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笑寧
(溫州蒼南縣錢庫高級中學)
伴隨著教育的發展,學生知識面的不斷擴大,教材的不斷更新,許多新事物、新知識不斷涌現,作為一線教師在優化知識內容的同時,也要不斷地優化知識獲取渠道和獲取方式。因此,許多教師進行了積極大膽的探究,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微課”引入課堂便是其中一種有效的嘗試。下面我以NSEFC BOOK 1 Unit 1 Friendship Reading:Anne’s Best Friend 一課為例,展示微課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和對傳統教學的改善。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I Warming-up
1.Introduce the topic“friendship”by enjoying Mi crolecture I:“Trouble Is A Friend”
2.Group discussion: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friendship?
Step II Pre-reading
1.Grasp the use of language points by Microlecture II:“Unit1-詞匯應用”
2.Look through the whole passage and find out what the main body part of the passage is.
設計說明:此微課講解了材料中的語言知識,幫助學生掃除了字面理解障礙,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密度和廣度,而且使學生在更真實的情境下靈活運用語言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真正體現了知識的吸收內化和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此外,微課資源短小精煉的特點給學生留有更大的空間來發展多角度的閱讀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Step III While-reading
1.Skimming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dairy?
2.Scanning
“我們建立GSSC全通路網絡,最關鍵的是通過六大產品——京東供應鏈、京東快遞、京東冷鏈、京東快運、京東跨境和京東云倉一體化的服務來打造全鏈路的網絡產品。通過這六個產品的打造和組合,為所有的企業、所有的消費者提供一整套或者一體化的物流解決方案,讓消費者真正體驗到無界物流服務,讓我們的物流更加有速度、有溫度。”
Pair work:discuss the function of diary.
Watch Microlecture III:“How to write a diary”and get a conclusion.
Find the supporting details for each function and discuss in pairs.
設計說明:文本處理以體裁為切入點,此處及時加入介紹“日記”體裁的微課,實現了對閱讀材料的補充,有利于寫作活動的開展。
Step IV Post-reading
1.Writing:請根據下列表格,以日記的形式寫一篇短文,敘述你經歷的一次暴風雨。

開始時間 2013 年7 月27 日(星期天)下午3:30持續時間 2 個半小時特征 1.風速大2.雷電交加景象 1.樹木被刮倒2.有的房屋倒塌3.洪水泛濫結果 1.交通堵塞2.水電停止供應
要求:①注意日記正確的格式;②細節可適當增減;③詞數100 左右。
Step V Homework
1.Watch Microlecture IV“The Diary of Anne Frank”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reading material
2.Write a diary:“If I were Anne,I would...”
【案例分析】
在該教學案例中,閱讀材料講述了猶太女孩安妮在日記中描寫躲藏處外的景色,表達孤獨和郁悶的心情,流露出她對外面世界和大自然的渴望。教師從閱讀體裁的角度進行文本解讀和挖掘,有目的性地引入微課資源,有效彌補了傳統高中閱讀教學中的弊端。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屢見不鮮。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此案例中,教師在“熱身”環節中引用了微課“Trouble Is A Friend”。該視頻主要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如何把“trouble”從麻煩變為自己的朋友,與教學主題“友誼”相一致,導入自然、切題。其次,視頻的形式是歌曲。歡快的旋律、變化的色彩有效地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習的熱情。此外,學生一看到視頻的標題就想要弄清楚“麻煩”怎么變成了“朋友”,學生產生探索問題的好奇心和強烈的學習興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再結合之后的小組討論,教師有意通過情境、故事、疑惑去激發學生的思維,然后引導他們從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探求問題的答案。在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培養自身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
在該教學案例中,教師總共引用了三個微課資源到課堂教學中,交互采用了觀看微課、小組討論、文本閱讀等多種教學手段,明顯改善了以前單一的教學現狀,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尤為重要的是多個微課資源環環相扣,教學步驟緊湊有序。微課一應用在“熱身”環節,除了導入主題外,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為之后的閱讀教學順利開展奠定重要的基礎。微課二承擔了語言知識講解的角色,幫助學生排除了語言障礙,保證了文本的深度解讀,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該閱讀教學是從體裁角度設計的,微課三及時向學生提供了有關日記的專業知識和寫作指導,確保了從閱讀到寫作的轉變和延伸。由此可見,雖然這些被引用的微課內容功能不一,但它們都是服務于整節課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使整個教學過程緊湊有序、渾然一體。
針對因現行課本資源有限所產生的教學弊端,教師在該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微課資源來加以彌補。例如,在寫作之前,教師利用微課及時對應用文——“日記”體裁進行內容補充,幫助學生對日記寫作進行更全面、更系統的認識。在“課外作業”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去觀看微視頻“The Diary of Anne Frank”,這不僅對課堂教學內容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和深化的理解,而且注重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探究性、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此外,微課資源能隨著教學需求和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擴充、修改和完善,與其他資源相比,微課更具有廣泛性、時代性,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更具有指導意義。
楊正群.關于“微課”的幾點思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