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蘭
(青海省茶卡公路段,青海 烏蘭 817101)
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趙啟蘭
(青海省茶卡公路段,青海 烏蘭 817101)
以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為研究對象,在對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現階段存在問題進行簡要概括的基礎之上,重點闡述了應對以上問題的措施,希望能夠通過落實以上各項措施,使未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的開展質量及其水平得到可靠保證。
農村; 公路;養護;管理; 問題; 對策
公路養護是指為保證公路的正常使用而進行的經常性保養、維修和修復災害性損壞,以及為提高使用質量和服務水平而進行的加固和增建。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是指按照公路技術規范,為保持公路良好狀態而進行的經常性保養和修復,以提高使用質量的管理活動。廣義上講,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包括養護管理資金籌措與管理等方面,農村公路管理包括建設和養護兩方面的管理,農村公路養護是農村公路管理的一個方面。目前,從全國情況看,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普遍存在主體不明確、養護管理資金匾乏、管養體制不健全等問題。
1.1 養護的主體不明確?,F行的公路法中對農村公路的養護管理責任未做界定,雖然明確農村公路的責任主體是鄉鎮政府,但實際上鄉鎮政府都無力承擔大規模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任務,因此造成了很多農村公路養護缺位。還有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的權責劃分不明確。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牽涉多個政府部門,上下級關系如何理順,權責如何分配,也沒有明確的規定。
1.2 養護資金短缺和養護體制不健全。養護資金短缺一直是制約農村公路養護的關鍵問題。雖然國家對農村公路養護每年給予一定補助,但地方配套資金少。另外存在地方政府重建輕養以致農村公路養護資金投入長期不足,部分農村公路因此處于失養狀態。另外農村公路養護政策不完善、鄉村道路養護管理機制不健全,失養現象很普遍,由于養護管理不到位,部分新建公路損壞嚴重,造成極大的財力浪費。還有就是養護無標準,養護水平不高,受到資金投入等條件的限制,建成的農村公路存在技術等級偏低、抗災能力薄弱的缺陷縮短了農村公路使用壽命,增加了養護難度。養護工程技術力量薄弱,從事農村公路養護的工人不懂技術規范和養護技術,由于人才和養護質量不到位,既浪費了資源,又妨礙了公路功能的正常發揮。
1.3 農村的路政管理一直是交通部門的薄弱環節,由于執法人員配備不夠,執法難度大,各種侵占、損壞路面的行為難以制止。再加上治超以后,大量超限超載車輛繞行農村公路,加劇了農村公路損壞,本來農村公路的設計標準低,難以承受超限車輛的碾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公路網功能的發揮。農村公路還缺乏相應的服務設施,如路標,急彎路段缺少相應警告標志,同時鄉村群眾愛路護路意識淡薄,經常以路為場堆放沙、石等建筑材料,對路面造成損害,嚴重影響了農村公路的形象和正常管理。另外,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業務技術培訓,養護質量不高,無法滿足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需要。這些都是當前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
“三分建,七分養”是公路部門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特別是鄉村公路大都是砂石路面,抗災能力弱,養護工作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加強鄉村公路的養護管理,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理順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效能
農村公路雖然與國省道公路一樣,同是物流的主要載體,但是不可否認,它有著自身的規律,總量大、等級低、分布面廣,國省道公路的管理養護辦法無法適應農村公路,雖然各地都進行過許多探索,但至今沒有成熟的管理模式,沒有擺脫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怪圈”。目前,因各地條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縣鄉公路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專門的縣鄉公路(地方公路)管理機構管理:一種是由公路局統一管理。這兩種模式各有好處,很難說孰優孰劣。
從長遠來看,特別是隨著農村公路的大發展,縣鄉公路占整個公路網的比重越來越大,其重要地位更加突出。設立獨立的縣鄉(農村)公路管理機構很有必要,它不僅可以消除管理中的弊端,保證資金的投向投量,避免擠占現象,更重要的是便于突出重點,加強管理。機構設置必須本著科學合理的原則,便于上下工作銜接、協調,其職責是負責農村公路規劃、日常管理、業務指導和檢查考核。設立縣鄉公路管理機構,其目的就是加強行業管理,所以必須避免大而全,人員要少而精,且人事權要上收,至少必須集中到地(市)級以上管理,這樣才能有效避免無限制地增加人員,否則勢必會擠占養護經費,得不償失。人員構成應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配備標準按市級每300~500 km配一人,縣級按每50~100km配一人。每個鄉鎮配備一名管理專干,具體負責協調銜接工作。在此基礎上,把縣鄉公路的管理權限進行明確,縣道公路由公路部門養護,鄉道按所在區域,由鄉鎮負責養護管理,或由鄉鎮委托縣鄉公路管理機構養護,通村公路由駐地村實施養護,并把縣鄉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納入鄉鎮領導任期目標進行考核,形成縣、鄉、村聯動,部門支持,全社會重視養護的良好局面。
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途徑籌集養護資金
由于農村公路公益性較強,養護資金需要長期投入,靠國家全包起來是不可能的,必須多途徑籌集資金。一是國家加大扶持力度。中央 1號文件的主要精神“多予、少取、放活”,關鍵是“多予”,要改“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增強農村的“造血功能”。具體可從國家財政收入中拿出部分資金,設立農村公路養護基金,根據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確定補助標準,重點扶持中西部經濟不夠發達的農村地區。二是調整養路費的投入比例。投向縣鄉公路汽車養路費切塊資金長期不變,不符合公路發展的客觀規律,嚴重制約著縣鄉公路的發展,必須適時進行調整,適當提高汽車養路費投向縣鄉公路的切塊資金比例。同時,要在可能情況下,從高速公路通行費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支持縣鄉公路發展,反哺農村。三是增加地方政府財政資金投入。此外,還可根據“一事一議”的原則,發動當地農民投工投勞,參與公路養護,保證農村公路有穩定的資金投入。
2.3 加大機制創新,建立長效養護機制
縣鄉公路養護機制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更多的帶有行政色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縣鄉公路發展的需要,成為制約縣鄉公路養護的“瓶頸”。鑒于縣鄉公路自身的特殊性,也決定其養護方式的多樣性,不能搞“一刀切”,必須積極探索,大膽進行改革創新,要多管齊下,建立符合縣鄉公路和各地特點的長效養護機制。
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項民心工程,要真正解決養護中存在的問題,僅靠交通、公路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積極探索適合縣鄉公路特點的養護管理機制,努力爭取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各部門的支持配合,真正形成合力,使養護管理工作由部門行為變為政府行為和社會行為,才能保證縣鄉公路的健康發展,最大限度發揮投資效能。
相關的實踐工作經驗及研究結果均向我們證實了一個方面的問題:對于農村公路而言,重視對其相關養護管理措施的落實,不斷提高養護管理規范性,為農民出行提供設施保障均是至關重要的。對于我國而言,當前在農村公路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農村公路項目建設速度不斷加快,但養護管理工作的滯后性問題不斷凸現出來。因此,在此背景下,加大對于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研究工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價值。總而言之,本文圍繞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針對其實施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措施加以了簡要分析與說明,希望為完善養護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借鑒。
U45
B
1007-6344(2015)08-0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