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華,張
(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48)
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及傳承
(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48)
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是蒙古族璀璨多樣的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也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通過對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的今昔對比,有助于更好發掘其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底蘊,著力于自覺的可持續發展觀的建構,著力于現實實踐的價值檢討,著力于面向未來,力求從豐富多彩的歷史偶然性中探尋蒙古族獨特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樣式,形成具有特質的民族文化,更好地積淀本民族的文化精華。
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傳承
文化研究與發展,需要回到傳統文化思想的源頭,重新激發思想本身的反思精神與原創性,從現實生活與文化現象的細微處,發掘可闡釋的話語與思想,使中華文明成為現代獨特而豐盈的文化存在。因此,傳統文化價值的重新發現和再認識并不意味著要導向自我孤立。
一個民族的最大光榮就是在全球價值的形成中增大自己的份額,全球化的未來將是全球價值形成并發揮主導作用的局面。民族文化的發展需要站在傳統的根基上胸懷大志、談論理想,需要站在民族的立場上臥薪嘗膽、奮發有為,需要在沉落起伏中傲世獨立、縱橫捭闔,更要魄力與使命感并存、堅毅與睿智兼具。在我國這樣一個封建傳統濃厚的國家,由于受到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和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古人對子女們的教育總是先成人再成才,以至于其教育就形成了以道德規范和倫理綱常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教育,而說到傳統教育就不得不提到傳統文化,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對文化有著發展和豐富的作用。二者密不可分,而蒙古族傳統教育與傳統文化也是休戚相關的,傳統文化對于傳統教育的理念、形式、內容等有著重要的影響。蒙古族的逐水草而居的流動式生活方式決定他們與自然有著特殊的親近感,他們尤其注重教育孩子熱愛大自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這樣就形成了重視家庭道德教育的傳統并世代延續。
首先,蒙古族人民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由于蒙古族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草原是蒙古人民進行一切生產生活的基地,他們是草原的兒女,世代生活在草原上,以放牧為生,對于草原、牲畜的保護意識自然強。他們重視草場的重復利用,因此生活總是飄移不固定,一段時間就會遷徙,給草場以充分的恢復生長的時間。對待牲畜同樣,當牲畜產下幼崽,蒙古人最先想到的不是殺之食肉,而是繁殖下一代。蒙古民族的這一想法對于保護大自然和維持生態平衡有著積極影響。因為有這種保護意識,野生動物也受到了蒙古民族的重視,他們常說“地有禁,取有時”“懷卵時節勿捕”,給野生動物充足的繁殖生息的時間。對于野生動物的保護無疑也是對大自然的保護,有利于資源的循環利用,對于人和自然的關系的處理也是一種有利舉措,“敬畏自然,崇尚和諧,是至高境界,唯有這樣才能生活的更好”是蒙古民族的一直的信仰。
其次,蒙古族人民重視家庭傳統道德和勞動技能的培養。一方面,蒙古民族在家庭傳統道德教育上,非??粗馗改傅男蜗?。蒙古人常說的“六畜的前兩只腳踩過的地方,其后兩腳一定能夠踩到”,意思就是將作為教育者的父母看成是六畜的前兩只腳,將作為受教育者的子女比作后兩只腳,前后四只腳是協調一致的,前兩只腳邁錯了步,后兩只腳也一定找不到方向隨之邁錯步。因此,父母本身的道德行為對孩子的行為影響作用巨大,孩子都應該首先學會熱愛父母。蒙古民族不僅重視父母自身的身教,而且重視對孩子的培養。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上,比如在飯桌上,父母及長輩不入席,孩子們決不能先入席。開飯的順序也必須是父母或長者先動筷,孩子才能開動。孝子才有立足之地,不孝之子只會讓人唾棄。同時,蒙古人討厭華而不實、凈耍嘴皮子的人,他們十分重視培養孩子的勤奮務實的精神。他們看重的是“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在培養孩子務實的精神方面,蒙古人采取從小事做起,提倡節儉、反對浪費。就像在吃最有蒙古特色的手把肉時,肉吃干凈后還要把骨髓吸凈。同理,吃飯從不丟米粒、不剩米。在通過父母自身道德規范教育、勤奮務實精神的培養以及熱愛父母的引導和受環境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大家行為習慣和待人接物的習慣。另一方面,蒙古族家庭對于孩子的教育更是重德輕育,認為知識可以學不會,但禮貌和技藝必須有。他們認為孩子理應具備一定的技能才能謀求生存,男孩要學習騎馬、射箭等基本的生存之技,從小培養一種英勇果斷、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性格特征,為將來在社會上打拼奠定生存基礎;而女孩就要學會料理家務,禮貌待客,掌握做飯的技藝和針線活的技巧,要時刻審視自己,切忌失態??傊?,對于技能的習得,男女有別。男孩主要是生存之技的培養,自古就是男子撐起一片天,女孩則主要受道德教育的影響至深,學習生活之技,努力做好男子的大后方、支援團,正所謂“男主外,女主內”。這其中不乏看出一定程度上帶有重男輕女的色彩,但也是男女自身體質決定了他們的分工必然不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絕非都是主觀因素的影響。
最后,蒙古族人民恪守傳統禁忌。縱觀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各自擁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同樣的道理,也就會有各自不同的禁忌。再看世界,英國等西方國家也有避免談論男性的工資和女性的芳齡等禁忌。因此,蒙古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在產生了眾多的風俗習慣以外也形成了自身的民族禁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他們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性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干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并視水為生命之源。在節日聚餐中,蒙古人講究的是男女老幼、老少三輩共同吃,圍坐在一起,整個家族共享文化的傳統,重溫傳統的倫理,建立家庭之間的和諧。又如在人際交往上,蒙古族忌諱嚼舌頭,對于知道的秘密要做到守口如瓶,以忠誠信義為做人的重要標準。蒙古家庭常常用“從酒壺里倒出來的酒熱乎,打心眼里說出來的話真實”“寧失肥牛,勿失己言”“炒米不能種,謊話不能說”這種俗語來教育后代并告誡代代相傳。作為蒙古人必須遵從這些不成文但又很傳統的規定,不然會被恥笑,還會連累父母,大家都會認為是父母沒有教育好。蒙古民族家庭傳統教育歸結一起時,不難發現都屬于道德教育,先從培養人開始并以此為基礎,再對人進行一系列的培養,如技術的習得、知識的傳授、禮儀性格的培養等,進而成為有用之才。
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能夠傳承至今,在這其中必然有我們不可否認的先進理念,它適應時代發展的大趨勢,但在繼承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變化,我們應客觀地分析其影響因素,從而才能更好地傳承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
(一)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現狀
通過問卷設計了幾個問題來了解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的現狀,通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出以下幾個現象:
第一,在保護自然方面,蒙古民族仍舊堅持和傳承著前人珍愛牲畜和草場的優秀理念,時刻告誡子女要遵從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存理念。由此,蒙古孩子對于自然的敬畏心依然濃厚,不破壞草原,希望草原永存而不開墾種田,但也有一部分人對草原開墾表示贊同,之所以產生此類想法,追溯其根源,應該是與時代變化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而在對待糧食和傳統道德方面,蒙古族人民依舊繼承著前人節儉的好品質,尊老的傳統美德弘揚到了實處,讓孩子們以實際行動表現出來。但在對于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卻不及從前,愈來愈被西方節日取而代之。
第二,蒙古族家庭開始同等看待道德教育和知識掌握。在保持道德規范教育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孩子的文化程度,并開始培養孩子學雙語、說雙語,進行雙語教育。隨著蒙古族父母思想覺悟的不斷提高,其對文化知識的關注程度也日趨重視。同時傳統技能的掌握也逐漸削弱,蒙古族孩子不再必須要學習騎馬射箭等基本技能,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視高新科技的掌握和運用。
第三,蒙古人的性格依然秉承著以“真誠”“開朗”為主的豪爽性格,但遇事也學會了三思而后行,說話前會稍作斟酌,不過做事仍求務實、不浮夸,必要情況下也會說些善意的謊言來應對各種關系。在民族禁忌方面,對于如禁忌活動等重要儀式,蒙古族人對祖先的崇敬絕不減半分,他們一直信仰做人不能忘本,仍舊重視祖先的祭拜,而在生活細節上,如飯前的順序也不太死守規矩了,筆者本人比較認同這一改變,有時候只要在思想上和日常行為上尊重父母和長輩,那么在這種瑣碎的小事上其實是可以不忌諱的。
(二)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對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的古今對比,可以發現今天的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確實存在著不小的變化,上述變化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采苓菜,采苓菜,在首陽山之巔。 人們所傳的話,暫且不要相信。 拋開吧,拋開吧,暫且不要附和它。 那么人們傳的話,怎么能產生作用呢?
1.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影響日益深遠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教育必須反映本民族的精神、傳統和特點。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民族性,就等于一個沒有靈魂的身體?!保?]蒙古族傳統文化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一的民族文化,擁有著濃郁的民族性和獨特性,成為蒙古族家庭教育特有的文化資源。一方面,蒙古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大力實施,不僅對受教育者的精神品質、倫理道德、民族心理等方面具有教育價值,同時也對受教育者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創新民族傳統文化具有現實性的發展意義;另一方面,蒙古族文化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識的積淀,又是民族時代精神和價值取向的凝結,其中蘊含了取之不盡的價值,能夠促進受教育者的素質的全面提高[2]。
2.民族經濟模式得到跨越式的發展
豐富的物質生產不僅為教育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同時也對教育的延承提出了新的要求,成為推動教育事業不斷前進的社會動力。縱觀蒙古族社會的發展進程,在以游牧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原始社會,生產水平極其低下,主要以狩獵來維持生存,因此蒙古民族的壯士們必須要掌握騎馬射箭等生活技能,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蒙古族游牧生產方式逐漸轉變為半農半牧的經濟模式,因此,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提高,騎射等傳統的生活技能已經沒有用武之地,當然也就不會成為現代蒙古族人民非學不可的技術。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的同時,也使其更多地關注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多地從傳統文化中尋求精神支柱,如尊敬老人、珍惜糧食的傳統美德、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誠信性格的培養及熱愛民族的教育傳統是需要也是必須要傳承和保護的。當然,隨著經濟的向前發展,時代文明在進步,有些不必要的講究是可以隨之淡掉的。經濟的發展水平需要有相應水平的上層建筑,否則會阻礙經濟的向前發展,反過來上層建筑的水平也不會得到及時的革新。
3.父母的科學文化水平顯著提高
家庭,是每個人生活的第一環境也是終身環境。家長的文化程度、教養方式對于個人價值觀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在教育理念上,不再拘束于學校書本上的文化知識,而是更加注重個人綜合素質的養成,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教育目標;另一方面,在教育方式上,不僅只重視言傳身教,而是將視野、將希望寄托于學校和社會教育,使家庭、學校和社會間相互配合,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以便更好地為踏入社會做充分的準備,同時,道德教育的傳統也并未摒棄,但社會的發展,蒙古族人清醒地認識到知識教育同樣非常重要。
4.民族間的日常交流日益加深
保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特性,其意義不僅在于形式感上的裝飾因素,而更是精神底蘊的支撐與基礎。最富啟發性的探索方式也一定是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思想和潛心探索的精神所致。通過對上述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的分析了解,我們可以認識到,自由瀟灑是蒙古族人獨具魅力的內在精神,然而這種自由的精神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這主要是因為經濟的發展水平。經濟的發展水平要求有相應的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適時發展、創新來適應經濟的發展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推動歷史前進的步伐。
首先,我們在對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的傳承創新時必須要堅持一個前提——尊重蒙古族傳統文化。離開文化的傳統教育就如沒有靈魂的軀殼,優秀的民族精神需要以璀璨的民族文化為依托,加強對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研究,擴大傳統文化對下一代的教育機會,使蒙古族傳統文化在蒙古族家庭教育的熏陶下能夠世代延續,生生不息。蒙古族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自由、頑強、務實的精神,講求誠信、懂得感恩的倫理道德和提倡民族團結的愛國情懷對于今天的教育仍然有不可估量的現實價值。但我們也應注意在現代化的民族傳統家庭的教育中不僅要做到保持民族特色,更應該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
其次,經濟發展觀念的轉變對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思想觀念作為行動的先導,直接影響著民族教育改革的力度和速度。蒙古族地區應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有利契機,多方面地爭取資金,加強各民族間的經濟往來,敢于探索,敢于創新,不斷壯大自身實力。以經濟為基礎,對傳統教育進行不斷完善,如投入教育資金,發展多樣化教育,融入民族特色辦學,吸收和借鑒外來的優秀育人理念,如素質教育的推崇,通過發展民族教育使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素質得到確實而普遍的提高,使他們能主動掌握現代化。
最后,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的創新內容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生活由閉塞到開放。隨著經濟的發展、民族的融合,蒙古族首先從思想上變得開放,他們對于新科技產品的認識和使用的程度普遍提高,開始運用手機、電腦、衛星定位等電子設備,通過實際應用讓他們意識到其重要性,于是越來越喜歡新事物,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這說明時代在進步,思想在開放。
2.地位由尊卑有別到人人平等?,F在蒙古族人的科學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對于人與人之間的地位的認識也不局限于那種森嚴的等級,逐漸認同人生來平等?,F在住的是高樓大廈,進門的次序和吃飯時的座位不再是那種長者必須當先的傳統,但尊老的傳統并沒有消失,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這體現出時代文明,人在進步。
3.在兒童游戲中培養教育孩子。在蒙古族悠久的教育發展史上,兒童游戲作為蒙古族人民群眾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手段,不但反映了蒙古族教育史的傳統內容及其在兒童教育方面的獨到見解,而且對蒙古族文化的發展史起到反思和繼承的重要作用[2]。古老的蒙古族傳統游戲,如“射薩克”射擊游戲、“蒙古象棋”智力游戲、“獵人抓旱懶”“踢毽子”的體育游戲、“堆雪人”的結構游戲等,都反映了具體的社會生活場景,并經過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不斷加工和發展,逐步演變完善,時至今日,使其內容愈發豐富多姿。不僅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神奇的想象力,同時也使得孩子們在游戲中得以啟發,對增智、激發興趣、培養情操等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4.生命——草原——生態旅游一線牽。蒙古族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重視草場保護和牲畜的繁殖,這無疑是對生命的珍視,蒙古民族用這種傳統對下一代進行教育,讓孩子們重視自己寶貴的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和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3]。對于草場的保護也為時下最流行的回歸原始的旅游體驗生活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這不僅滿足人的需求,生態旅游業的興起可以更環保地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地發展地區經濟,這樣教育的發展就有了堅實的發展基礎。草原也得到了多種利用,發揮出其潛在價值,更充分、更好地造福人類。這就體現出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創新意識,與時代需求相適應。
正如習近平同志強調的那樣: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的。繼承蒙古族的傳統教育的精髓,保留民族之魂,增強本民族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堅持大的發展方向不改變,創新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促進其全面發展,為蒙古族繁榮奠定基礎。費孝通老先生在80壽辰聚會上,曾經意味深長地講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蒙古族作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一脈,它的發展前景對于整個民族凝聚力的增強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對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的傳承上,我們要時刻謹記:轉化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整理并重塑轉型后的文化精神,重新倡導具有當下意義和指向的價值認同,用與時俱進的主體性代替守成單一的主體性,在防止傳統文化孤立的自覺意識中尋找價值共識。[4]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主要集中在道德教育上,由于經濟的發展打開了傳統的大門,融入了先進的成分,在分析蒙古族家庭傳統教育變化的原因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幾點創新來傳承、發展壯大蒙古族教育事業,反過來再促進經濟的發展,使教育和經濟成為互相幫助的親密合作伙伴,互相促進其發展,進而增強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綜合實力。
[1]鮑曉艷,蓋志毅.再論傳承蒙古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J].內蒙農業大學學報,2007(3):212-214.
[2]蘇德.內蒙古傳統家庭教育與文化傳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18-26.
[3]金志遠.弘揚草原文化是蒙古族教育的時代使命[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9(5):74-77.
[4]田建華.中國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向度和意蘊[J].創新,2014(6):98-102.
【責任編輯李菁】
G78
A
1674-5450(2015)04-0019-04
2015-02-25
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2BZX097)
田建華,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北京工商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