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鞍山師范學院外語系,遼寧鞍山114005)
目的論視角下兒童文學的翻譯
李紅梅
(鞍山師范學院外語系,遼寧鞍山114005)
目的論強調譯者應根據翻譯目的來選擇翻譯策略。兒童文學翻譯有著特殊性和兒童文學的語言特點,而《小屁孩日記》的翻譯,既保持了原作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的特色和風格,又兼顧了目的語的特殊性,從語音、詞匯、句法和文化等方面進行處理,體現了翻譯目的的決定翻譯策略,是目的論的完美體現。
目的論;兒童文學;翻譯策略
近年來,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趨深入,翻譯研究出現了飛躍發展,尤其是文學翻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作為文學翻譯的一個分支,兒童文學翻譯研究卻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為迎合國內近三億兒童讀者,兒童文學譯本數量驚人;另一方面,針對兒童文學翻譯的專門研究又十分匱乏,兒童文學翻譯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發展很不平衡。這就導致了兒童文學譯本質量參差不齊的狀況。我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和教育家陳伯吹就曾說過,創作與理論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在創作繁榮的同時,也要齊頭并進地搞好理論建設。而建設理論的目的,仍然是為了繁榮創作。雖然他的話主要針對兒童文學創作,但對兒童文學翻譯也同樣適用。因此,我們要理性看待兒童文學翻譯作品的市場日益繁榮這一現象,不要忽視了理論研究,應該多一些批評,多一些指導,使翻譯活動始終朝著理性的方向發展,最終得以提高兒童文學譯本的質量。故此,筆者試從目的論角度探究兒童文學翻譯,闡述目的論的主要觀點及其對兒童文學翻譯的適用性。
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源于德國功能學派,是由德國功能派翻譯家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Skopos原為希臘語,意為“目的”。[1]這一理論將翻譯研究從原文中心論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弗米爾認為,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目的決定手段”。目的論包括三條主要準則:目的原則(skopos rule)、連貫性原則(coherence rule)和忠實性原則(fidelityrule)。目的原則指翻譯應能在譯語情境和文化中,按譯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生作用。這種目的有三種解釋:1.譯者的基本目的;2.譯文的交際目的;3.特定翻譯策略或手段要達到的目的。但通常“目的”是指譯文的交際目的,即“譯文在譯入語社會文化語境中,對譯入語讀者產生的交際功能”[2]。連貫性原則指的是必須符合語內連貫的標準,即譯文必須能讓讀者理解,并在譯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境中有意義,也就是譯文要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忠實原則指原文和譯文之間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即忠實于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譯文的理解。以上三個原則中,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都從屬于目的原則。目的原則突破了對等理論的限制,強調在翻譯中協調原文意圖、譯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關系,為翻譯提供了一種動態多元的視角,有利于全面研究各種翻譯變體,推動翻譯理論的發展。
總之,目的論者認為翻譯是在譯者的作用下,有明確的目的和意圖,以原文文本為基礎的跨文化的人類交際活動。譯本的預期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受譯本讀者文化背景的制約,而這個預期目的決定翻譯策略。由此可見,“目的論”強調以讀者為中心(reader-centered),強調以目的語文化為導向(target-culture-oriented),尤其適用于應用型文本的翻譯,即所謂“呼喚型”(operative)和“信息型”(informative)文本的翻譯。[3]而關于在文學翻譯,尤其是在兒童文學翻譯中如何應用目的論的研究很少。本文從一個新的視角——德國功能主義目的論對《小屁孩日記》的譯本進行分析,從而證明目的論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的可行性。
要解決兒童文學翻譯的實際問題,必須先了解兒童文學本身。兒童文學是指切合兒童年齡特點、適合兒童閱讀欣賞、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4]它包括幼兒文學、童年文學與少年文學三個層次。兒童文學在主題、故事結構、語言風格、修辭手法等諸多方面的要求都有別于成人文學的價值標準。與其他的文學作品一樣,兒童文學的創作者和譯者都是成人,但它的目標讀者卻是兒童,這一讀者群體具有很強的特定性和特殊性。因而,翻譯兒童文學時,譯者應在選擇恰當主題的基礎上,運用合乎兒童讀者的認知水平、語言能力和審美需求的語言,使兒童讀者聽得懂、看得懂,這樣,譯文才能“信于內容,達如其分,切合風格”[5]。下面,筆者從三方面概述兒童文學的語言的特點。
1.生動形象
兒童文學作品中,語言的形象性是極為重要的。生動形象的語言可以使兒童很快地理解并接受文字傳遞的信息,并將其和自身熟悉的生活情境聯系起來。所以,兒童文學作品中往往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恰當的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作品的可讀性。
2.簡潔規范
鑒于兒童讀者群體的特殊性,除了知識性和趣味性之外,兒童文學作品有其不容推卻的教育性。所以,兒童文學作品使用的語言必須簡潔流暢,合乎規范。任何冗長、生僻、粗俗的表達都應杜絕。優秀的譯本不僅能使小讀者們從閱讀中獲得樂趣,同時樹立良好的語言規范,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
3.體現童真
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洋溢著濃厚的兒童情趣。如何保持原作的兒童情趣,是兒童文學翻譯中的一個特殊問題。一名合格的譯者應站在兒童立場上,用兒童觀點去透視原文,懷著一顆童心去鑒賞,懷著一份童趣去體會,選擇切合兒童年齡、身份和性格特征的語言翻譯兒童文學作品,用形象翻譯形象,以保持原作的風格和兒童情趣,再現原作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和藝術意境。
總之,譯者只有深諳兒童文學和兒童讀者群體的特殊性,運用恰當的翻譯策略,選擇符合兒童特點,便于兒童理解的生動形象、簡潔規范、洋溢童真童趣的語言,才能使譯文為兒童讀者所接受。
《小屁孩日記》(Diary of a Wimpy Kid)是一本漫畫與涂鴉加上文字說明的另類日記。主人公格雷是一個剛念初中的半大小子。他善良、誠實、聰明、愛玩,滿腦子的鬼點子。全書以生活化口吻和用詞、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配上簡單爆笑的插畫,傳神地描繪出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天真、叛逆、頑皮與無奈。作者杰夫·金尼運用的語言十分生活化,貼近那個年齡段的孩子,讓人覺得格雷這個人物呼之欲出,甚至感覺就像自己寫的日記。《小屁孩日記》自出版以來暢銷全美,多次獲獎,現已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文字。本文試從《小屁孩日記》一書的中譯本(譯者:朱力安,陳萬如)來探討目的論在兒童文學翻譯上的應用。
1.語音
英漢語言有各自獨特的語音特點,與此相關的修辭手段也不盡相同。因此,在處理有關語音的修辭格方面,譯者不僅要保留原文修辭,還要兼顧目的論原則,使譯文在目的語讀者中達到原作在源語文化中的相同或相近的效果。
What number comes after“Two”and rhymes with“Tree”?
Three!Three!
什么數字排在“二”后面,還跟“山”押韻?
三!三!
原文中Tree與Three押韻。如果照搬原文詞義,譯文便失去了原文旨在體現的文字游戲的效果。譯文中,譯者巧妙地把原文中的“樹”換成了“山”,正好跟“三”押韻。這一創造性翻譯使譯文具備了可讀性和交際性。
The football unit is coming in the spring,and they split the teams up into shirts and skins.And I ALWAYS get put on skins.I think they do that to make all the out-of-shape kids feel ashamed ofthemselves.
開春就要上橄欖球課了,到時候球員就會被分成“布衣”和“皮衣”兩隊。而我一般都被分到“皮衣”隊。我覺得他們這么干就是故意讓身材不好的男生自慚形穢。
原文中這種對音韻的靈活處理還有很多。比如:
格雷的弟弟曼尼在看電視的時候,其中一句廣告語為“‘C’is for cookie and cookie is for me!”
譯者將其譯為“看到曲奇(Cookie)想到‘C’,吃在嘴里笑瞇瞇!”創造性地保留了原文的押韻效果,讀起來朗朗上口。既兼顧了廣告語的特點,又不失童趣。
2.詞匯
著名翻譯家巴金曾經說過:“我希望任何一本書的譯者在從事翻譯工作的時候,要想到他是為著誰在做著這工作,倘使他是為著讀者譯這本書的,他就應當對讀者負責,他至少應當讓讀者看得懂,而且也應該讓讀者看了覺得好。”[6]兒童由于其特殊的年齡、心理、個性、審美、價值觀和閱讀能力,譯作詞匯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譯者應盡量選用兒童喜聞樂見、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詞匯,使小讀者產生一種親切感,從而激起他們的興趣和共鳴。
I have told Rowley at least a billion times that nowthat we’re in middle school,you’re supposed to say“hang out,”not“play”.
曬太陽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是促進鈣吸收的關鍵一環,另外,還有多種因素影響鈣的吸收。因為膳食是復合成分,其中有很多因素是互相影響的,例如,如果膳食中草酸、鞣酸量太高的話,會中和鈣,導致鈣不易被人體吸收;如果飲食中維生素含量較高的話,可以幫助鈣的吸收。所以,為了排除膳食因素對鈣質吸收的影響,最好在餐后2小時喝奶。
我都跟羅利說過無數次了,我們現在是中學生了,就不應該再說“玩”了,要說“混”。
I guess I kind offelt sorryfor Rowley,and I decided to take himunder mywing.
我看我確實有點同情羅利,于是就決定:日后罩著這小弟吧。
原文中的“hang out”在美國口語中有“閑蕩,廝混”的意思。“take him under my wing”表示“保護,照顧”。這里,簡簡單單“混”和“罩”體現了譯者在選詞上的用心。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受一些電影、電視的影響,彼此間講哥們義氣,喜歡稱兄道弟。譯者恰當的選詞將一個渴望長大、古靈精怪的小屁孩形象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就如鄰家小孩一樣生動而又親切。
另外,譯者還選用了許多中小學生經常使用及成人讀者比較熟悉的其他流行語,如“老爸”“老媽”“酷”“哥兒們”“掛掉”“人氣排行榜”“單挑”“腦子進水”等詞語,比較符合該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語言習慣,增強了譯文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3.句法
英漢句法結構存在較大差異,英語重“形合”,注重句子形式,結構完整,多用到一些長句、復合句。漢語重“意合”,不注重句子的形式完整,講求句意的連貫性,句子以短句為主。這是由英漢語言特點決定的。考慮到兒童的接受能力,譯者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應盡量將長句化短,以保證兒童對譯文的理解。
Unfortunately,Dad wakes up at 6:00 in the morning no matter WHAT day of the week it is,and he is not real considerate ofthe fact that I amtryingtoenjoymySaturday like a normal person.
不幸的是,老爸天天六點起床,全不顧當天是星期幾,也從來不考慮一下我想在周末放松放松——人之常情嘛。
But ask me how I feel again if we get in and have to perform onstage in front of five hundred people instead of Scotty’s babysister.
不過如果我們入圍了,換作臺下觀眾有500人,而不僅僅是斯科提含著奶嘴的妹妹的話,又另當別論了。所以,到時候你再問問我是什么感受吧。
上述例句中,譯者摒棄原文長句,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和兒童語言特點,恰當地使用簡單句和語氣詞,使譯文簡潔生動,就如鄰家小孩坐在對面聊天一般極富現實感和生活化。
4.文化
翻譯過程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的過程,翻譯過程中對文化因素的處理是每位譯者不容忽視的問題。《小屁孩日記》也難免涉及到文化因素。譯者考慮到兒童文學讀者的特殊性,主要采用了直譯加注或意譯加注的翻譯方法。
And that’s why I was only allowed to watch G-rated movies for the rest ofthe year.
所以往后這一年到頭我都只準看老少咸宜的G級電影。
注釋:按照美國電影分級制度,G指的是“general admission”,即老少咸宜。
考慮到兒童讀者可能不熟悉國外電影的分級制度,譯文采用了解釋性翻譯“老少咸宜的G級電影”,同時附加了腳注。既便于讀者理解,又兼顧了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使小讀者適時了解中西文化差異。類似的例子在譯文中還有很多。如下例:
Mrs.Carrsaidweweregonnaplaysome“icebreakers”that would help us get to know each other better.
卡爾太太說我們來玩幾個“破冰”游戲,讓大家盡快熟悉起來。
注釋:“破冰”是打破人際交往間懷疑、猜忌、疏遠的籬樊,就像打破嚴冬厚厚的冰層。“破冰”游戲能幫助人們放松并變得樂于交往和相互學習。
總之,《小屁孩日記》譯文既保存了原作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的特色和風格,又兼顧了目的語讀者的特殊性,從語音、詞匯、句法和文化等方面進行了靈活處理,處處體現了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策略,是翻譯目的論的完美體現。
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的策略及方法應該由譯文的目的來決定。它強調目的語讀者的重要性,他們的文化背景、閱讀需要、審美需求等因素決定譯者的翻譯行為。正因為如此,目的論對于兒童文學翻譯有著切實可行的指導作用。相比于其他文學創作,兒童文學具有極強的特殊性,除了具備知識性和趣味性,還擔負著教育功能。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和兒童文學譯作可以對兒童的心理、性格、品行,甚至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都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而粗制濫造的文學作品或譯本則會對兒童成長產生深遠的不良影響。因此,兒童文學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遵循目的論原則,充分考慮兒童讀者的心理特征、語言特點和認知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充滿童趣而又簡潔規范的語言,將原著神形兼備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Venuti,Laurence(eds.).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 London&NewYork:Routledge,2000.
[3]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陳子典.新編兒童文學教程[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劉重德.翻譯原則芻議[J].中國翻譯,1983(4).
[6]姜德明.巴金書話[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楊抱樸】
I207.8
A
1674-5450(2015)04-0112-03
2014-12-03
李紅梅,女,遼寧鞍山人,鞍山師范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