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網絡輿論監督:新的監督平臺
□王猛
如今的社會已經成為網絡社會,傳統的輿論監督因其自身的特點難以實現最佳監督效果,而網絡這一新監督平臺的出現,使信息與輿論監督進行了有機結合,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本文采用傳播學理論,首先界定網絡輿論監督的定義并梳理其發展過程,并分析網絡輿論監督的優勢,接著分析網絡輿論監督中存在的問題,如“把關人”缺失造成信息失真、網絡暴力頻發、媒介審判影響司法公正等,最后著力提出應對策略,如加快互聯網相關法律制定、信息公開、網絡實名制等。
網絡輿論監督;優勢;問題;對策
“網絡輿論監督,是指在互聯網上傳播公眾對某一社會焦點問題所發表的有一定影響力的意見或言論,是網上民意的表達。”①也是社會輿論監督的一種,主要是廣大人民群眾通過網絡媒體對政府公權力的運行提出批評、建議等。
(一)網絡監督內容的豐富性
網絡輿論監督的豐富性主要是指監督內容的豐富性。“網絡社會所具有的虛擬性、開放性、匿名性和互動性等特性,使得網絡在信息傳遞、訴求表達等方面呈現多元化、非主流等特點。”也使得各種文化類型、價值觀念、思想意識、道德準則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適宜的土壤,輿論監督的內容更是涉及經濟、政治、生活、情感、道德等各個方面。因此網絡傳播信息內容的多樣性決定了網絡輿論監督內容的豐富性。
(二)網絡輿論監督的即時性
網絡信息的傳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重大新聞事件在網絡上發布以后,立即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也迅速成為公眾話題討論的熱點對象。網絡即時更新的特點也使得輿論監督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展開,從而對熱點事件或熱點問題的發展方向產生一定的影響。
如今,網絡信息的傳播已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網友可以對很多新近發生的事物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有效地進行輿論監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一)“把關人”的缺失造成信息失真
“把關人又稱守門人,是指那些在新聞媒介系統中居于決斷性的關鍵位置,對信息進行過濾和加工的人或組織,而這種對信息進行的過濾和加工的過程就是把關。”②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和開放性,在網絡中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使“把關人”角色日益淡化。網民在信息的發布與傳播上過于隨意,虛假新聞頻頻出現,這不僅降低了網絡媒體的公信力,也極大地影響了網絡輿論監督的效力。
從白巖松“被”辭職、金庸“被”去世到年終獎計稅方法調整等假新聞的出現,都是由于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把關人”的缺失所造成的。在網絡上每個人都成為了信息的傳播者,極大地放大了個人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把關人”意識逐漸淡化,從而造成了假新聞的傳播。
(二)“網絡暴力”現象頻發
《新華詞典》中“暴力”的解釋是:強制的力量。而如今網絡中出現的新名詞“網絡暴力”是指在網上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或侮辱性的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③“網絡暴力”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進行規范。
如早年的“藥家鑫”案,在案件審理期間,藥家曾不斷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謾罵甚至恐嚇,小區里也總是聚集著大批的記者和圍觀群眾,以至于藥家鑫的母親不敢出去買菜,怕碰到媒體和公眾的圍攻。但是藥家鑫的父親卻要出門求人借錢來籌集賠償款,于是兩人不得不在夜里偷偷搬到一處出租屋,以躲避外界壓力。
后來網友通過各種途徑得到證實,藥家鑫案中張顯提出藥家鑫父母的部分與事實不符,網絡輿論也給藥家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網絡暴力”嚴重地影響了事件當事人的精神狀態,更破壞了當事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甚至還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從已經過去的藥家鑫案到事后的張顯,都可以充分說明“網絡暴力”對人們的影響。雖然網民們有自由表達言論的權利,但是還要擔當起維護文明與道德的使命。至少,面對事件時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觀,以避免造成不良的結局。
(三)“媒介審判”影響司法公正
有學者指出,以2003年為分水嶺,之前發生的“媒介審判”現象主要由傳統媒體發起,網絡媒體跟進,之后發生的“媒介審判”現象主要由網絡媒體發起,傳統媒體跟進。而如今網絡媒體影響的擴大也使輿論監督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導致現代社會“媒介審判”的現象愈演愈烈。
在網絡環境中,人們可以自由地發表言論,很多相同的言論匯聚在一起就形成了輿論。但是輿論具有盲目性和自發性,在面對某一熱點事件時,網絡上形成的輿論很可能會對事件的某一方群起而攻之。而法院在面對來自網絡輿論的巨大壓力時,很可能會被輿論所影響,形成”媒介審判”的局面,進而影響司法公正。為了加強傳媒和司法的良性互動,縮小“媒介審判”與司法審判之間的偏差,追求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統一,應當從司法、傳媒、社會三個方面同步探尋“媒介審判”的矯正機制,從而走出“媒介審判”下的司法困境。
(一)加快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的步伐
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輿論監督環境是需要相對成熟的法律法規作保障的,它可以使在網絡監督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良行為做到有法可依。在網絡監督過程中,可能會造成監督失實、侵犯他人隱私、干預司法獨立、影響社會穩定等不良結果。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相對于網絡自身的發展速度來說還相對滯后,這當然也與網絡輿論傳播的復雜性有關。
法律的不健全給目前的網絡信息傳播帶來了管理上的難度,對隨意發布虛假信息甚至是惡意散播謠言的網民沒有完善的法律機制來加以制止和管理,再加上網絡的匿名性,很難準確地查詢到當事人的資料,這些都在無形中淡化了網民的法律意識,一些置他人的合法權益于不顧的網絡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因此,應針對現階段網絡輿論傳播的特點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讓監督行為有法可依、勢在必行。
(二)政府部門信息公開
在重大事件發生后,政府應主動調查事件真相,以最快的速度公布于眾,讓人們對事件有清楚的認識,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遏制網絡虛假信息的散布與傳播,穩定社會的秩序,這一點還應當擴大到司法和其他政治領域。所以,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注重研究網絡輿論的特點和規律,勇于、善于爭奪網絡宣傳陣地,積極探索網絡輿論的引導方式。政府要在資金、政策上對國家與地方重點網站給予扶持,通過國家與地方重點新聞控制,形成一支政府管得住、網民信得過的主流網絡媒體,培養網絡論壇的意見領袖,增強“網絡把關人”意識,盡量減少非主流言論的影響力和破壞力。各級政府還應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真正做到政務信息公開。還可以建立“網上信訪”制度,給公眾的網絡輿論監督提供一個更為暢通的渠道。
(三)聯合傳統媒體形成良性互動
雖然輿論監督的優勢不斷顯現,但并不能說網絡媒體可以取代傳統媒體行使輿論監督權。相反,網絡媒體要想長足發展下去發揮更大作用,必須加強與傳統媒體的合作。現在很多新聞線索都出自于網絡,然后傳統媒體介入,網絡媒體再次評論,傳統媒體再次跟進……這個過程是將事件進行深度剖析的過程,也是將爭議推向理性的過程。將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結合起來,互補優勢,推動輿論健康、長遠地發展。
總之,互聯網的普及正在日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任何領域包括經濟、科學、醫學、法律等也都因互聯網的出現而變得五彩繽紛。然而它所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解決。如何正確地運用它,并讓它為我們建設一個真正健康、富于活力的現代化社會作出貢獻,以促進我國網絡輿論監督健康有序的發展,需要我們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注釋:
①匡文波.網絡傳播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8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61
③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189
(作者系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