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青
新媒體時代職業記者的轉型要求
□徐樹青
新媒體的到來,受到最大沖擊的對象就是傳統媒體和這些媒體的職業記者們。面臨生存空間越來越窄的嚴酷現實,面臨“全民記者”的競爭和挑戰,職業記者必須當好學生,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盡快提升自身的職業素質,以應對和適應所面臨的形勢,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實現職業新聞人的價值。
(一)改變觀念
新媒體勢不可擋,這是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的標志。作為職業記者,如果對新媒體有些心堵,恐怕還源自于別人搶了自己的角色,占了自己位置的私心在暗暗作怪。
職業記者隊伍是經過黨培養教育多年,歷經各種風浪才走到今天的一支黨和人民信賴的隊伍。面臨高速發展的新媒體,職業記者要以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胸懷看待世界,認識問題,要把新媒體的到來看作是鞏固發展傳統媒體的一次歷史機遇,以虛心的態度承認別人的成果,查找自己的不足,爭當新媒體的“追風者”。
(二)認可優勢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傳播快,信息量大,個性突出,互動性強,操作簡便,覆蓋面廣,影響力強等優勢。具體說:第一,它集中了影像、聲音、文字于一體,實現了全方位信息傳播;第二,互動性好,信息發布者與受眾可以互動,甚至可以實時交流;第三,超越地域、國家的文化限制,打破了知識、財富、地位的界限,進行信息傳播;第四,儲存功能好;第五,速度快;第六,投入小。
客觀地講,新媒體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全民記者”的出現,搶占了傳統媒體不少的空間和職業記者不少的“風頭”。但職業記者們歷來就有積極接受世界各國先進思想和先進技術的謙虛精神,有追趕超越他人的智慧和勇氣,只要相信自我,振奮精神,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就能揚帆遠航、重振雄風。
(三)承認貢獻
從平面媒體到電波媒體,再到網絡媒體,世界新聞傳媒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而每一次的革新創造都給人類社會帶來大踏步的進步,網絡媒體應該說彰顯出無與倫比的巨大能量。首先它打破了年齡、性別、職業、文化、地位的界限,實現了全民全社會人人都能使用、個個都能受益的功能效益;其二,實現了時間和空間的利益最大化,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可以有數以千萬的人群同時發布和接收信息,而且誰也不影響誰;其三,集文字、音像于一體,短則一句話,長則一本書,幾十部電影電視片可以隨身帶隨處看;其四,互動性好,它不受外在條件的影響,可以任意暢談自己的思想和主張,交換商品,享受快樂。這些都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滿足了人們求新求變的心理特征。職業記者必須尊重客觀事實,深入了解新媒體的優勢特點,反觀自己不足,揚長避短,努力跟上時代潮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媒體給廣大受眾提供了一種全面、全新的了解和接收信息的方式,需要傳統媒體和職業記者們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
(一)學新媒體技術
現如今,無論是報紙還是廣播電視,從編排到制作播出都已經與網絡聯系在一起,形成水乳交融、血肉相連的關系,而職業記者們卻有相當一些人并不能熟練掌握這些設備,特別是新媒體的使用技術,因而給正常的“采、編、發”工作帶來影響。不久前,某臺派出一路記者遠赴北京采訪,記者到達目的地后馬不停蹄地工作,采訪到所需要采訪的新聞后,臺里要求將新聞傳回當天播出。然而,兩名記者因傳輸技術不熟,沒能按時把新聞及時傳回,致使“當日新聞”變成“隔日新聞”。又一新聞單位的新聞部主任從網上發現一條有價值的新聞后,安排一名記者把文字和圖像下載下來,再到現場調查核實后發一條消息,而由于這名記者不懂下載技術,貽誤了報道的最佳時機。
學會使用新媒體技術,不僅能靈活利用網絡上信息豐富的新聞線索,而且特殊情況下還可以取得意外收獲。比如上下班的路上或者旅行途中發現了一條有價值的新聞,在沒有攝錄設備的情況下,使用隨身攜帶的手機進行錄音錄像,也照樣能履行一個記者的職責。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要解決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這是對全體新聞職業人的鼓勵,也是對我們工作的鞭策。
(二)學新聞敏感
新聞敏感是職業記者們的職業要求,沒有敏感再好的新聞也會從你眼皮底下溜走。“全民記者”“業余記者”和非職業記者,他們雖然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新聞理論,也沒有長期的職業經驗,但從網絡、微信、微博上看他們發布的信息,不少都發布在第一現場第一時間。倘若沒有對新聞的敏感,是絕對發現不了那些信息,也不會發得那么快。今年發生的幾次遭受強地震、強臺風襲擊和揭露腐敗分子罪行的消息,不少都是駐地群眾和當事人冒著生命危險和人生安全用手機或微型攝像機拍下然后發到網上的。相比之下,傳統媒體的職業記者們能做到嗎?如果能做到,那一些權威媒體發布的新聞為什么都遲于網上發布的時間呢?新聞敏感來自于對黨的現行政策決定的支持和擁護,對國家對民族命運的關心和關注,是對職業責任感的一種考驗。盡管職業記者有基礎有要求,但比起一些“網民記者”“平民記者”,新聞敏感還是差了點,這一點不能不承認,應該好好補補課。
(三)學廣交朋友
“全民記者”“網民記者”“業余記者”的共同特點是,生活在基層,樸實、簡單,朋友多,粉絲多,少則幾十幾百,多則成千上萬。通過短信,通過網絡,通過微信、微博的交流溝通產生共同語言,成為朋友知己,從而支起一張互通信息、互相幫助、長久不斷的友誼之網,自然而然也成了新聞發布的一個平臺。筆者有個同事的家屬學會做酵素的技術,通過網絡她結識了全國各地數百名想學做酵素、想了解酵素和購買酵素的朋友。一天,一位上海的女士通過自己的QQ群,了解到某種酵素對家人的某種疾病有控制效果,便在“酵素”群中找到我的同事的家屬,得到了這種酵素,她的家人喝了這種酵素后,病情奇跡般地得到控制。一個發生在千里之外的信息,就是通過這一平臺,一傳十,十傳百,迅速傳遍大江南北,這就是新媒體的魅力所在。傳統媒體的職業記者們是不是應該向新媒體學習學習,是否可以通過互聯網、手機、微信等新媒體系統建立起一個新聞共享網站呢?讓更多有共同理想和共同愛好的人成為你的朋友或信息員(源)。那樣,傳統媒體還愁沒有新聞,還會去炒別人的剩飯嗎?
新老媒體融合發展已成必然。在重組再建的過程中,新媒體固然值得學習借鑒,但傳統媒體也有許多傳統不能丟棄,還要繼續堅持。
第一,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傳統媒體是黨領導下經過幾十年時間精心打造的思想宣傳工作的重要工具,職業記者隊伍也是經過黨培養教育多年的思想宣傳工作戰線上的重要力量。跟黨走,聽黨話,為黨努力工作,在任何復雜的社會環境和任何險惡的自然狀態下,頭腦清醒,意志堅定。保持記者的吃苦精神、奉獻精神和犧牲情神,展示記者的清明形象、廉潔形象和正義形象。
第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傳統媒體是發布和宣傳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的主要陣地,職業記者就是這個陣地上忠誠的戰士。黨提倡什么,記者就宣傳什么;黨反對什么,記者就批判什么;黨需要什么,記者就報道什么。始終保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報道,不輕信謠言,不發泄私憤,不假公謀私,用真實的報道揭開虛假宣傳的面具,傳遞社會正能量。
第三,堅持深入實際。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把話筒、鏡頭、筆頭對準第一線的勞動者,是黨對職業新聞工作者一貫要求。盡管新傳媒現代化而又快捷,但光榮傳統不能丟。因為記者的工作和使命并不僅僅記錄事實,還肩負著調查研究,傳播思想,做出表率,用語言感動人,用行動感染人的作用,這也是職業記者與“全民記者”“草根記者”的區別所在。
第四,堅持傳統優勢。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具有權威、公信力強、職業化、受眾固定、內容全面深刻等獨特優勢。傳統媒體和職業記者在學習借鑒新媒體優點的同時,切忌盲目否定自我,要堅持發揚傳統,揚長避短,使優勢更優,強項更強,這也是保持傳統媒體活力的底氣和秘笈。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