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瑩(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300108)
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方式的思考
蘇瑩
(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300108)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治理理論為指導,結合當前我國的推進社會治理的政策,探究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指出了體育社會組織可以通過開展體育活動與賽事、提供專業技能指導與培訓、開展社會公益活動、促進其實體化進程、建立新媒體互動溝通平臺的方式參與社會治理.
關鍵詞:體育社會組織;社會治理;治理方式
國際上對社會組織的界定尚未形成共識,因此對其稱謂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的稱謂,與之相近的稱謂有非政府組織、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志愿組織等.體育社會組織作為社會組織的一種具體形式,本文對其界定采用謝洪偉、黃亞玲等定義的“不以營利為目的,旨在促進公共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和滿足民眾娛樂健身需求的志愿性社會組織”[1].
社會治理強調運用新的視角探索政府對社會公共事業的新型管理模式.它更注重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共同作用,摒棄了傳統的壟斷和強制性做法,它強調主體多元化、方式民主化、管理協作化、上下左右互動化.
治理方式即治理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切實可行的治理方式首先立足具體情況,同時要創造性地綜合運用各種治理方式,更加透明化、民主化[2].
在新型管理模式下,體育社會組織究竟應該處于怎樣的地位,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如何與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展,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1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矛盾呈現復雜化的特點,民眾對公共服務的要求更加多樣化,使得政府的社會管理面臨更大的挑戰.然則“政府失靈”、使政府無法滿足少數民眾特定公共服務的需求,“市場失靈”導致市場只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無法或者不愿意很好地提供公共服務.[3]面對這種情況,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發揮其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政府職能轉變及管理創新的必然選擇.
1.2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社會成員日益社會化,為社會組織提供了大量人才資源的同時又使社會本身對社會組織的需求加大,社會組織活動所特有的公益性、非盈利性、主體性都是政府與市場無法實現的.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可以適當彌補政府與市場的缺陷,滿足廣大民眾的需求.
1.3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是自身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社會體育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發展,但是其自身的構設置不科學、內部管理混亂、自律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不利于其健康發展.體育社會組織要走出這樣的困境就需要在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基礎上積極與政府、市場合作,通過共同組織一些活動如大型健身賽事、健身知識宣講讓社會逐漸認可,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同時發展自我.因此從社會治理理論的視角,探求政府、市場、社會組織聯動治理,有助于促進體育社會組織的良好發展.
2.1 與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職能相契合
加強公共服務已成為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和重要內容.體育公共服務是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4].作為未來治理主體之一的體育社會組織承擔著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務職能,是體育社會組織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體育社會組織的目標任務.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有利于發揮其自身的優勢和從外部可獲取資源,通過資源整合,使有限資源最大利益化,進而為滿足廣大群眾的不同層次的需求提供現實可能,推動全面覆蓋城鄉居民的體育公共服務的實現.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亦是在行使其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職能。
2.2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擁有自身優勢
首先,體育社會組織的具有親民的優勢.社會組織具有民間性的特點,其成員來自社會不同階層,這種民間性使得體育社會組織在參與社會治理中擁有親民、近民的優勢,可以了解廣大民眾的需求,為社會治理提供第一手資料.其次,體育社會組織具有公益性.體育社會組織擁有自身獨特的運動健身特點,它開展的社會活動對滿足民眾對體育鍛煉的需求、促進民眾健康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通過參與體育活動,獲得健康、快樂,這種運動健身也逐漸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深得民眾喜愛.第三,形式多樣靈活.體育社會組織因體育活動的多樣性,其在活動形式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緊隨社會環境的變化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方式,如可將最枯燥的跑步結合自然環境,加之地圖改為定向越野,既減少了跑步的枯燥,又在跑的同時學會使用地圖,在場地較小時也可以設置百米定向,迷宮式的路線,為跑步增加樂趣。通過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為社會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逐漸增加,對體育公共產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長.但當前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卻跟不上人們對其需求的增長,通過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協調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挖掘體育社會組織的潛力有助于滿足廣大群眾體育鍛煉的需求.
當前對于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學者從各自的出發點對社會組織、體育治理給予各自的觀點,但對社會體育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方式尚較少的探索,當前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主要有組織各類體育活動與賽事、提供專業技能指導與培訓、開展社會公益活動、社團實體化、構建網絡互動平臺.
3.1組織各類體育活動與賽事
在健身意識逐漸深入的今天,體育社會組織異軍突起,它們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賽事參入到社會治理.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可以打破交流限制,促進人們的交流、結識新的朋友,緩解生活壓力.青島市體育總會在2014年與有關部門單位一同舉辦了登山節、徒步大會、體育沙灘節等品牌活動[5],它們充分發揮其地域資源優勢,在登山大會期間還相繼舉行了系列登山、攝影、群眾體育展示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調動了廣大市民的參與體育運動積極性.
體育活動是無身份、年齡限制的非熟人社會,體育社會組織通過開展體育賽事活動,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可以調動群眾的健身熱情,培養他們的健身觀念和意識.
3.2提供專業健身指導與培訓
體育社會組織中不乏專業體育運動員、教練員、社會體育指導員也有一些長期堅持運動的群眾,經驗的積累讓他們成為不同運動項目的專家,因此體育社會組織可以從其自身專業角度出發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定期深入校園、企業、面向社會大眾組織社會公益健身知識、安全理念的宣傳、健身培訓與指導,向廣大民眾傳遞正確的健身知識,糾正錯誤的健身動作,發揮社會的帶動作用,促進民眾科學地鍛煉.通過全國各體育社會組織的共同推進,有利于良好健身氛圍的形成,促進社會大眾科學健身習慣的養成.廣東省建立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網站,在網站上選擇所在城市及指導項目,就可以搜索到所在地附近的指導員基本信息,可以聯系指導員進行指導,便于居民科學健身.黎明腳步一個由個人發起的電話鈴聲傳遞健康晨跑到全國各地“黎明使者”的遍布,就是彰顯了小小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對推動全民健身的重要作用。
3.3開展社會公益活動
體育社會組織積極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充分調動社會資源,開展公益健身指導、健身知識傳播、社會募捐、為社會奉獻愛心,為需要幫助的人們貢獻力量.上海市推出“慶‘六·一'2015市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少兒體育開放日活動”.以少兒體育公益日,運動健康歡樂節”為主題,協調體育俱樂部免費向青少年提供健身服務.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將體育與公益活動相結合從而參與到社會治理中.面對備受追捧的戶外運動熱,戶外安全事故也隨之發生,深圳市山地救援隊定期面向社會組織公開戶外安全知識公益大講堂,通過安全知識的普及,預防戶外事故的發展,將災難扼殺在萌芽中.一些大型全民健身公益賽事的舉辦使群眾通過參賽身體得到鍛煉,同時又為參賽而鍛煉,互動影響推動全民健身發展.
3.4體育社團實體化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要求“培育發展多形式、多層次體育協會和中介組織”[6]為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優化體育社會組織自身管理體制,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與政府建立合作關系、三者共同參與社會治理.通過“購買公共服務”與政府建立合作關系等方式達到合作治理的目的.由政府牽頭、社會體育組織協作,市場調節,充分發揮體育社會組織親民、近民、靈活的優勢,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
北京市委、市政府通過推進體育社團實體化,提升體育社團的自身能力,引導體育社會組織更好地服務社會.自2010至2011年,北京市體育局先后確定17個體育社團為體育社團實體化工作試點協會,并撥付每個協會30-50萬元,共計750萬元的實體化引導資金[7].它們通過組建經營實體及培訓基地、創建品牌賽事,探索出別樣的的發展道路,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獲得市民好評.
3.5建立新媒體互動溝通平臺
科技革命將人類帶入新媒體時代,并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方式和表達平臺.人們對社會及新鮮事物的了解通過網絡社交媒體、手機移動設備等多種途徑的溝通和辨別完成[8].同時可以運用新媒體便捷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如運用網站論壇、博客、微博、QQ、手機微信等表達自己的見解.
建立新媒體互動溝通平臺首先,可以促進體育社會組織成員的交流、溝通,為成員間的相互認識,從而讓成語具有組織歸屬感,加強團體凝聚力,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其次,為組織活動的開展提供便利.通過新媒體平臺提高信息的傳達速度,降低了成員參與社會治理的時間、地點限制,促進政府與體育社會組織的交流溝通,從而提高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質量.同時也促進全球各地體育社會組織的經驗交流與借鑒.
2015年4月26日由無錫市相關部門及市互聯網協會共同舉辦了一場無錫市網民公益體育大會,這是當前全國唯一以“網民”冠名的活動.其活動內容涵蓋電子競技、籃球、足球、炫跑、廣場舞、羽毛球等百姓喜聞樂見的活動.在其首場秀,共吸引了5萬網民同時在微信上爭搶名額,10分鐘之內參賽名額一搶而空,受到廣大市民的追捧.這樣的網絡與實體相結合的活動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結合新媒體和全民健身運動創造出別樣的品牌項目.
建立新媒體互動溝通平臺可以使各類體育社會組織更便捷地溝通,交流彼此的經驗,更好地參與社會治理,充分發揮社會資源,使社會治理科學化、先進化.
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一方面需要政府不斷探索治理方式,可以通過“購買公共服務”與體育社會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同時需要政府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為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需要體育社會組織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積極創新治理方式,建立新媒體互動溝通平臺,促進政府與社會組織間的溝通,使體育社會組織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為人民提供更好地體育公共服務.
參考文獻:
[1]謝洪偉,黃亞玲,蔣宏宇,等.試論非營利體育組織的社會責任[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8):9-13.
[2]徐祖榮.社會管理創新范式:協同治理中的社會組織參與[J].中國井崗山干部學院學報,2011(3):106-111.
[3]鐘意珍.治理視角下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的戰略思考[D].廈門:廈門大學,2014.
[4]劉明生,李建國.公共服務視閾下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發展路徑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1(24):41-43.
[5]孟祥彬.2014青島市體育社團組織的賽事活動及2015年活動計劃[EB/OL].[2015-01-16].httP://qingdao.sdnews.com.cn/xwzx/ 201501/t20150120_1836222.htm.
[6]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EB/OL].(2014-10-20)[2015-09-23].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7]騰訊體育頻道.北京市舉辦多項體育賽事推進體育社團實體化[EB/OL].(2012-12-20)[2015-09-19].httP://sPorts.qq.com/a/ 20121220/000587.htm.
[8]馮曉麗,李秀云.新媒體時代草根體育組織發展的困境與路徑選擇——以“黎明腳步組織”為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2(39):36-39.
(責任編輯:歐愷)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OO7-5348(2O15)12-OO41-O4
[收稿日期]2015-11-05
[作者簡介]蘇瑩(1990-),女,山西臨汾人,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Studies on SPorts Society 0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Social Governance
SU Y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1 Education,Fujian Norma1 University,Fuzhou 350108,Fujian,China)
Abstract:Through 1iterature,1ogica1 ana1ysis,case ana1ysis,Governance theory,combined with the Po1icies to Promote socia1 governance in our country,and to exP1ore the way society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sPort governance,the PaPer Pointed out the sPorts society organizations through sPorts activities and events,to Provide guidance and training exPertise to carry out socia1 we1fare activities,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the materia1ization,setting uP new media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P1atform to ParticiPate in socia1 management.
Key words:sPorts socia1 organizations;socia1 governance;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