雖引發多地官場地震,但一天之內一地兩名省級官員同時被調查的并不多,唯有山西,三創“一天打兩虎”紀錄。
“嚴肅責任追求,強化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這是工作的“牛鼻子”。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反腐敗斗爭的繼續深入,就像王岐山談到,“問責一個,警醒一片。”
現在之所以反腐還沒有取得壓倒性勝利,除了制度層次的改革還沒取得重大突破,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地方各級黨委、紀委還沒有完全被動員,真正主動地去履責,而是被動地執行。尤其是反腐查案上,有的甚至還存在著壓案不查的問題,或以“官場穩定”為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講人情、托關系方面不容小視。
其根子可能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自身不正,自己的屁股也不干凈,試想,一個貪官如何去反腐。再一個是怕得罪人,缺乏擔當精神,只想當個好好先生,為官不為,混時度日而已。其實,你怕得罪貪官,卻不知道得罪了大多數群眾。
“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甚至“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態度,敷衍了事。有為官者,對于工作抱著“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想法,在工作中碌碌無為,不做錯事,也不為老百姓辦事,這其實是比貪污更可怕的腐敗。中央曾強調,為官不為也是一種腐敗,在2015年這種“身在其位,不謀其職”的官員也危險了。
中紀委五次全會公報中指出,“堅決克服不想監督、不敢監督、不作為、亂作為問題,對尸位素餐、碌碌無為的干部,該撤換的撤換、該調整的調整。對不敢抓、不敢管,監督責任缺位的堅決問責。”這既是對紀檢干部的要求,也是對廣大領導干部的警示。
在披露的反腐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官員結黨營私、拉幫結派,對中央實施的反腐進行阻撓,組成利益共同體進行暗中對抗。
2014年9月26日,中紀委官網發布了對中央網信辦副局級干部高劍云(原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五局副局長)的查處結果。在查處通報中,就首次出現了“對抗組織調查”的表述。消息一出,輿論嘩然。
很多官員的腐敗不是孤立的,“拔出蘿卜帶出泥”,窩案串案并不少見。以周永康為例,“石油幫”、“四川幫”和“政法系”在“大老虎”周永康的組織下,形成腐敗利益集團,腐敗所涉之嚴重,令人震驚。
“把違反政治紀律、組織紀律等行為作為審查重點,對轉移贓款贓物、銷毀證據,搞攻守同盟、對抗組織審查的行為,必須納入依規懲處的重點內容。”中紀委五次全會公報已經明確,未來會把“搞攻守同盟”、“對抗組織調查”作為問責重點。
中央絕對不會容忍搞“團團伙伙”,誰有問題就問責誰,打掉“山頭”、破掉“小集團”,重建良好的政治生態,是中央堅定不變的決心。那么,那些阻撓反腐者,就得注意了,2015年的反腐問責風暴中,一定有你。
(摘自中直黨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