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成
(韶關學院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廣東 韶關512005)
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路徑創新探析
——以廣東韶關為例
周新成
(韶關學院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廣東 韶關512005)
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長期的系統工程,要不斷堅持社會矛盾調節機制與政策調整的路徑創新,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決策機制,重視生態環境規劃創新.韶關作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應該充分把握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性階段性和資源性的特點,發揮區域的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協調并進,為生態文明政策調整與制度建設持續發揮典型示范作用.
生態建設;欠發達地區;路徑創新;韶關
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極具艱巨性和緊迫性,是一項復雜、長期的系統工程。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其區域性、階段性和資源性的特點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欠發達地區政府應抓住機遇,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和創新區域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從區域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社會矛盾解決機制與政策調整創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動員全體民眾上下共同努力、廣泛參與、形成合力,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
20世紀末期以來,我國的環境問題已嚴重制約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成為危害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問題。現時期如何治理和改善環境問題,是擺在欠發達地區人民面前的一座大山,它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1]。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重要內容,全面闡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路徑和保障措施,將其提高到國家長遠發展核心戰略的高度,進行重點安排部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同時也向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展示出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大計,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社會矛盾調節機制與政策調整創新則是決定生態文明建設成敗的關鍵。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欠發達地區的各級政府作為資源的掌握者和分配者,作為社會矛盾調節機制與政策調整創新的主體以及各項規則的制訂者,自然應當合理運用各種政策機制,擔負起保護生態、治理環境的重任,并在環境保護和治理中發揮主導性的創新作用。
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在內容上具有全面性,時間上具有長期性,過程上具有漸進性和階段性,成果上具有多樣性。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到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的深刻轉變,事關全局,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國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較多的難題,其關鍵性難題是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撐。環境治理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欠發達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還較低,且還要兼顧基礎建設、交通、通訊、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投資需求,國家要集中更多的資金來改善欠發達地區環境質量問題具有艱巨性[3]。同時,長期以來形成的以GDP為中心的增長模式以及諸多原因所導致的地方保護主義,致使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創新之路異常艱難。
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在社會矛盾解決機制創新。首先,要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決策機制。欠發達地區的各級政府要不斷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和完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組織制訂區域環境與發展政策。其次,要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先導機制。構建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體系需要各級政府協調好規劃編制與管理、戰略決策與戰略實施的關系,加強欠發達地區區位優勢提升研究,要從科學發展的視角和更寬廣的區域范圍審視規劃機制的未來發展,對規劃片區的戰略定位、功能布局、亮點項目、重大基礎設施、產業安排等進行全方位論證研究,從而提高規劃先導機制解決實際問題的效果[4]。
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重視生態環境規劃創新,科學有序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早在“十一五”期間,韶關市就完成了《韶關市環境保護規劃綱要 (2006-2020年)》、《韶關市環境保護規劃研究報告 (2006-2020年)》、《韶關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等的編制工作,并嚴格按照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方案予以實施,充分發揮環保規劃的調控作用。嚴格落實環保規劃關于禁止開發區、有限開發區和集約利用區等生態分級管理要求,強化建設項目的環保審批。完善并創新生態環境發展綜合決策制度,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一票否決權,保證環保部門對資源開發活動的全過程監督和管理。
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考核評價機制,引導廣大干部牢固樹立“綠色政績觀”。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的目標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5]。韶關市政府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監督、環保部門統一監管、有關部門分工合作、企業治理、群眾參與”的運行管理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要求細化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者個人的政績考核內容和標準,使其轉化為各級領導干部的工作目標和追求,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要不斷堅持政策調整與創新。區域政策調整是一個“完善中創新、創新中完善”的演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必須緊緊把握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性、階段性和資源性的特點,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協調并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充分發揮區域的資源優勢,提升資源利用效率[6]。因此,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創新的關鍵就是在形成基本的技術性創新前提下,要有長效的政策機制保障。
第一,分區、縣制訂產業準入制度,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要依據行業準入條件和節能評估標準嚴格審查,按權限審批、核準或備案,對沒有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置換空間的地區,限批或禁批高耗能、高污染項目[7]。“十二五”規劃期間韶關就已因地制宜,分區、縣制訂重點污染產業控制名錄,提高涉及大氣排放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門檻。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廣東省建設項目環境準入管理辦法》,通過嚴格的項目環評、環境準入和有效的獎懲激勵,倒逼和引導企業不斷加快科技創新與升級,推動產業升級改造和生態化改造。
第二,創新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建立欠發達地區區域生態環境補償區。如韶關“三江”流域水環境整治和“三山”形象包裝正在加緊實施當中,“藍天、白云、青山、碧水”的城市特色正在進一步凸顯。開展生態補償試點,開展區域和流域生態補償課題前期研究,爭取國家和省級生態補償資金[8]。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嚴格執行將資源稅擴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明確資源產權,資源的價格必須通過市場機制形成,堅決制止不講資源成本的投資規模膨脹和產業結構趨同的重復建設、同時,制止不考慮規模經濟效益的無序競爭傾向。
第三,創新生態環境有效監管制度。生態建設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監管制度體系,實行嚴格的源頭監管保護制度,創新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欠發達地區政府要加強和整合監管職能,強化政府部門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引導和監督,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環保規劃實施的全過程監督檢查[9]。同時,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欠發達地區環保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生態規劃實施情況的行政監督檢查,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和措施得到落實。建立和健全生態環境信息公開發布制度,有關生態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情況和處理結果應當依法公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第四,建立和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的投融資體系,探索建立和完善欠發達地區環境保護投資專項基金及其相關的投資管理機構,拓寬融資渠道。各級政府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應通過積極的政策和優惠措施推進社會多元主體投資環境污染治理、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鼓勵集體、外商、民營企業和農民以多種經營方式投資經營,積極推行戶包、聯包、租賃、股份制等多種形式的綜合治理,保護和開發利用水土等資源[10];農村生態建設以農戶自籌為主、國家投入為輔的原則,不斷增加用于生態農業建設的財政投入,在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資金中切塊安排用于生態保護項目建設。
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在社會矛盾調節機制與政策調整的路徑創新,廣東省提出實現“三個定位,二個率先”的戰略部署,為廣東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韶關作為廣東省的欠發達地區和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承擔起了為廣東其他欠發達地區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矛盾解決機制與政策調整創新研究經驗的重任,要為生態文明政策調整與制度建設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韶關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斷創新生態文明建設路徑,從生態理念、生態制度、生態產業、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等五個方面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力度,動員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廣泛參與、形成合力,努力實現“建設粵北經濟強市、交通樞紐、區域中心、山水名城、和諧韶關”的總體目標。在韶關生產總值逐年穩步增長,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的同時,始終堅持實施綠色韶關生態發展戰略,深入開展珠江上游水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實施治污保潔及污染減排工程,堅持重點和一般生態文明建設工程項目同時抓,大力推動全市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典型案例調研表明,韶關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治理成效顯著,城鄉生態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局部有所改善[11]。
目前,韶關正在積極探索和創新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作為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決策者按照科學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路,以全市人民的福祉為立足根本,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在繼續保持經濟發展優勢的同時,通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制定綠色考核評價體系等舉措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理念貫穿于社會實踐工作的全過程。韶關市堅定不移地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將綠水青山轉化為生產力,初步走出了一條既保持經濟建設穩步較快發展,同時也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之路[12]。
社會矛盾調節機制與政策調整是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路徑創新的重點,其難點是如何不斷推進。因此,創新還需要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以欠發達地區的區域特點為基礎,注重區域資源承載能力開發的生態文明導向功能。如韶關被國務院批準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后,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現實問題,調整發展思路,轉變發展觀念,積極探索一條更加適合韶關市科學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13]。二要針對欠發達地區區域差異較大的特點,實施共同而有差別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打破區域功能分割的困局,實施區域互動、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宏觀推進戰略,同時也要根據不同水平的生態文明建設地域類型,采取不同的可持續發展措施[14]。三是要明確農林業在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中的關鍵地位和主陣地作用,大力建設農林業生態文明。韶關結合生態實際提出“綠色轉型,振興發展”的戰略性部署,市林業部門全面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根據國家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確定的國家生態安全格局基本框架,加快粵北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堅決守住廣東省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農林業建設是欠發達地區生態建設的主體,其建設具有生態、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在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安全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5]。
[1]趙婷.生態農業的實踐與推廣——以廣西為例[J].生態經濟,2013(8):31-36.
[2]冉鴻燕.生態文明的哲學解讀——對秦書生教授著《生態文明論》的評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4(3):116-120.
[3]李慧.我國連片貧困地區生態扶貧的路徑選擇[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3(8):46-52.
[4]楊鵬.基于經驗總結的廣西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創新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3(6):62-67.
[5]李萬書.關于冰川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探索[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4(11):25-28.
[6]洪克強,盧劍.科技價值觀生態化轉型的路徑探析[J].韶關學院學報,2014(11):87-93.
[7]鄭少華.生態文明社會調節機制:立法評估與制度重塑[J].法律科學,2012(1):56-62.
[8]郭月鳳.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廣東山區生態補償問題的探索——以廣東粵北韶關山區典型生態補償為例[J].當代經濟,2013 (12):42-46.
[9]周新成.韶關市公眾科技風險防范意識的現狀與培養[J].韶關學院學報,2014(3):15-19.
[10]楊婭.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云南淡水湖泊的治理為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9(10):58-63.
[11]張雯.韶關: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N].韶關日報,2009-05-26(1).
[12]張莉莉.廣西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政策探析[J].法制與經濟,2010(5):51-56.
[13]曹智輝.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粵北中心城市[N].韶關日報,2012-12-17(1).
[14]年金明.國土開發利用的生態文明戰略[J].中國國情國力,2013(4):40-44.
[15]于忠龍.欠發達山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模式與對策研究——以廣東韶關為例[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5):45-51.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Innov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Guangdong:Taking Shaoguan as an Example
ZHOU Xin-che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 China)
Underdeveloped reg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ery arduous and urgent,must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path of innovation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policy adjustment,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innovation.Shaoguan as the first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ilot area, fully grasp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wes the developed area regional,stage and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giving full play to regional advantages in resources,to achieve the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olicy adjustment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play a demonstration rol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underdeveloped area;path of innovation;shaoguan
F29
A
1007-5348(2015)09-0032-04
2015-05-26
理論粵軍·廣東實踐科學發展觀研究基地資助項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JDRN1406);2014年韶關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共建課題“生態文明建設的韶關路徑和創新發展戰略”(GJ201406)
周新成(1969-),男,湖南耒陽人,韶關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技術哲學、科技政策與科技管理。
(責任編輯:陳景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