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群
(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
新形勢下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思考*①
楊素群
(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
新形勢下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是統一戰線的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任務。加強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建設,必須廓清高校黨外代表人士的內涵、素質和特點。目前,我國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中還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物色發現不及時、培養培訓跟不上、組織規劃不科學等問題。要合理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在發現儲備環節注重創新體制機制;在培養培訓環節更加突出政治標準;在選拔任用環節拓寬使用渠道;同時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中的作用。
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
國際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5.03.008
2012年,中共中央下發了《中共中央關于新形勢下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自1990年首次提出“黨外代表人士”概念以來,這是中共中央第一個關于黨外代表人士的專門文件,明確了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指導思想、范圍對象、標準原則、目標任務等重大問題,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特別是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②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2頁。。新形勢下,如何廣泛延攬人才,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是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加快高校改革與發展、促進高校參與全球人才競爭、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宣傳以及整個統一戰線人才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加強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是高校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統戰工作歷來是黨的統戰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對學校的全面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廣大黨外知識分子在教學、科研和管理等方面是一支值得依靠的重要力量,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推進高校的改革與發展,保持高校的穩定。高校的黨外代表性人物,不僅具有人才智力的綜合優勢,而且在社會上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積極作用,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部2013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2491所普通高校中,各類教職工總數達2296262人,其中黨外知識分子約占半數以上。據對山東省的調查,山東省公辦普通高校共有教職工109500多人,其中中共黨員71000多人,約占65%,黨外知識分子38500人,占35%。*由于該數字未包括山東省民辦普通高校,而一般民辦普通高校黨員比率要低于公辦高校,所以山東省的黨員教職工數量顯得要高于全國,黨外知識分子比率偏低,但黨外知識分子仍占教職工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另據調查,山東師范大學現有教職工3594人,其中中共黨員1919人,占全體教職工總數的53%。如何做好這部分人的工作,直接關系到統一戰線的鞏固和擴大。高校黨外代表人士是高校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力量,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其他黨外知識分子具有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
(二)加強新形勢下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是高校參與全球人才競爭、應對國際挑戰的必然要求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人才的競爭。《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方興未艾,加快人才發展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重大戰略選擇。”*《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頁。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著力提高國民素質,實現我國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在繼續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同時,加快形成我國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并逐步實現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的轉變。當前,我國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主要表現為人才流出較多,而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強。未來十幾年,是我國人才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吸引更多的國際人才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來,就必須出臺相應政策,積極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新常態。
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資源。早在2010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在北戴河看望“千人計劃”入選專家代表時就強調指出,實現科學發展,關鍵在科技,根本在人才。要更大力度推進“千人計劃”,更好地發揮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的作用。在2014年召開的全國留學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又指出,留學事業歷來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留學事業,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方針政策,推動我國留學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留學事業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高校是我國人才輸出和人才流入的主要機構,高校的人才工作將直接關系到國家人才工作的成敗。近幾年,我國不論是出國留學還是留學歸國人員數量都有大幅上升。據教育部統計, 2014年共有來自203個國家和地區的377054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75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科研機構中學習,比2013年增加20555人,增長比例為5.77%(以上數據均不含港、澳、臺地區)。與此同時,留學人員呈現出加速回國的態勢。2011年,中國留學人員回國數量達到18.62萬人,比上一年增長38.08%。2013年,我國有27.29萬留學人員回國服務,數量比上一年增長46.57%。高等學校是吸納留學歸國人員就業創業的重要場所。這些留學歸國人員基本上可以歸屬于黨外代表人士的范疇,中共黨員很少。他們大多數在國外獲得了博士或碩士學位,經過多年的留學,基本上走在了本領域國際研究的前沿,有的已經是本行業頗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因此,高校黨外代表人士的工作環境、生活待遇等方面安排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到高校對海外留學人員的吸引力,對高校如何參與國際人才競爭、應對國際挑戰將產生直接的影響。
(三) 加強新形勢下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是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宣傳工作的重要抓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不斷加深,意識形態領域和文化思想戰線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黨的新一屆領導人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的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薄澳芊褡龊靡庾R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把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5頁。這不僅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通過確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更好地發揮其引導、凝聚和調控等導向功能,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充分發揮其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作用。高等學校是青年學生云集的地方,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為促進高校意識形態工作,2014年,中共中央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高校黨外代表人士思想活躍,消息靈通,有的長期在國外接受高等教育,有的教師的課題項目得到了國外某些基金會或官方資助,他們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對西方意識形態或價值觀有不同程度的親近感。這些黨外代表人士大多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將直接影響青年學生的價值選擇,而黨外代表人士往往因其業務能力強、學術地位高對學生的影響力更大,尤其是被學生視為偶像的一些青年才俊、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等,他們的一言一行甚至可能成為青年學生刻意模仿的對象。因此,要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就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做好黨外代表人士的宣傳教育、培養培訓工作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四)加強新形勢下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是統一戰線人才建設的需要
高校是統一戰線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外代表人士成長的搖籃,也是黨外人才發揮作用展示才華的舞臺?!皳y計,近幾年全國各地向中央統戰部推薦的黨外知識分子中30%-40%來自高校,省級領導班子中的民主黨派成員中近一半是來自高校?!?王志紅:《新形勢下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思考與探索》,《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另據抽樣調查,“擔任行政司法機關領導職務的縣處級黨外領導干部中,來自高校科研院所或其他科教文衛單位的占51%,行政司法機關內逐步成長起來的占34%,其他渠道占15%”*中共中央統戰部等編著:《中國統一戰線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86頁。。從不同級別黨外干部來源比例看,級別越高,高校或科研院所占比越高,“縣處級為19.4%,地廳級為39.7%,省部級為70%”。*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共中央黨校等編著:《中國統一戰線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86-287頁。另據山東省委統戰部統計,截止到2015年底,山東省省級領導班子中黨外代表人士共7人,其中來自高校的4人,占57%。從個體來看,在新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代表人物如馬寅初、周培源、費孝通、錢偉長、雷潔瓊、周谷城、丁石孫、吳階平、蘇步青等,都來自高?;蚩蒲性核?。目前,八個民主黨派現任中央主席也大多來自高校或有高校工作的經歷??梢姡咝5狞h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如何,不僅關系到高校本身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統一戰線人才隊伍的發展。加強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對黨的統一戰線人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必須廓清高校黨外代表人士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應清晰地了解和把握高校黨外代表人士的基本素質和特點。
(一 )高校黨外代表人士的內涵
黨外知識分子特指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知識分子,其中包括參加各民主黨派的知識分子和沒有參加任何黨派的無黨派知識分子。黨外知識分子是我國目前知識分子隊伍中人數最多的群體。中央統戰部2011年8月公布的數字顯示,目前我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知識分子共有11964萬人,其中黨外知識分子占75.1%,數量已經達到8986萬人?!胺屈h人士”、“黨外人士”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提出和使用的稱謂,特指中共黨員以外的人士,是對統一戰線各方面人士的統稱。新中國成立后,“非黨人士”稱謂較少使用,而“黨外人士”的稱謂則一直在黨內和社會上普遍使用。
“黨外代表人士”的稱謂是1990年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第一次使用的。這個稱謂體現了統一戰線的歷史沿革和中國共產黨與黨外人士聯盟的性質,具有較為廣泛的影響力,成為使用最多的統一戰線工作對象稱謂用語。2005年,中央統戰部專門下文指出:“非黨人士”、“黨外人士”和“非中共人士”的內涵和外延是一致的。鑒于“非黨人士(干部)”的稱謂容易造成民主黨派不是政黨的誤解,今后一般不再公開使用?!包h外人士”主要強調的是中共黨內與黨外的區別,包括民主黨派人士和其他黨外人士,已經約定俗成,可以繼續使用。但在特定場合,如需要強調民主黨派人士的身份,可用“非中共人士”。2012年中共中央頒發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意見》,其中關于黨外代表人士的內涵作了如下界定:“黨外代表人士是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作出較大貢獻、有一定社會影響的非中共人士,包括民主黨派代表人士、無黨派代表人士、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港澳臺海外代表人士等?!?《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意見(摘要)》,《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811頁。政治堅定、業績突出、群眾認同,是黨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標準,也是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根本要求。
關于高校黨外代表人士的組成,目前,中共中央統戰部、山東省委統戰部并沒有特別說明。根據《意見》的界定,結合高校特點,高校黨外代表人士主要應包括: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的黨外人士;擔任政府有關部門特邀人員中的黨外人士;民主黨派校級領導班子的成員;學校無黨派知識分子聯誼會理事;擔任學校副處級以上領導職務的黨外人士;學?!扒擞媱潯比脒x人員和“長江學者”、“杰出青年”、“教學名師”中的黨外人士;學校“泰山學者”和“百人計劃”入選人員中的黨外人士;省政府參事中的非中共人士等。
(二)高校黨外代表人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高校黨外代表人士應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堅定,即自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極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高校擔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歷史重任,高校教師的政治素質,直接決定和影響了高校育人的質量和水平。當前,要想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話語權,關鍵在教師。黨外代表人士的一言一行,在學生中起著風向標作用。因此,高校黨外代表人士應該有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更加強烈的政治認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履行黨外代表人士的光榮使命。
高校黨外代表人士應是各專業領域的帶頭人。專業突出,即在本領域本專業造詣較深,貢獻較大。對于高校來說,由于教育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多年來教育的組織化程度相對較高。也就是說,高校的每個專業、每個領域,都會放在全省乃至全國來衡量。所以,某個高校的黨外代表人士,他的影響力不應只是學校范圍以內,而必須是在省內或全國同行業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人物。譬如發表的學術論文和學術著作在全國和國際的影響力,獲得的重要學術榮譽,所帶領的團隊是否取得廣泛認可的教學科研成績等等。
高校黨外代表人士應具有廣泛的群眾認同。群眾認同,即在所聯系成員和群眾中有較高的認同度和影響力,能夠發揮獨特引領帶動作用。高校雖然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黨員占總人數的比例相對比較高,但黨外人士仍然占有相當的比重,因而其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而高校教師在思想上往往更加獨立,在人格上往往更加自尊,平等意識往往更加強烈,這就對高校的黨外代表人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一些腐敗現象浸染了黨的肌體,少數腐敗分子的腐敗行為嚴重敗壞了黨的形象,使得部分群眾產生了對黨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疏遠了黨群關系,長此以往,不利于黨的統治根基的鞏固。而黨外代表人士往往是以群眾的身份出現的,跟群眾打成一片。群眾在跟他們交往時往往沒有芥蒂,這就為黨外代表人士建立良好的群眾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黨外代表人士往往以其良好的品行、精湛的業務、廣泛的社會聲望、良好的心里素質等獲得廣泛的群眾認同。
(三)新時期高校黨外代表人士的基本特點
文化層次高,業務能力強。新一代黨外代表人士基本上都生于20世紀60、7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接受了系統的高等教育,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幾乎占100%,相當一部分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還有越來越多的人有國外留學或短期訪問背景。他們基本上都是業務骨干,而且在國內外有一定的影響力。以山東師范大學為例,目前黨外代表人士 95人中,幾乎每人都擁有教學名師、模范教師、學術帶頭人或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承擔過國家課題、教育部課題、山東省課題多項,在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們眼界開闊,聯系廣泛,創業精神和開拓意識強,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
思維獨立性強,價值取向多元。知識分子一般追求人格獨立,政治上不盲從,思想上有見解,而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在思維的獨立性上特點更加突出,這也正是成就他們學術成績的良好思維品質。特別是在國際合作與交流日益頻繁的情況下,他們在獲得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感知著中西文化多層面、多角度的沖突和交融。一方面,他們能夠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接受先進科技和文化的過程中,培養了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善于思辨、勇于創新,志于成就。另一方面,也會對西方的價值取向產生一些理想化的認識,存在一些模糊看法。這突出表現在他們價值取向多元,不僅強調自己的獨立人格,而且比較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和物質利益的獲得。
民主意識強,參政熱情高。高校黨外代表人士主體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能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他們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學校發展,大都有參政議政和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愿望,這也與中國知識分子“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傳統文化有關。他們在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及民主管理獻計出力的同時,注重發揮自身優勢,有為社會服務的良好愿望,愿意主動參與到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事業中,并積極通過人大政協等途徑參政議政,發揮他們的社會影響力。在每年的各級“兩會”上,最有分量的提案往往是來自高校的代表和委員,一些“提案大戶”往往出自高校代表委員,最敢講真話講實話的往往也是來自高校的代表和委員。
《意見》發表以來,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如各地高校都建立了黨外代表人士人才庫,對黨外代表人士加強了培養培訓等,但仍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物色發現滯后、培養培訓跟不上、缺乏組織規劃等問題。
(一)思想認識有差距,難以得到部分部門黨委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各級黨委部門對黨外人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日益重視,對黨外人士加入民主黨派,參加各社會組織的活動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也不可否認仍存在很多問題:一是表現在部門設置上,有的高校把統戰部與其他部門合并,如“組織統戰部”、“宣傳統戰部”等,這樣的部門往往因為組織工作或宣傳工作的繁忙而忽視統戰工作,而且因為統戰工作通常彈性較大,重視統戰工作的人往往有做不完的工作,而不重視它的人認為似乎做不好也不影響學校工作的大局,于是,統戰工作基本上處于表面應付的狀態,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表現在民主黨派組織發展上,有些學院黨委往往存在不主動支持、也不故意干擾的現象。對于一些教師加入民主黨派,有的部門負責人認為,這是自己的黨務工作做得不夠的表現,所以對一些教師加入民主黨派甚至有一定的限制。三是表現在工作支持上,多數黨外代表人士參加人大、政協、黨派或其他公益性活動,都是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由于這些工作都是兼職,因而當這些工作與本職工作發生沖突時,兼職工作往往要讓位于本職工作,而且盡管這些工作可能會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但由于不屬于學校工作的考核范圍,因而也不會計入工作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外代表人士作用的發揮。
(二)物色發現不及時,尚未形成動態的人才儲備機制
新一代黨外人士的主體基本是高學歷或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國際化人才,在從黨外人士成長為黨外代表人士之前,往往流動性比較大,這就給人才發現和培養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從對目前已經成長起來的黨外代表人士的了解來看,多數人在這個階段都是靠個人的努力在本領域取得一定成就后,才被發現并成為黨外代表人士,而這時多數人已經超過了40歲甚至45歲,錯過了被選拔和任用的黃金時期。
(三)培養培訓跟不上,黨外代表人士的水平難以提高
通過培養培訓,可以增強黨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認同感,增強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和認同感,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理解,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目前,只有少數人能夠參加社會主義學院、各級政協人大組織的短期培訓,多數人認為自己作為黨外代表人士只是一個名義問題,并沒有給自己的工作或生活帶來什么變化。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黨外代表人士整體能力的發揮。
(四)組織規劃不科學,尚未形成科學合理的規劃和目標要求
新時期黨外代表人士的構成已經不同于建國初期和改革開放初期,甚至與本世紀初的隊伍構成相比也已經有了變化。除改革開放初成長起來的黨外代表人士外,新時期充實的黨外代表人士很多都是“70”后甚至是“80”后,這些黨外代表人士往往缺乏參政議政的經驗和組織管理能力,他們的價值觀、行為方式也與上一代有很大的不同。在培訓機會相對不足的情況下,高校內部的培養培訓和組織管理的機制尚未形成,組織準備相對不足,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存在隨意性和虛擬性,職能部門權責不一、銜接不暢,使工作陷入被動。
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應主動適應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改革和壯大愛國統一戰線的要求,著眼于不斷提高黨外代表人士的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在發現儲備環節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在培養培訓環節應把政治素養放在首位,在選拔任用環節進一步拓寬使用渠道,同時應進一步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中的作用。
(一)創新體制機制,注重發現儲備
對于高校教師來說,要從一個年輕教師成長為黨外代表人士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它是一個知識再積累、覺悟再提升、實踐再檢驗、與所在學校共同成長的過程,一般需要十幾年的時間,而這一“自然成長”的過程往往使很多人失去了進入更大的舞臺的機會。所以,工作重心前置,及早發現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兑庖姟分赋?,要“把有組織、有計劃地廣泛物色發現黨外代表人士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抓緊抓好。重視發揮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重要源頭作用”,“注重物色年輕人才,及早發現,從早培養”*《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意見(摘要)》,《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813頁。。對于高等院校來說,應大力支持各民主黨派吸納新入職的博士、“海歸”加入黨派組織,利用各黨派的培養培訓系統,使新入職人員盡快提高政治素質,提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了解和認識,提高這些人員的參政議政能力。應通過多種途徑使各級黨委認識到,教職員工加入各民主黨派,不是弱化了黨的領導,而是在一定意義上強化了黨的領導,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本來就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高度重視黨外代表人士后備隊伍問題,加強后備力量建設,在建立“黨外代表人士人才庫”的同時,應逐步建立學校“黨外代表人士后備人才庫”,對年輕人才的職稱晉升、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支持,使年輕人才盡快脫穎而出。應進一步加強無黨派知識分子隊伍建設,無黨派知識分子是黨外人士中最大的群體,很多年輕老師選擇不加入任何黨派,但卻是各自領域的業務骨干。如何把這一群體組織起來,增強他們的政治認同感,發揮他們的聰明才干,是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
(二)突出政治標準,加強培養培訓
政治性是新時期黨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屬性之一。深化政治理論學習,加強培養培訓,是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是提高黨外代表人士政治素質和理論素養的重要途徑。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大多具有學習理工科背景,平時對于政治理論學習重視程度不夠,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成長,因此,加強政治理論培養培訓很有必要。加強新一代黨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引導,能夠從理論上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的認識,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信念,培養造就一支具有廣泛代表性和較強參政議政能力、與黨長期親密合作、德才兼備、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一是要健全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在黨的重大理論出臺之時,應充分利用高校內部資源,通過小組學習討論,聘請專家報告、發放學習材料等多種形式和途徑,提高黨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認同。二是要辦好統戰理論學習網站,在高校統戰部網站開設“理論學習”專欄,網站內容不僅要包括黨的重大理論、方針、政策,也要宣傳黨在統一戰線、人民政協、民主黨派建設中的重要理論政策,以方便快捷的方式達到理論宣傳的目的。三是要加大培訓力度。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學院和各民主黨派等培養培訓平臺,使他們在學習和交流中提高認識,增長才干,要通過系統學習培訓、以會代訓、短期研討、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參觀考察等形式,開展共識教育,不斷提高新時期黨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素質。四是要建立健全培養培訓保障措施。設立黨外代表人士培養培訓基金,支持更多的代表人士走出校門學習交流,校內應為黨外代表人士學習交流提供必要的場所,避免出現無經費、無場地、無人員的渙散局面。
(三)大膽選拔任用,拓寬使用渠道
安排使用是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黨外代表人士建設成果的集中體現。黨外人士如果長期備而不用,必然影響政策的權威性和黨外人士的積極性。加強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應堅持以用為本的原則,大力舉薦黨外代表人士到人大、政協、政府部門、學術團體、社會組織等機構任職,使高校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國計民生。一是要發揮導向示范作用,提高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整體水平。高校黨外代表人士是所在領域教學科研或管理崗位的代表,具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和較大的社會影響,發揮好他們的導向示范作用,對于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代表人士中在各自崗位上作出突出業績的“千人計劃”學者、“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泰山學者”、“教學名師”、“師德標兵”等人的事跡,應通過校報、網站、廣播、論壇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在學校營造重視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良好氛圍,大力調動黨外代表人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黨外代表人士的積極作用,促使他們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充分施展才華,為學校教學科研、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二是要大力舉薦,拓寬任職渠道。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中,需要大量懂理論、通業務的人才,而各種社會組織將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黨外代表人士一般都參加過各種各樣的社會團體,有一定的社會管理經驗,并且有較高的熱情,因此,可以向一些新型社會組織大力推薦學校黨外代表人士。學術組織是高校教師提高學術水平、提高學校學術影響力、檢驗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渠道,黨外代表人士參加這樣的學術組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是一些國際學術組織,其非黨身份更有利于在這些學術組織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提高認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
據調查,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工作基本上是在學校層面進行的,基層黨組織基本上處在不反對也不主動支持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高等學校教師工作具有分散性和獨立性,而且這支隊伍相對于寥寥無幾的統戰工作人員來說顯得特別龐大,往往使得學校統戰部門很難對全校的黨外人士隊伍有詳細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對于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是很有意義的。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工作應堅持高校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牽頭協調、有關方面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高校黨委應密切關注高校黨外代表人士的思想動態,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社會發展的不斷轉型和政治環境的逐漸改變,以及全球化、現代化和信息技術等的發展,黨外知識分子思想動態有了新的變化。黨外知識分子政治認知水平的逐漸提高以及政治參與能力的不斷增強,一方面為黨外知識分子政治參與活動提供了微觀層面的社會基礎,另一方面也使黨外知識分子思想動態呈現出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究竟應該如何應對黨外知識分子思想動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基層黨組織應該發揮貼近群眾,便于溝通的優勢,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Thoughts on the Team Building of Non Party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s in University under New Circumstances
Yang Suqun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014)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team building of Personages the non-Party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s in university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To improve the team building,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the connotation,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Party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s in university. Currently, problems such as inappropriate viewpoint, untimely selectio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unscientific organization and planning, still exist in the team building of them. Therefore, innovation of system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ir discovery and preserve, and political standards should be highlighted in their training. The range should be widened in their selection and nomination. Meanwhile, the funct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t the grass-rooted level should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the team building of them.
university; the non party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s;the team building
2015-04-06
楊素群(1965—),女,山東濰坊人,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
①本文為作者主持研究的教育部2012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時期高校黨外代表人士培養選拔機制路徑探析”(12JDSZ2030)的階段性成果。
D663.5
A
1001-5973(2015)03-0094-09
責任編輯:寇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