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
如何增強電視新聞節目的互動性
□胡曉
隨著網絡的發展,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已經越來越多地運用互動思維,但是這種使用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僅存在困難,還顯現了一些問題,如技術水平尚有欠缺、受眾面窄和不可控因素增多,為進一步加強電視新聞節目的互動性,必須實現技術水平的提高、定位的精準、互動平臺的打造以及主持人素養的提高這四位一體的有效策略。
電視新聞節目;互動性;定位;全媒體;技術水平;主持人素養
20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互聯網革命,這場革命拓寬了受眾接受信息的渠道,也為受眾觀點的表達提供了廣泛而便利的平臺,受眾的自主性不斷加強;這場革命在改變社會思維模式和人民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對以傳統的傳者和受者的單向傳播模式為主的電視等傳統媒體產生了巨大沖擊。
在傳統媒體時代,電視是最先進的媒介,是受眾接受信息最主要、最權威的渠道。而電視新聞節目最早是以播報為形式的意見領袖,制片人掌握著絕對權威,他可以選擇播什么樣的新聞、怎樣播新聞,受眾只是被動接受,這種制作新聞的模式很容易產生既定的傳播效果。但是,隨著網絡的發展,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涌向受眾,受眾的觀點開始存在分歧,從大眾走向了分眾,自媒體的出現更導致受眾的話語權意識覺醒和參與意識的提高。這提醒著我們,在新時期做好電視新聞節目必須注重互動性。互動性,是指電視新聞節目如何使受眾的參與意識得到滿足并提供受眾話語權表達的平臺。電視的互動性并不是在網絡產生以后才誕生的,而是伴隨著遙控器誕生的。
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已經開始運用互動思維,但是這種使用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僅存在困難,還顯現了一些問題,如何進一步加強電視新聞節目的互動性,真正實現為了百姓做新聞,是當下值得討論的。
(一)主持人、嘉賓和現場觀眾的互動
這種互動方式通常由主持人進行引導,現場嘉賓和觀眾進行交流。2015年7月美國宇航局宣布發現地球的孿生兄弟,命名為“地球2.0”,這一消息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新聞1+1》在制作這條新聞播報的時候請來了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講師進行專業講解,讓觀眾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和參與欲望。
(二)運用媒介與觀眾互動
電視新聞節目運用媒介與觀眾互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網絡產生之前。最早的電視新聞節目互動有信件互動、電話互動等,信件互動具有滯后性,往往是節目播出后,觀眾的意見才能反饋給節目組。電話互動改善了信件互動的滯后性,但是其主體一般是新聞事件的當事人、現場記者及相關方面的專家學者,與普通觀眾的互動還很少。二是網絡產生之后。個人和官方的微信、微博成為信息發布和日常交流的新方式,電視新聞節目也利用多媒體傳播手段搭建了即時性多方意見交流的平臺。現在很多節目播出時會截取公眾的微博內容,呈現人們對某一事件的評論。如《新聞1+1》在播出“地球發現孿生兄弟”的新聞時,截取了大眾的評論“地球都有伴了,我還是單身”“行李已打包”及“發現類地星球固然重要,但凈化地球更重要”等等。此外,還有通過互聯網視頻邀請大眾評論員現場發表觀點等方式,不斷滿足公眾的參與感和實現他們的話語權。
(一)參與互動的受眾面窄
當前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都開始注重引入“互動”元素,但是互動的對象卻十分有限。以《新聞1+1》為例,該節目沒有現場觀眾,主要互動是和相關方面的專家學者;而在呈現公眾微博內容時,多具有設定議程的嫌疑,如2015年7月24日《善待地球,拯救自己》這期節目選出的觀眾評論中,就有“發現類地星球固然重要,但凈化地球更重要”這類引導意味濃重的言論,而且觀眾可以通過節目看到的觀點是十分有限的,一期節目不會播放超過10條評論,而且都經過了編輯的篩選。
其次,借助多媒體實現的互動,這種形式在現今來說覆蓋面并不廣泛。很多農村地區根本還沒有實現網絡覆蓋,即時的微信、微博互動對他們來說仍是遙不可及,將這種互動稱為是“富人的互動”也不為過,它只能實現富人的話語權。貧富差距導致了知溝的擴大,也導致了互動的受眾面狹窄。
(二)對互動的把控能力不足
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加入互動元素,滿足觀眾的參與感與實現受眾話語權,是媒介發展的大勢所趨。然而,如果在電視新聞節目中一味地強調互動,則可能導致互動過程中不可控因素增多,節目更難以把控。湖南衛視的《新聞公開課》是一檔標新立異的新聞節目,每期節目中,多個高校的學生圍繞一個新聞案例展開討論,上演一場90后大學生和資深主編間的思維碰撞。在這檔新聞評論節目中,首開先例以大學生這個年輕群體為主,把話語權讓步給青年人,互動性十足,但這也給節目的把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例如“口水仗”的現象就很難避免。
(三)技術上有待突破
現今,要想實現電視新聞節目的互動,尤其是和場外觀眾的互動,從媒介技術上來說還是十分困難的。如要實現與新聞當事人的互動,必須要提前采訪錄制,往往幾分鐘的采訪,要準備好幾個小時;節目錄制過程中的互動也是同樣困難,節目中播出時截取的場外觀眾的評論,一般也是先發出議題,然后整理編輯觀眾的評論,即時的互動還很難實現。
(一)定位準確,做好策劃,吸引受眾參與
由于網絡新聞的沖擊,電視新聞節目需要更多地注重互動性的實現,從而為自身贏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但并不是所有的電視新聞節目都需要大量互動,《新聞1+1》從欄目開始便給自己定位:“從時事政策、公共話題、突發事件等大型選題中選取當天最新、最熱、最快的新聞話題,還原新聞全貌、解讀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純度和銳度為新聞導向,呈現最質樸的新聞。”由于定位于深度,節目并沒有邀請現場觀眾并讓他們發表觀點、評說新聞事件,而是在每期節目中邀請相關方面的專家學者與主持人互動,做深入解讀。
此外,網絡時代帶來的浩如煙海的信息在使受眾患上選擇恐懼癥的同時,也導致了受眾從大眾到分眾的變遷,這就要求電視新聞節目定位準確,不僅要明白做什么樣的節目,還要明確做給誰看。明確自身定位,找準受眾群,做好選題策劃,吸引受眾主動參與,發表觀點意見,才是實現良好互動,節目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
(二)積極打造互動平臺
全媒體時代最大的特點是實現了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電視新聞節目要充分利用全媒體時代所帶來的優勢,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機終端、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平臺實現讓每一位觀眾參與,讓每一位觀眾發言。現今的電視新聞節目幾乎都注冊了官方微博,無論是節目播出前、播出時還是播出后,受眾都可以即時方便地與節目組互動。當然由于網絡的全面性和平等性,參與評論的受眾很可能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相關人員要注意把控,嚴防消極和過激言論的出現,以免對受眾造成負面影響。
(三)改進技術水平,創新互動模式
麥克盧漢說過:人類平凡的言行方式的重大變化,與新工具的使用緊密捆綁在一起。目前,我國的電視節目互動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數字電視的發展也剛剛起步,實現更好的互動受到了技術條件限制。當然,現階段我們也不是無計可施,另辟蹊徑,創新互動模式是有效途徑之一;另外,開展欄目推廣活動,實現與受眾面對面的互動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四)把主持人做成品牌
沒有好的新聞人,也就沒有好的新聞。做好電視新聞節目不僅需要制片人、編輯等幕后人員的努力,還需要直接面對受眾的主持人表現良好。《新聞1+1》的成功離不開董倩和白巖松的沉穩、理性、有深度,也不能缺少李小萌的自然大方和親和機智。不斷提高主持人素養,使主持人與節目融為一體,拉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這是實現電視新聞節目互動的重要因素。
1.郭毅,孫小兵.TV2.0語境下城市電視臺電視節目互動性探討——以大連電視臺為例[J].東南傳播,2010(06)
2.任超,羅憶.當前中國內地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互動性研究[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1)
3.余月玲.電視節目互動觀念的確立及互動方式的拓展[D].安徽大學,2007
4.劉日華.我國電視互動的現狀[J].中國傳媒科技,2014(04)
5.王東伊.電視新聞節目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3)
6.任紹威.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與受眾互動關系研究[D].廣西大學,2012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臺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