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發改委、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和供銷合作總社印發《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年)》,《規劃》提出,鼓勵國內外各類資本進入再生資源回收、分揀和加工環節,健全外國投資者并購安全審查管理。鼓勵龍頭企業以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現代組織方式整合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戶。

《規劃》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建成一批網點布局合理、管理規范、回收方式多元、重點品種回收率較高的回收體系示范城市,大中城市再生資源主要品種平均回收率達到75%以上,實現85%以上回收人員納入規范化管理、85%以上社區及鄉村實現回收功能的覆蓋、85%以上的再生資源進行規范化的交易和集中處理。培育100家左右再生資源回收骨干企業,再生資源回收總量達到2.2億噸左右。行業規模化經營水平大幅提升,技術水平顯著提高,規范化運行機制基本形成。
《規劃》提出針對四類再生資源的特點,建立以三級網絡為基礎的生活類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廠商直掛的產業類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與回收企業對接的公共機構類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以逆向物流為特點的服務消費類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規劃》要求提高分揀加工水平,在有條件的地區,按照土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試點建設一批回收分揀集聚區,推動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從松散粗放型向集約型、規模型、產業型、效益型方向轉化。
近日,為貫徹執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方案,有效保障建設工程質量,最近,有色金屬工業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總站特制定《有色金屬工業建設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方案》。通過專項治理行動,推動落實工程建設五方主體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進一步發揮監督、監理作用,治理工程實體質量常見問題,提高工程建設從業人員素質,穩步提升工程質量總體水平,使有色金屬工業的整體建設水平跟上全國步伐。
《有色金屬工業建設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方案》重點工作任務:(1)全面落實五方主體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明確項目負責人的質量終身責任;建立書面承諾制度和信息檔案制度;嚴格落實施工項目經理和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責任;加大質量責任追究力度。(2)健全工程質量監督、監理機制。加強監督隊伍建設;完善監督檢查、檢測制度;突出工程實體質量常見問題治理;充分發揮監理作用。(3)切實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進一步落實施工企業主體責任;完善作業工人培訓體系。(4)認真查處建筑施工轉包、違法分包行為。加強對《建筑工程施工轉包違法分包等違法行為認定查處管理辦法》(建市〔2014〕118號)等文件的學習宣傳,準確掌握違法發包、轉包、掛靠、違法分包等行為的認定標準和表現形式。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了修訂后的《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下稱新《預案》)。與2005年印發實施的《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相比,新《預案》吸納了近年來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的有效經驗,在多個方面進行了調整和完善。
新《預案》調整了分級標準,從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生態環境破壞、輻射污染和社會影響等方面對事件分級具體標準進行了統一規定。
新《預案》完善了事件分級和分級響應機制,明確了各級響應的責任主體,初判發生特別重大、重大突發環境事件,啟動Ⅰ級、Ⅱ級應急響應,由事發地省級人民政府負責應對工作;發生較大突發環境事件,啟動Ⅲ級應急響應,由事發地市級人民政府負責應對工作;發生一般突發環境事件,啟動Ⅳ級應急響應,由事發地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應對工作。
新《預案》完善了應急響應措施,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層面的應對工作,分為環保部工作組、國務院工作組和國家環境應急指揮部三個層級,細化了應對流程,并對具有共性的現場污染處置、應急監測等進行了系統描述,突出了環境污染處置特點。
新《預案》還完善了監測預警和信息報告機制,細化了預警信息發布和預警行動措施。完善了應急組織指揮體系,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體制要求,明確了國家、地方的組織指揮體系架構及其相應職責,并要求地方根據需要設立現場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