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書波
(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的構建與完善——基于高校體育社會職能拓展
潘書波
(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現階段,我國正致力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這是一項關乎于全民族振興發展的持久性戰略工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重要基礎。而空巢老人群體的出現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社會矛盾,將對和諧社會的建設產生移動的阻礙作用。因此,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社會職能的拓展式發展,不僅能夠有效提高高校體育教學的社會實用價值、促進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發展,同時,對于確保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維護與保障作用。
高校體育教學;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健康的追求心理日益強烈,體育的社會地位以及被重視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質水平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推動與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全民健身運動日益普及的社會大背景下,參與體育健身活動已成為每一位社會個體實現健康發展的必然訴求。
空巢老人是現階段我國社會體系構成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親情的缺失,致使空巢老人普遍存在著因心理空虛、精神缺乏寄托而倍感孤獨寂寞的共性特征,其生活質量低下,缺少主觀幸福感,社會交往能力大幅度下降。針對如此現狀,為了有效解決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問題,組織與開展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活動就成為彰顯適應性與實效性的重要手段。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環節在于空巢老人的體育健身機制尚未構建,這對于組織與開展彰顯適應性與實效性的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活動,會產生嚴重的制約作用。由此可見,提高社會的關注程度,整合現有的體育資源,針對空巢老人的體質特征與健康狀況,構建完善的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是當前必須加以切實解決的現實性問題。高校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最具關聯性的階段,與社會體育具有極其密切的內在聯系。尤其是在素質教育與全民健身運動的共同作用下,拓展高校體育的職能,實現與社會體育的融合發展,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空巢老人的健康現狀分析
所謂空巢老人,是指獨居家庭、沒有親人陪伴的老年人。空巢老人是我國社會變遷的必然產物,這個特殊的群體曾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做出較為突出的貢獻,曾受到社會的尊重與關注。但是,伴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受各種客觀條件與主觀意識的影響,其生活狀態與健康水平已呈現出不容樂觀的態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于受親情缺失的影響,致使空巢老人普遍存在著空虛、孤獨、抑郁、煩躁、自閉甚至厭世等心理問題。長此以往會對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有關空巢老人的健康現狀,我國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研究。楊芳與付偉在《城市空巢老人負性心理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一文中指出:誘發城市空巢老人負性心理的主要因素在于空巢綜合癥,該癥狀的心理表現主要體現為因無所事事而造成的精神空虛,極易出現心理煩躁不安、情緒消沉抑郁等心理狀態。李德明、陳天勇、吳振云在《城市空巢與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狀況的比較》一文中指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負面心情普遍存在,因而其主觀幸福感低下。由此可見,空巢老人的健康問題主要體現在心理層面。
(二)建立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的實用價值
現階段,我國正致力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其目的在于營造出一個平等、公正、健康、快樂的社會發展環境,提高全民族的社會幸福感。然而,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尚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現實性問題,還存在著一些較為尖銳的社會性矛盾,這無疑會對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形成嚴重的阻礙。其中,空巢老人問題具有較為明顯的代表性。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弱勢群體,空巢老人在體質與心理方面都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問題,而因空巢老人問題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已成為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進程的重要因素。因而,關愛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給予這個特殊的弱勢群體足夠的關注與關懷,就成為全社會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
體育具有增進體質健康水平、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功效,因此,通過體育來有效地解決空巢老人的健康問題,具有突出的實效性。但是,由于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在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上,存在著極其嚴重的偏失,其中,最為顯現的缺失在于具有完善性與實效性的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的尚未構建,這不僅會影響到到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活動的開展,同時,對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發展也會形成嚴重的制約作用。基于此,在和諧理念與全民健身運動的雙向促進下,以關愛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為主流,在遵循空巢老人體質特征與心理狀態的基礎上,構建彰顯適應性與實效性的體育健身機制,具有極其重要的實用價值。具體體現為:首先,建立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對于組織與開展適合于空巢老人健身需求并彰顯出可持續發展特征的體育健身活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態,豐富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提高其生活質量,促進其身心健康素質的提高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與保障作用;其次,構建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能夠對空巢老人的健康給予充分的保障與關愛,維護其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基本權利,彰顯中華民族“大愛無疆”的優秀品格;再次,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的建立,能夠切實發揮體育的重要功效,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內容與質量,進而有效緩解因空巢老人這一社會性問題所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發展;最后,構建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有助于實現社會體育資源的充分整合,進而全面提高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呈度。
高校體育教學的社會職能主要是由育人職能與實踐職能兩大部分內容所組成,其中,育人職能是高校體育教學的基礎職能,而實踐職能則是檢驗高校體育教學實際效果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高校體育教學將育人職能作為其社會職能體現的主要形式,而忽視了對其實踐職能的凸顯,因而,造成了高校體育教學無論是在培養目標的制定或是在發展取向的擇取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高校體育教學呈現出封閉式的發展態勢,無法達成與社會體育的適應性發展,其社會實用價值較為低下。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實現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性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學必須要徹底打破傳統狹隘的職能觀念的束縛,實現高校體育教學在育人職能與實踐職能方面的協調發展。相對于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的構建而言,鑒于空巢老人生活區域固定化的特征,使得社區成為組織與開展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活動的最佳職能部門。但是,由于受諸如編制、人員配置以及資源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以社區自身的條件與能力尚無法承擔起建立體育健身機制、持久性地組織與開展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活動這一重要的社會責任,因此,亟需社會各領域的資源援助與保障。而高校體育教學不僅擔負著提高學生體育技能、促進其健康發展的重要使命,同時,還肩負著為社會培養與輸送具有較高體育綜合素質能力人才的社會責任。因此,充分發揮高校體育的資源優勢,組織與號召廣大學生以自愿者的身份深入社區,積極參與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工作,不僅能夠有效地緩解社區組織與管理人員匱乏的局面,同時,還能夠對學生的體育學習效果進行有效的檢驗。這對于高校體育教學發展取向的不斷修正與完善以及高校學生自身體育素質能力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與保障作用。另外,拓展高校體育教學的社會職能,整合高校體育的科研資源,聯合社會體育科研部門,共同研創適合于空巢老人體質特征的健身項目體系,并通過廣大學生的推介,使之成為空巢老人體育健身的主要內容,既能夠有效地降低空巢老人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風險,而且還能夠充分滿足空巢老人的體育健身需求。因此,在全面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發展環境的新形勢下,通過拓展高校體育教學的社會職能,為建立完善的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就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重要取向,成為提高自身社會實用價值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在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拓展高校體育教學的社會職能,不僅必要,而且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充分發揮高校體育教學的資源優勢,為構建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提供保障
空巢老人作為當今社會特殊的弱勢群體,其自身的健康狀況與生活狀態已成為誘發社會矛盾的重要因素,建立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訴求。但是,由于長時期受到金牌戰略思想的影響,致使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基礎相對薄弱,資源相對匱乏。這對于構建彰顯適應性與實效性的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會產生嚴重的制約作用。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與社會體育具有密不可分的內在關聯。相比于社會其他領域,高校體育在基礎設施、師資配備、科研技術以及發展氛圍等方面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在面對因資源匱乏而影響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構建的尷尬境況時,充分激發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間的關聯性,使之形成良性的互動,進而實現對高校體育資源的有機調配與合理運用,就成為高校體育參與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構建的重要途徑。高校體育資源的引入,不僅能夠給予建立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的理論支持,同時,在人力資源上更是能夠提供巨大的保障,進而緩解社區部門人力短缺的現狀,使得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的構建以及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具有了基礎性的保障。
(二)加強與社區體育的聯合,提高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的實效性
高校體育參與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的構建,其首要環節在于加強與社區體育的聯合。社區作為空巢老人的聚集場所,對于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體質特征、心理狀況以及參與體育健身的需求具有較為明確的了解。因此,高校體育在為空巢老人群體制定體育健身計劃、設計健身內容以及確定相關防護措施時,必須要加強與社會的溝通與交流,以便于切實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狀況,進而為構建彰顯適應性與實效性的體育健身機制,提供必要的依據。這就要求高校應與社區組建相關的協調機制,由社區提供空巢老人的自然狀況,由高校負責研創具有適應性與實效性的體育健身活動體系。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高校應將如何有效解決空巢老人體育健身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科研項目,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學者成立科研小組,將社區作為該科研項目的實驗基地,以便于在能夠及實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研究取向進行有機的調整,使得活動內容的設計更具指向性,進而切實提高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的實用價值。
(三)開展自愿者服務活動,號召與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與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活動的組織與管理
高校學生在畢業后將直接參與社會體育的實踐活動,因此,在高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為其提供參與社會體育事件的機會與條件,將有助于其自身體育綜合素質能力體系的構建與完善。這不僅有助于提高高校體育教學的實用效果,同時,對于高校學生未來的自我發展,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因而,在高校體育教學參與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構建的過程中,通過開展自愿者活動,來鼓勵與號召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社區空巢老人的體育實踐活動中,扮演起空巢老人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守護者以及相關信息的反饋者的角色,使之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對自身的體育素質能力進行有效的檢驗,進而實現對自身體育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組織高校學生參與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活動,不僅能夠有效改善人員匱乏的現狀,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提高,這對于建立具有持久性發展特征的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機制,具有極其重要的維護與促進作用。
[1]李捷.老齡化社會進程中我國老年人體育社會工作應對策略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S1):42-43.
[2]鄭志丹.健康老齡化視野下我國老年體育發展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12):25-30.
[3]李德明,陳天勇,吳振云.城市空巢與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狀況的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3):294-296.
[4]倪欣.試析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的三大趨勢[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6):157-158.
[5]裴立新.我國老齡化現狀分析及老年體育對策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1(3):23-27.
[6]何蕊.科學發展觀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趨勢[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9(1):48-51.
[7]胡滌花.對當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幾點分析與思考[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9):174.
[8]眭小琴,趙寶椿,李田,等.發展我國老年體育的意義與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1):1475-1476.
[9]趙東霞,王金羽.支持遼寧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財政政策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763-767.
【責任編輯趙偉】
G804.3
A
1674-5450(2015)04-0121-03
2015-01-13
2014年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25SS14056)
潘書波,女,吉林農安人,沈陽師范大學教授,主要從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