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國
淺析電視攝像記者的職業素質
□高新國
電視新聞是集聲音、圖像等于一體的視聽藝術之一,一名優秀的電視新聞攝像記者在政治素養、理論素養等方面都要不斷提升,并以獨到的新聞眼光,通過畫面、光線和色彩等為觀眾呈現高水平的新聞作品。
電視新聞;攝像記者;素質
做好電視新聞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對新聞素材的采集,新聞素材的豐富與否與電視攝像記者的職業素質息息相關。電視攝像記者不能簡單地只會使用攝像機,不是僅僅懂得按下攝像機開關就夠了。在整個新聞素材的采集中,電視攝像記者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聞講求時效性,電視新聞更加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盡可能少的素材表達盡可能多的內涵,表現盡可能豐富的內容,而這一切都對電視攝像記者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也更為全面的要求。
作為電視攝像記者,首先應該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政治修養一般包括政治方向、立場、觀點、紀律、政治責任感、敏銳性、鑒別力、洞察力等政治內容。電視攝像記者在錄制新聞素材時心中要有全局觀念、大局意識,要有意識地在工作中學會高瞻遠矚,把握大局,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敏銳的政治鑒別力洞察政治風云,分辨大是大非。從黨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按照黨和人民的要求履職為民,為人民而書寫。電視攝像記者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知程度,特別是在我們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要不斷加強對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質。
電視新聞最重要的表達途徑是畫面,新聞畫面是影響電視藝術優劣的直接因素。攝像記者想要拍攝出優秀的電視畫面,就需要具備扎實的攝像基本功。攝像并不只是簡單的體力勞動,不是簡單地拍攝畫面。攝像記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要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閱讀與新聞攝像相關的書籍,不僅需要提高自己對鏡頭、場景的運用和把控能力,更需要全面了解攝像機結構和各項技術性能,在不同的環境中拍攝出顏色飽滿、層次鮮明的畫面。這就要求電視攝像記者不能完全依賴攝像機廠家提供的自動指標進行拍攝。就如同使用傻瓜照相機一樣,其色彩飽和度、畫面層次、質感、景深、對比度、亮度等,都是在攝像機的各項指標均衡的情況下獲得的。因此,在拍攝環境發生變化時,攝像記者很難拍出較理想的畫面效果來,甚至出現畫面毛邊、拖尾這種較低級的錯誤。這就要求攝像記者熟悉攝像機的各項指標和參數,當拍攝環境發生變化時,能及時在頭腦中反應出在當前情況下如何調整,最大程度地發揮攝像機的功能,把最飽滿、最豐富的畫面呈獻給觀眾。
記者是一個“閑不住”的職業,每天都需要東奔西跑,哪里有新聞哪里就會有記者的身影。電視攝像記者尤為如此,不僅要趕赴新聞發生的現場,更要用攝像機把新聞紀錄下來呈獻給觀眾。也許新聞是發生在凌晨,也許新聞是發生在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也許新聞是發生在災害發生的第一現場,也許剛剛完成一個新聞的拍攝又要緊接著趕赴工作崗位繼續下一個任務的拍攝……這對一個電視攝像記者來說可謂家常便飯。吃苦耐勞是對一個電視攝像記者最起碼的要求,為了拍攝新聞畫面,可能要冒著炎炎酷暑,也可能會在凌冽的寒風之中。電視攝像記者拍攝新聞時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環境,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部新聞作品。
馬克思說過:“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這樣,生產就沒有目的。”①對于電視攝像記者而言,觀眾就是他們生產的目的。能不能得到觀眾的認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電視攝像記者拍攝出來的新聞作品是否具有“生產”價值。在拉斯韋爾的“五W”模式中,“WHO”就是指受眾,電視攝像記者要像商人賣東西一樣力爭讓觀眾“消費”并認可自己的新聞作品。這就要求電視攝像記者要具有受眾意識,了解受眾的信息需求,最大程度地滿足受眾。
電視攝像記者除了要具備深厚的業務功底外,還要盡力讓報道內容貼近群眾,貼近百姓。善于在眾多的信息中抓住“關鍵點”,從關心百姓疾苦的角度選好題,做好新聞報道。具備良好的受眾意識就能消除記者和受眾之間的隔閡,從受眾的角度用畫面說出受眾想說的話,觀眾就會喜歡你的報道。
時代飛速發展,信息瞬息萬變。電視攝像記者在拍攝新聞過程中應該具備創新意識。在進行拍攝之前,攝像記者應該與編輯進行溝通,或者對要采訪的新聞進行事前的資料準備,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拍攝的框架。但這個框架只是提示攝像記者應該注意拍攝哪幾個部分,如何更好地通過畫面去表現新聞就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在傳統拍攝思路的基礎上求新求變,以新穎的形式或者鏡頭的組合變化使新聞生動起來,豐富起來,讓新聞在模式化的框架下能夠表現出新穎和獨到之處。
比如在央視《新聞聯播》中,之前只要新聞中涉及到數字時,一般會用壓字幕的方式進行表現。隨著技術的變化,現在3D動畫在新聞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動畫的應用既形象地表現了新聞的內容,又在畫面上更加直接,讓觀眾能夠一目了然,同時也使得形式更加靈活、豐富,層次更加鮮明。這其實就是一種創新,把以往枯燥的數字變成形象的動畫畫面,電視攝像記者也應該從中得到啟發,在鏡頭的拍攝和組合中注意創新,選擇能夠表現畫面豐富內涵和深意的表達方式。
很多媒體從業者認為電視攝像記者就是“體力勞動者”,只需要按著編輯或者文稿的要求把畫面拍好就行,沒有藝術性可言。實際上在電視新聞的拍攝中,藝術性恰恰是新聞成為作品的重要方面。電視的畫面是連續的、動態的,不僅僅要求新聞作品畫面的穩定,光線運用的合理,還要求在作品中去感染觀眾。社會新聞的拍攝對抓拍技術要求較高,稍不注意,一個好的畫面就會錯過。這就要求攝像記者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反應靈敏,能夠第一時間抓拍到表現新聞內涵的畫面。抓拍是一種藝術,但光有抓拍還是不夠的,電視攝像記者還應該根據當時的環境、人物的性格和內心活動等等方面去考慮拍攝的手法和表現的形式。是全景還是特寫?是仰拍還是俯拍?是選擇長焦還是短焦?這些都對電視攝像記者的藝術素養提出了要求。
電視攝像記者應該在新聞中體現出作品對人的感染力,讓觀眾能夠投身其中,以豐富的情感價值吸引讀者的關注。所以,電視攝像記者不僅要懂得拍攝的技術,更需要掌握拍攝的藝術。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學習一些構圖和藝術方面的知識,對攝像會有很大的幫助。
記者和編導是媒體工作中兩個不同的崗位,但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電視攝像在新聞傳播的作用可以用“巧婦難作無米之炊”來形容,也就是說,電視攝像就是“巧婦手中的米”,是素材,而“巧婦”就是編導。當然記者其實也是“米”,只不過記者是聽覺的“米”,攝像是視覺的“米”而已。
新聞界有這樣一句名言:“不懂編輯的人就不會拍攝”。新聞作品是要編輯把采集來的素材經過編輯加工處理后才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編輯就是把拍攝之美升華,因而電視攝像記者在拍攝時腦中要有編輯意識,抓住重點畫面、重點人物的表情、神態和動作等。在拍攝時還要注意運用推拉搖移等動態畫面形成銜接。電視攝像記者要充分理解節目的風格、編輯的意圖、情節線索和事情的前因后果等等,為電視新聞的編輯提供充足有效的素材,為新聞節目提供制作空間。
隨著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媒體技術也是日新月異,媒體形式也變得豐富起來,這對電視新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電視攝像記者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電視攝像記者不僅要掌握攝像的基本技術,還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學習,涉獵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同時還要不怕吃苦,不斷培養和強化創新意識、編輯意識,從受眾的角度出發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在廣播電視事業中為觀眾提供豐富的視覺盛宴。
注釋:
①馬克思.馬克思選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單位:靈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