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政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濟南 250358)
建立基層黨政領導干部選拔培養鏈的思考
羅政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濟南 250358)
基層一線領導干部直接面對群眾,有著豐富的工作經歷和經驗。建立來自基層一線黨政干部選拔培養鏈,是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認真總結近年來基層一線干部隊伍選拔培養的經驗教訓,研究解決選人用人中面臨的新問題,對黨政領導干部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基層黨政干部;選拔培養鏈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注意從基層和生產一線選拔優秀干部充實各級黨政機關。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指出,要建立來自基層一線黨政領導干部培養選拔鏈,大力選拔經過艱苦復雜環境磨練、重大斗爭考驗、實踐證明優秀、有培養前途的年輕干部,扎實抓好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從基層和生產一線培養選拔干部,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要認真總結近年來干部隊伍建設的經驗教訓,研究解決選人用人中面臨的新問題,把這一科學培養、選拔干部的正確導向體現好、落實好。
所謂來自基層一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培養鏈,就是指黨政領導干部的選拔工作要從基層開始逐級進行,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干部成長鏈條,以此來保證處于不同級別和位置的領導干部都能夠具有基層工作經驗。實踐證明,有過一定基層經歷的領導干部,由于與人民群眾長期生活在一起,與人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血肉聯系,他們在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時候,能夠最大限度地考慮人民群眾的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處理各種問題。
第一,建立來自基層一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培養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群眾觀。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從基層和生產一線走出來的領導干部能夠獲得最直接的實踐經驗,這對以后更好地工作是一筆不可替代的財富。基層一線領導干部長期與人民群眾零距離接觸,了解人民群眾的實際情況,最能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要。
第二,建立來自基層一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培養鏈,符合干部成長規律。從基層和生產一線選拔和培養干部,其實質就是從條件艱苦的環境中選擇領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仍然有一些地方特別是農村和邊遠地區,條件要差一些,生活要艱苦一些。但條件越是差就越能磨練人的意志,環境越是艱苦就越能鍛煉人的能力。實踐證明,從基層和生產一線走出來的領導干部在經驗上的確有很多優勢。因此,讓年輕的同志到艱苦的地方去,是符合干部成長規律的,同時對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意義,對于形成為人民服務的作風和堅忍不拔的意志有很大作用。[1]
第三,建立來自基層一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培養鏈,是改善現有領導班子結構的現實需要。進入新階段,我國干部隊伍出現了一系列階段特征,其中一個顯著特點是:干部隊伍入口越來越規范,但來源日益單一,實干能力不強的問題逐漸顯露。近幾年來,高校畢業生成了領導干部隊伍的主力軍,高校畢業生考試錄用數量占每年干部増加量的一半還要多。總的來說,這些從學校門到機關門的干部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思路開闊,接受新事物快,改革創新意識、民主競爭意識、開拓進取精神、事業心和責任感比較強,想干一番事業。但他們經歷簡單,有的甚至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了解不多,很少經受復雜環境、長期艱苦實踐的磨煉,其中相當數量的同志與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火熱實踐缺乏經常聯系、同人民群眾缺乏真摯感情、與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矛盾缺乏直接接觸,導致他們駕馭復雜局面、應對突發事件、與群眾溝通的能力明顯不足。彌補當前干部隊伍的這些不足,就需要選拔和培養一些從基層和生產一線走出來的領導干部。
第四,建立來自基層一線黨政領導干部選撥培養鏈,是提高干部隊伍特別是領導干部實踐能力的需要。干部隊伍的階段性特征,簡單地說就是相當一部分年輕干部年齡輕、學歷高、實踐能力低。強調注重在基層和生產一線培養選撥干部,正是著眼于提高干部隊伍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實踐能力。不了解基層,不與人民群眾直接接觸,不直接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不直接參與處理基層的矛盾和問題,實際能力不可能提高,高高在上、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等機關病不可能根除。如果領導干部缺乏實踐能力,很容易出現失誤,因此而造成的損失往往難以估量。
近年來,各級領導機關已經看到了黨政領導干部隊伍存在的一些問題,加大了黨政人才培養的工作力度。中央有關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一方面鼓勵原有的領導干部走進基層和生產一線,真正走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去;另一方面也注重對基層一線領導干部的晉升和提拔。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黨政干部隊伍建設,樹立了正確的導向,但是在從基層一線選拔和培養黨政干部的問題上,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一些領導干部的思想認識不到位。一部分領導干部對這項工作的認識不夠,存在等待觀望、因循守舊、求穩怕亂、滿足現狀思想;有些單位只是口頭喊喊口號,并沒有真正行動起來;有些領導干部認為許多基層干部學歷不如機關干部高、理論素質不如機關干部好,對一些重要崗位舍不得騰出來選拔基層干部;有的領導干部還存在本位主義和盲目排外思想,認為“菩薩還是自己廟里的靈”。
二是缺乏規范管理和長效機制。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對從基層一線選拔和培養干部還沒有可以遵循的制度規范,選拔和培養的資格、條件、范圍和工作程序等都缺乏具體明確的規定。特別是在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之間,影響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較多,公務員身份以外的其他優秀人才如優秀村干部、企業管理人才進入各級黨政機關的選拔途徑較少。近年來,各級黨政機關在機構改革中編制和職位有所精簡,機關工作人員相對飽和,而公開招錄公務員等占用了大量的編制和職位,可用于選拔基層優秀干部的編制和職位就更為有限。
三是選拔和培養的途徑和方法相對單一。目前,對基層一線黨政干部的培養主要依靠公開選拔、提拔交流、選調和考錄等途徑;而上級領導干部到基層和生產一線的實踐鍛煉主要靠掛職、任職等途徑。不管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選拔和培養途徑相對單一的問題仍然突出。此外,選拔和培養基層干部的方法有些還不夠科學。比如,聘任制需要經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批準,工作程序相對復雜、繁瑣,且操作方法很不透明。公開選撥的時間周期較長,成本較高。一次公選需要兩到三個月才能完成,經費支出動輒幾萬甚至十幾萬元。
四是部分通過公開選拔任職的干部存在“高分低能”問題。部分高學歷、高職稱的干部被公開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后,由于工作的性質、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時難以適應。這些同志在新的崗位適應不了,原來的單位又難以回去,既尷尬又無奈。通過公開選拔上來的領導干部在筆試上成績優秀,處理實踐問題上卻失誤連連;而一些有著豐富實踐經歷和經驗的基層工作者,卻因筆試成績差就失去了面試機會。
建立來自基層一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培養鏈,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加大選拔和培養基層一線的優秀干部的力度。現在一些干部削尖腦袋往領導身邊鉆、往上級機關擠,就因為大機關晉升機會多,提拔得快。這類干部往往由于缺乏艱苦環境的磨煉,沒有多少領導工作和實際工作的感悟,一旦遇到一些復雜棘手問題,要經受住考驗是不容易的。那些在基層和生產一線工作的領導干部吃得了苦,對老百姓感情真摯,能挑重擔,相比較而言,他們更能適應復雜多變的情況,更能經受各種嚴峻考驗。干部選拔工作應該改變以前的傳統思維,把干部在基層和生產一線的表現納入其考核范圍,并作為晉升的重要指標。地市級以上黨政機關應拿出一定領導職位面向基層一線實行定向公開選拔。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使地市級以上黨政機關都有一定比例的來自基層一線的領導干部任職,并發揮自身獨特優勢。中央國家機關應當帶頭做表率,特別是政府綜合部門、決策部門、涉農部門,可以考慮拿出一定數量的司局級副職面向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定向公開選拔,讓他們有機
會直接參與政策制定,充分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進而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第二,要完善公務員隊伍“逢進必考”制度。“逢進必考”是《公務員法》規定的一項重要制度,對防止公務員錄用中的不正之風具有重要作用,必須堅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完善。這一制度使得很多應屆畢業生成為所謂的“三門干部”,缺少社會實踐能力,直接從家門、校門走進了機關,這種干部雖然自身具有很多優勢,但是其實踐能力和群眾基礎的缺失又是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2]要通過完善“逢進必考”制度為基層干部進入高級別的機關單位開辟一條通道。比如,各級領導部門可以拿出一定的崗位,專門面向有基層和生產一線工作經驗的人。在招聘時,不同崗位的考查內容的側重點也應該有所差別。應加快試點步伐,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盡快推行從優秀村干部中招錄鄉鎮公務員的做法,對于其中特別優秀的可以破格提拔為鄉鎮領導班子成員。通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農村。從近年來中央機關招錄公務員的情況可以看出,國家招收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大學生“村官”人數呈上升趨勢,這正是一個良好開端。[3]
第三,要將實踐能力考察作為選拔基層一線干部的重要標準。現實問題的解決能力不是僅僅靠“死讀書”就能得來的,還要靠經驗的積累。選干部不是考秀才,選拔干部不能完全靠考試,長期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同志不一定擅長考試,而擅長考試的不一定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今后,黨政機關選拔領導干部時應逐漸擴大基層一線領導干部的比重。選拔基層一線領導干部,應在組織推薦和群眾推薦的基礎上以考察為主,通過改進考察方法,提高識人選人的準確性,以工作實績、群眾公認、廉潔狀況論優劣。此外,必要時可在條件相近的人員中輔以考試手段,進行有限競爭。在考題的設計上,要注重實用性、針對性,符合工作實際,使考試能夠真正反映出領導干部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要充分發揮各年齡段基層干部的作用。實踐證明,一個領導班子要想做到正確決策、真正為人民群眾服務,就必須要由各個年齡段干部構成,這樣才能充分考慮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在大力選拔培養年輕干部的同時,其他年齡段的領導干部也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在領導班子建設上,各級都要配備一批年輕干部,而且年輕干部的年齡是“層層遞減”的,以保證能夠為上一層源源不斷地輸送干部。但是,這個年齡結構是結構性要求,不是“一刀切”的要求,是對少數人的要求,而不是對多數人的要求。也就是說,領導班子年齡“層層遞減”是針對部分、少數人選,而是不針對全部、多數。對領導班子特別是縣鄉領導班子成員的大多數人選,應該以到退休前能夠干滿一屆為提名年齡界限。這樣才能發揮各個年齡段領導干部的作用。
第五,要實現上級黨政機關干部下派的多元化。目前地市級以上黨政機關缺乏基層工作經驗的干部數量較大,應進一步拓寬基層掛職鍛煉的渠道,盡快讓更多的機關干部補上基層工作經歷這一課。可采取組織部門集中選派、單位選派、對口扶貧選派等多種形式,靈活安排時間,多方面為掛職鍛煉干部提供便利。要逐步弱化下派掛職鍛煉形式,強化下派任職鍛煉方式,真正形成在基層和一線成長成才的人才培養導向,防止把“去基層鍛煉”變成“去基層鍍金”。同時,應鼓勵各級領導干部扎根基層一線,與人民群眾生活和工作在一起,通過自身的努力讓基層發展得更好,并完善保障機制,使這些領導干部能夠下得去、上得來。
[1]魏淑君.干部教育培訓的改革與創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2.
[2]丁曉強.黨內民主:黨的建設與工作的生命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8.
[3]劉友田.村民自治——中國基層民主建設的實踐與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6.
(責任編輯:曹木易)
D262.3
A
2095—7416(2015)06—0089—03
2015-09-21
羅政(1990-),男,山東青島人,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