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潔
公民新聞:在傳統新聞業基礎上的改變
□康麗潔
公民新聞由非專業化的公民記者生產,兼具時效性更強和視角更多元化的內容,還維持著強大的互動性特征。正是由于這些特點,與傳統新聞相較,公民新聞已儼然跳出“新聞”的牢籠,在生產、傳播和輿論引導等方面煥然一新。筆者試圖通過列舉公民新聞相比傳統新聞業在現階段的優勢,以期能夠給傳統新聞業帶來一些啟示,更好迎接與應對技術革新和平臺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公民新聞;公民記者;傳統新聞業
較專業記者更大幾率地身處新聞現場記錄并發布新聞,使公民成為記者;數字技術和科技發展為新聞的生產和傳播提供有力渠道,使公民新聞隨之誕生。公民記者生產公民新聞,顛覆主流媒體傳統的線性模式,在嶄新的媒介時代獨樹一幟。
“公民新聞”(CitizenJournalism)至今沒有眾人認可的權威定義。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公民(非專業新聞傳播者)通過大眾媒體、個人通訊工具,向社會發布自己在特殊時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發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被蛘甙阉Q為“來自業余新聞工作者的第一手新聞報道”。還有些學者認為,公民新聞是指公民通過個人通訊、電子工具而非專業記者采編設備為受眾采集、制作、篩選和傳播各種新聞內容的行為和現象。筆者認為,當下的公民新聞主要指非專業的新聞記者利用各種技術平臺參與制作、傳播的新聞。
公民新聞由于并非專業意義上的“新聞”,因此與傳統新聞業的采編播一體化格局有著鮮明的區別。不管是傳播主體、傳播內容,還是傳播過程都呈現其獨特一面。
(一)傳播主體的非專業化。各種電子通訊工具的普及使得普通大眾掌握新聞來源,生產新聞或參與新聞的制作,成為公民記者,并依此呈現草根性、平民化的特征。這其中包括熱衷新聞事業,卻不以此為職業,隨處捕捉信息,并與人分享傳播的人群。也不乏恰巧親臨“第一現場”,記錄事件經過,領先傳播熱點的公民。此外,各專業領域的專家也經常發布此行業的最新動態和專業信息。即使此“專家型”的公民記者不主動發布新聞,記者在制作此門類信息時,也急需其協助才得以完成。上述的草根型、專家型、業余型的公民記者并不包含所有的傳播主體,但他們都非專業記者,都呈現出非專業化的特征。傳播渠道的拓寬與普及給傳媒業帶來最大變化的就是打破了主流媒體對話語權的壟斷,使得社會的任何群體都能發聲。
(二)傳播內容的及時性和視角的多元化。身處各地的公民更有機會搶占先機獲取新聞來源,及時向大眾傳遞信息,這是再密集的記者人群也無法匹敵的優勢。近年來,官員的受賄事件與不良作風相繼被及時報道,并配有清晰的視圖文件,這些可貴的新聞資料大多出自于身處現場,并有著新聞正義感的公民記者之手。其次,明星的出行及日常生活也時常被真實記錄,除去嗅覺靈敏的專業娛記之外,都來源于在某一時間點剛好與明星處于同一地點的路人。他們在自己的社交圈發布消息,并不有意將它視作專業的“新聞”,但經過粉絲與營銷賬號的轉發和擴散,迅速進入公眾的視野,成為最新的娛樂新聞。公民記者由于并非專業記者,不受職業利益的驅使,或缺乏媒介素養,因而在報道視角上更可能存在多元化視角。在報道社會新聞時,風格更接地氣,視角更平民化。在報道負面消息時,更客觀和具正義感。而在報道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新聞時,主觀色彩更濃厚,視角更個人化。
(三)傳播過程的互動性。受眾已不僅僅是接受新聞,了解新聞。對新聞真實性的質疑,對事件發展的及時跟進和全面補充,用強大的輿論行使社會監督權。受眾已不滿足于簡單的評論唏噓等“反饋”,也參與新聞的實時更新和引導輿論,一經出版內容就鐵板釘釘的新聞時代一去不復返。話語權和電子通訊工具的結合不僅誕生了公民新聞,更使傳者與受眾、受眾與受眾之間產生史無前例的頻繁互動。這種互動不等同于簡單的用戶反饋,而是受眾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真實的想法并作用于新聞內容,使之迅速更新、擴充。在公民新聞時代,傳播過程的強互動性使受眾對新聞內容有絕對的主動權。
上述公民新聞的特征已與主流媒體制播的新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相較于傳統新聞業的流程和環節,有著極大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的闡述,主流媒體可以取其精華,不斷完善自身的發展。
(一)公民新聞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公眾不再是未占據專業新聞資源和采編權,一味接受傳播內容的普通受眾,而是與專業記者處于同一平臺,擁有制作和發布新聞消息權力的公民記者。這無疑顛覆了傳統媒體對話語權的壟斷,實現了信息的實際反饋和雙向傳播,“輿論一律”的傳播格局終將被打破。公民通過通訊工具發布新聞消息,獲得話語權,傳播渠道為傳授者搭建交流和傳播的平臺,省去復雜的采編播和審核過程,一部DV、一臺手機就足以讓公民向受眾發布、傳遞新聞。舟曲泥石流、上海大火事件就體現了公民記者日趨成熟的傳播觀念。大三學生同時也是公民記者的王凱在泥石流圍城,在專業記者無法趕至第一現場的時刻,擔負起了讓外界及時知悉災情的責任,手持便攜式相機和手機,活躍在泥石流災區現場。同樣,導致59人死亡的上海大火第一條火情也來自微博。公民新聞的生產完全改變了主流媒體傳統的生產模式,公民記者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所見所聞并及時傳播至民眾。
(二)公民新聞改變了傳統的傳播速度和內容視角。傳統的主流媒體往往要經過公眾提供新聞線索,或是新聞發生后經過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引起社會關注時,記者才能奔赴事發現場,采集信息。公民記者比職業記者更接近現實生活,分布更廣泛,因此只要面對新聞現場,便會盡其所能記錄資料,并迅速發布。2008年的汶川地震,身處現場的網民用手機拍下災情并配以文字經網絡發布,讓公眾及時了解真實現場的境況。而專職記者無法在短時間內趕赴災難現場,甚至某些危險區域永遠無法靠近。政黨報刊和國家電視臺一直秉持宏觀嚴肅的報道視角,地方電視臺和媒體采用親民化和地方特色的視角播送新聞。公民新聞卻常常依據公民記者的個性特征和此新聞內容與自己的接近性程度呈現不同的報道視角。2008年,天涯社區的網友因偶然撿到里面含有有關部門出國考察票據的購物袋,而發表《曬曬咱們公務員的福利》的帖子,從題目就能看出,網友對公款貪污的不良作風所暗含的反諷意味。
(三)公民新聞改變傳統的輿論形成模式。傳統新聞業與受眾的關系大致能概括為“你說我聽”“你播我看”,媒體的視角主導輿論,實行一對多的傳播機制。公民新聞時代,受眾的意見不受傳播主體的主宰和干擾,據自行標準判斷是非,并有效聚集意見相同的人群,引導輿論。2010年9月的宜黃“強拆”事件,是在強拆的壓力下鐘家房主引發的自焚事件,官方稱為“不慎誤傷”。隨后鐘家姐妹應邀采訪被縣委書記帶隊攔截時,躲進廁所,鐘如九直接通過微博隨時傳播信息。18日的醫院搶尸,鐘如九也通過微博實時直播。最終官方不得不承認事實真相,相關人員也受到相應的懲罰。在當事人實時發布最新事態,數百萬網民密切關注所形成的立體輿論監督之下,隱瞞真相,阻擾輿論傳播,成為幻想。無獨有偶,因為一句“我爸是李剛”的流行語而躥紅的肇事事件被眾人熟知。肇事者在事發后囂張的言行和公然的挑釁成為相關現象的一個縮影,被傳至網絡后,輿論的“口誅筆伐”鋪天蓋地,也間接展現了民眾對權力被濫用的憂憤以及對強化監督的渴望。
公民新聞,并非只是字面意義上的公民記錄、傳播新聞。與傳統新聞業相比,傳播主體、渠道、內容、過程等都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制作和傳遞過程,彰顯出公民新聞的獨特魅力,同時也規避了專業新聞的一些弊端。但“純天然”狀態下的新聞不可避免地專業素養不高,希望公民記者能夠同時借鑒主流媒體的專業素質,保持公民新聞有序、健康的發展。
1.鐘恩洪.淺談“公民新聞”的發展[J].新聞窗,2007(3).
2.石磊.從公民新聞看傳媒接近權的實現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3)
3.梁紀朋.公民新聞發展現狀研究[D].河南大學,2008
4.趙俊峰,張羽.公民新聞的發展與傳媒生態的再建構[J].國際新界界,2012(6)
5.時宇石.論自媒體時代的公民新聞[J].渤海大學學報,2013(1)
6.庹煉.公民新聞的傳播學解讀[D].湖南師范大學,2010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