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博男
淺析小眾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問題
□ 霍博男
長期以來,有關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作為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經久不衰,而對于電影當中特殊的群體——小眾電影來說,它的藝術性和商業性更值得人們去深思和探討。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有人意識到電影的商業與藝術是同時依附在電影本身的,可以說是電影與生俱來就有的。然而,藝術性和商業性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應如何處理,兩者如何和諧共存,時至今日也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這是電影發展過程當中不可避免的問題,這個問題會從根本上影響整個電影行業的發展。本文在探討小眾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問題的基礎上,力求能夠對小眾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的相關問題進行梳理和探討,希望能夠為今后小眾電影的發展提供參考。
小眾電影;藝術性;商業性;淺析
對于小眾電影目前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顯而易見的是小眾電影是與大眾電影相對立的一個概念。小眾電影一般投資都比較少,制作相對簡單很多,受眾群體也比較小,大部分的小眾電影都是收入甚微甚至是沒有收益的。所以說小眾電影一般是具有個性化的或者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導演不為利益而去迎合大眾的口味選擇遵從自己內心的電影產品。小眾電影雖然規模小、受眾少,但是卻蘊含了很大的意義,仔細觀看不難發現,小眾電影都普遍地將大眾文化當中所逃避和消解的沉重的歷史使命感與文化責任心背負在身,小眾電影力求把世界最真實的樣子展現在影像上,同時對于嚴重商業化和缺乏社會公眾服務心的大眾文化予以批評和超越。
小眾電影是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發展的產物之一,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當代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那么現在也就沒有中國小眾電影的快速發展,或者說不會出現得這么快。所有的這些都是因為電影拍攝有它本身的特殊性,電影拍攝當中使用的拍攝器材和剪輯合成器材的價格都非常昂貴。不僅如此,電影拍攝的消耗非常大,一般經濟情況無法承受如此高昂的費用,所以拍攝一部電影和寫作一部文學作品相比較而言,不僅復雜困難,而且在經濟上有更高的要求。通常情況下,電影的拍攝只能由專門的電影拍攝機構或者一些大型的文化公司來完成。因此,在我國電影的發展進程相當長的時間里,小眾電影的出現得到大家的注重并認可就顯得十分困難和難以實現。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發展起來的小眾電影,絕大部分是由體制中的工作人員或者是和體制中的工作人員有個人關系的一些電影導演悄悄借用公家的設備制作出來的產物,所以小眾電影的數量以及小眾電影的拍攝人員都十分有限,可謂屈指可數。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現在家庭當中使用的數字攝影機以及個人電腦都已經快速普及,而且現在移動設備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都有非常不錯的攝像功能,很多人將攝影當做一種樂趣來進行,所以小眾電影的高潮也開始逐漸地形成,很多之前因為缺乏設備或者相關人員而沒有機會獨立拍攝的電影導演或者一些電影拍攝愛好者,使用現代化發展的便利成果,都逐漸地嘗試通過影像這個充滿濃厚藝術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于人生、社會以及現實當中存在但仍尚未得到解決的諸多問題的觀察和思考。除了大多數科班出身的電影導演,很多不是科班出身的例如作家朱文、劉索拉以及徐星,大學體育老師康建寧,詩人唐丹、尹麗川以及畫家趙亮,都非科班出身僅僅出于愛好,用肩頭的攝影機完成了自己小眾電影的夢想,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追夢,完成心中的理想,現在他們在小眾電影界已經可以算作是主力軍了。
與大眾電影相比較,小眾電影將大量的紀實性敘事手法運用在藝術探索當中。很多小眾電影為了反映最真實的影像甚至是采用真人秀或者紀錄片的形式來表現,這也是為了能夠盡最大的努力將原生態的生活還原在大屏幕之上。當然,每個電影所反映生活的原生態或者本質都和電影導演對于生活的理解和認識有關。
就像詩人海子在詩中所寫的那樣:“我把石頭還給石頭,讓勝利的勝利”。
當然大屏幕所展示的畫面,與現實生活也不可能達到完全的一致,因為沒有所謂的絕對的真實,而且每個導演都會有自己的個人主觀傾向,不同的人看待問題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生活成長以及受教育的經歷,將導致他們對于同一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也會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是相反的觀點。再者說,即使看到同一景象他們眼中的“真實”也是不同的,所以所謂真實的定義和概念其實原本就是模糊的。小眾電影讓我們最起碼能夠肯定的一點優勢就是對于影像的記錄雖然是只言片語,但是比起那些最生動的描寫語言都更要令人滿意。因為文字所包含的信息對于它的閱讀者所具有的文學素養和接受力的要求相對來說比較高,而且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夠真正讀懂其內在的含義。而小眾電影則屬于視覺符號,它記錄真實信息的同時還能夠通過采取恰當的剪輯來間接表達創作者的態度,讓觀眾更容易掌握影像所要表達的基本內容,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珍貴的感官訓練場,以一種強烈的“觸覺”刺激方式震撼著現代人的神經。
小眾電影當中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紀實性,電影的關注點更多的是切入到日常的生活當中以及生活條件較差的底層民眾當中。它常常用實景再現的方式對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幾乎天天看見卻很少關注的小人物,或者說你我他的生活處境作全景式的展現,這會給觀眾帶來一種極具心靈沖擊力和震撼力的感性認知。這種沖擊力和震撼性往往沒有轟轟烈烈的畫面感,而只有生活當中的辛酸或者無奈,哪怕只是一個遠遠走去的蹣跚背影或者一個昏暗搖晃的燈盞,都會指引我們直面自己人生當中一些潛在的困難或者無能為力地嘆息。讓我們面對自己生活當中的難題進行思考,思考生活當中關于柴米油鹽醬醋茶,或者人性當中最能夠打動我們的情感,或者困境和情感背后的社會根源問題,而不是大眾電影當中打打殺殺、情情愛愛或者無盡的奢華所可以比擬的。
相對于廣受歡迎的大眾電影來說,小眾電影雖然在當下的大眾文化當中受到輕視甚至是蔑視,然而其對待生活的嚴肅藝術態度以社會上弱勢群體的艱難生活作為主要內容,用極具力量的創作和文化價值,表現出影像創作者對于人格公平的追求和對社會公正、人道主義精神的堅持和支持。小眾電影記錄了關于這些人和事的存在,將其保留下來,這是歷史影像以及藝術的保留,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最為真實和有價值的精神文化財富。
現在每逢暑期檔寒假檔或者其他各種節假日,很多大片都在電影院進行鏖戰,顯然這些電影大片都是商業化嚴重的大眾電影。今年暑假《小時代4》《捉妖記》《梔子花開》等或青春或科幻的各類題材電影連續上映,這種集聚了很多明星偶像的商業電影在影院排片上面被其粉絲壟斷。與此同時,把很多小眾電影例如昆曲電影《紅樓夢》等的生存空間幾乎全部占有。《紅樓夢》在國外上映頗受好評,為何到了國內卻遭遇“零排片”的局面呢?這就是小眾電影的商業性在大眾電影面前的欠缺和不足導致的。電影院在拍片上面肯定是選擇更能夠為自己帶來更大利益的影片,此時能夠給電影院帶來較少利潤的小眾電影便會慘遭棄用。在現在商業電影獨占天下的畸形現象當中,小眾電影如何才能夠破解困局用自己的獨特拍攝視角給觀眾呈現多元化的電影作品,是當下電影界應該引起關注的一個問題。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小眾電影的商業性預期與自身的命題立意相違背,這不僅是因為商業電影本身就是迎合大眾的產物,而小眾電影由于受眾規模的群體性而得不到商業贊助支持,從而不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還因為小眾電影在堅持自我的路上與商業性漸行漸遠。當然這不能代表所有的小眾電影都是如此,有一部分小眾電影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商業性質的,但是這些小眾電影的商業性是其自身價值的體現,例如,《廣島之戀》《少女小漁》《秋魚刀的味道》等小眾電影的成功也有一定的商業性。只是小眾電影本身的商業性與自身的藝術性相比較的話會顯得微不足道,因此人們容易忽略甚至遺忘它的存在。
從電影本質來講,電影是藝術性和商業性的辯證統一體。藝術性和商業性在電影當中互相交融,互為依托,是不可缺少的兩個組成部分。所以不管是大眾電影過度強調其商業性而忽略其藝術性,還是小眾電影注重藝術性而忽略甚至是抵制商業性都是對電影本性的一種扭曲。電影在市場上是作為一種商品呈現的,作為商品就難免受到資本的掌控,然而由于它與一般的商品生產不同,它在具有商業價值的同時還有其不可比擬的藝術價值。藝術生產屬于一種非常復雜的精神性生產,電影在受到資本控制的同時,它匯聚了導演、制作人、編劇、演員以及攝影師、燈光師等成員的精神性勞動的共同參與,這就為部分電影打破資本控制提供了可能性,小眾電影就是如此。
雖然小眾電影的重點在于小眾,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藝術價值可以為更多的觀眾提供精神的享受,能夠充分反映現代社會快速發展下普羅大眾的生存境遇,揭示現代社會當中一些被扭曲、被忽略的情感或者現象,為更多的觀眾提供思考的契機。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發現,不能簡單地將小眾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放在對立的場合,它的藝術性和商業性應是統一在一起的。例如,《紅樓夢》這樣欣賞難度比較高的小眾電影應該嘗試著采取一定的運作和推廣,在電影上映前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接受,因為觀眾的審美口味以及消費習慣,在迎合的同時更需要給予引導。雖然說真正的優質電影永遠不會缺乏固定的粉絲群體,但是在藝術性達到的同時也要考慮其商業性,如何操作才能調動更多人的積極性,這樣小眾電影的制作團隊也會相應有更大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小眾電影的藝術價值。現在網絡社交媒體是小眾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辯證統一的最好表現方式,比如最近熱映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這部國產動畫片正是小眾電影的代表。上映以后,微博以及微信好評如潮產生的疊加效應促使院線方調整排片場次,迅速增加了排片量,讓這個小眾電影走入了更多人的視野,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這就是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得到不同結果的小眾電影。所以更多的小眾電影可以嘗試著通過這個方式來進行運作和推廣,以便取得更好的結果。
小眾電影在嚴格維持自己藝術性立場的同時,時常會決絕地表現出不與充滿商業性的大眾電影合流,將自己放在一個較為偏僻的角落位置,認為這樣才能夠保持完整藝術價值。但是這種想法是不科學的,小眾電影屬于電影的一種,它的本性是藝術性和商業性的總和。小眾電影想要生存和發展就應該把自己從與主流對立的位置上面拉下來,當然這并不是讓小眾電影去迎合大眾,而是要開始在維持和宣揚自己藝術性的同時兼顧商業性,這樣才能讓更多的觀眾關注小眾電影本身并體會其蘊含的藝術價值,這樣才能避免小眾電影的衰退而繼續發展下去。
1.楊遠嬰.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M].中國電影出版,2006
2.彭逸林.真實、人文的宿命——思想、敘述、傳播、意義[M].重慶出版社,2005
3.陳犀禾,聶偉主編.中國電影的華語觀念與多元向度[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張頤武.全球化與中國電影的轉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