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儉波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洛陽 471022)
改革開放后我國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提法的原因與意義辨析
宋儉波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洛陽 471022)
人民民主專政作為我國的國體,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歷史過程:新中國成立后廣泛使用、“文革”時期放棄使用并代之以無產階級專政、改革開放后恢復使用。“文革”期間放棄使用人民民主專政雖于理有據,但嚴重脫離我國實際;改革開放后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與無產階級專政的聲譽及其不見“民主”字眼毫無關系;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是對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發展的確認和完善,是我國政治理論和政治制度上撥亂反正的重要舉措,并促進了我國經濟領域的對外開放。
人民民主專政;無產階級專政
人民民主專政作為我國的國體,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歷史過程:新中國成立后廣泛使用、“文革”時期放棄使用并代之以無產階級專政、改革開放后恢復使用。在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原因問題上,迄今仍然存在著一些似是而非的解讀,諸如:蘇聯的“肅反”擴大化及我國的“文化大革命”嚴重損害了無產階級專政的聲譽、無產階級專政的概念只見“專政”不見“民主”等等。這些錯誤觀點,正是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借以歪曲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抹黑以往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重要借口。因此,理清放棄和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前因與后果,是準確評價這一重大理論和政治事件的歷史意義的需要,也是清除在無產階級專政問題上一些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現實需要。
正確認識放棄使用人民民主專政概念的原因及由此造成的政治后果,是正確解讀恢復使用它的原因與歷史意義的重要前提。
首先,黨的八大之后逐漸放棄使用人民民主專政是有其理論依據的。
一方面,人民民主專政是作為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國體而提出來的,是毛澤東思想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內涵與無產階級專政的內涵有著根本的區別。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專政”概念,是1948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在重印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所撰寫的前言中。其對人民民主專政內涵的闡述是:“今天在我們中國,則不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而是建立人民民主專政。這種人民民主專政的內容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內容的歷史區別,就是:我們的人民民主專政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這種革命的社會性質,不是推翻一般資本主義,乃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建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而無產階級專政則是推翻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1]建國前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進一步確認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內涵:“中國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權,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以工人階級為領導。”[2]
另一方面,黨的八大之后,我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與社會制度相適應的國體也相應地發生質的改變,即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我國的國體在實質上已經是無產階級專政了。1956年,劉少奇在黨的“八大”政治報告中,正式提出了
“我國現階段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一種形式”,并指出:“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經歷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時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人民民主專政開始擔負由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任務。……這樣的政權實質上只能是無產階級專政。”[3]
因此,無論是以新中國成立為界,還是以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為界限,都可以說我國的國體在性質上有一個前后的根本性變化:由實質上的不是無產階級專政,發展為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專政。在這樣的背景下,放棄原來的國體的概念,代之以新的更能準確反映我國社會政治結構的新概念,在理論邏輯上是沒有問題的。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說,放棄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并非毫無理論依據。
其次,教條主義地片面追求“純粹”的社會主義和對國內階級斗爭狀況的錯誤估計,推動了放棄使用人民民主專政,并代之以無產階級專政。
1956年黨的八大之后的幾年中,在黨和政府的文件及決議中,“人民民主專政”和“無產階級專政”兩個概念被交錯使用。1962年1月,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也是把上述兩個概念視為同義詞。他說:“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對人民的敵人實行專政,這兩個方面是分不開的,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就是無產階級專政,或者叫人民民主專政。”[4]但“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錯誤理論的影響下,加上當時教條主義地片面追求“純粹”社會主義之風盛行的影響,1969年黨的九大通過的新黨章,就已經放棄使用人民民主專政,代之以無產階級階專政,1975年第五屆人大通過的新憲法,依然延續了我國是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政權的提法。
這種改變雖突出了我國政權與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一致性,但忽視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原來的民族資產階級已經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不再是資產階級,更不是國家政權的主要敵人的事實,這導致了“文革”期間很多人因為家庭成分問題受到不公正對待。因此,放棄使用人民民主專政并代之以無產階級專政,雖于理有據,但脫離我國實際,并造成了嚴重的政治后果。
在黨和政府的正式決議中,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開始于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強調我國政權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以憲法的形式對黨的政治理論的改變進行了確認。但在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原因問題上,迄今仍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解讀。
其一,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是因為無產階級專政的概念只見“專政”不見“民主”的字眼,人民民主專政則既有“民主”又有“專政”,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這種錯誤觀點將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這一具有重要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的事件,解讀成了愚弄民眾的文字游戲,還隱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有天生缺陷的含義。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根源于將無產階級專政及人民民主專政概念中的“專政”字眼,僅僅理解為對階級敵人的鎮壓,國內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也正是據此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事實上“專政”一詞在無產階級專政和人民民主專政概念中的主要含義都是執掌國家領導權。我黨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與無產階級專政的概念中沒有“民主”字眼毫無關系。
其二,蘇聯時期的“肅反”擴大化、我國的“文化大革命”等以往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錯誤,嚴重影響了無產階級專政的聲譽。不可否認,以往社會主義實踐中的一些重大錯誤,確實嚴重影響了無產階級專政等所有與馬克思主義有關的理論的聲譽。但是,以往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錯誤,不等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有錯誤。將此作為我國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原因,在客觀上就是將以往實踐中的錯誤,解讀成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本身的問題。這也正是國內的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借口我們以往實踐中錯誤,否定整個社會主義實踐歷史,乃至否定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慣常做法。清除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必須澄清:以往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嚴重錯誤,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的錯誤,相反,都是錯誤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結果。我國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與無產階級專政的聲譽沒有絲毫的關系。
實際上,在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概念的根本原因問題上,人們的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鄧小平同志所強調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提法更適合我國的國情[5]。也就是說,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更能準確
反映我國社會的政治結構,更能準確反映出我國社會各階級、階層及各種政黨組織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國的特殊國情在于:我國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通過和平贖買的方式完成的,期間并沒有工人階級及其政黨與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劇烈對抗和沖突,相反的,民族資產階級在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之后,與各民主黨派一起都變成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擁護者。因此,我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民族資產階級雖然已經不復存在,但原來與民族資產階級聯系密切的民主人士及各民主黨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重要政治力量,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制度依然是我國重要的政治制度。這就是人民民主專政比無產階級專政更能反映我國國情的根本之所在。
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是新時期我國政治理論的重大改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拓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確認并完善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發展。劉少奇同志在黨的“八大”上所作的政治報告中,正式提出了“我國現階段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專政的一種形式”,將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從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國體的理論,發展為社會主義階段的國體的理論,進一步豐富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內涵,發展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但是,此時我們黨在人民民主專政與無產階級專政關系問題的認識上,是存在局限性的。一是強調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起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顯然與毛澤東思想中關于中國革命的兩個階段理論不一致,進一步導致了后來人們對我國究竟是否經歷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爭論;二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性質的判斷不明確,并在后來的階級斗爭問題上導致了階級斗爭擴大化,錯誤地將民族資產階級這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盟友,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階段當成了主要的階級敵人。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則是以糾正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為前提的,強調人民民主專政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專政,則是以我國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為歷史條件的。這不僅克服了以往社會主義實踐中在無產階級專政問題上的認識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在保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的歷史一致性的前提下,體現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第二,推動了我國政治理論和政治制度上的撥亂反正。“文化大革命”時期完全放棄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對我國階級斗爭狀況認識和處理都存在嚴重的錯誤,并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在這些錯誤認識和理論的影響下,將經過社會主義改造之后已經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民族資產階級”,依然錯誤地作為資產階級來對待,更嚴重的錯誤是將他們從新民主革命時期的重要盟友當作了國內最主要的階級敵人,將人民內部矛盾當作了敵我矛盾來對待。與此相聯系,很多原來同民族資產階級聯系最為密切的民主黨派成員也成了被監督改造的對象,這嚴重影響了我國政治協商制度的正常運行。因此,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就是對“文化大革命”時期在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上錯誤理論的撥亂反正,也是推動政治協商制度走上正常運行軌道的重要舉措。
第三,促進了經濟領域的對外開放。我國對外開放初期最主要內容是招商引資,海外華僑是改革開放初期主要的外來投資者之一。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與海外有能力來大陸投資的華僑聯系最多的群體之一,是原來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各民主黨派的成員。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是對結束“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做法在理論上和制度上的進一步確認。“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嚴重影響的民主人士和民主黨派成員與海外華僑的密切聯系,就成了我國向海外傳遞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渠道,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對外開放。
[1]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7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190.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8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584.
[3]劉少奇選集(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2-243.
[4]毛澤東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2.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72.
(責任編輯:王友才)
D621
A
2095—7416(2015)06—0076—03
2015-11-04
宋儉波(1964-),男,法學碩士,山東海陽人,洛陽師范學院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