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磊
(菏澤學院,山東菏澤274015)
心理物理學的德育啟示①
陳光磊
(菏澤學院,山東菏澤274015)
教育的難點,關鍵在于品德的悖論問題。常見的情況是當事者對道德倫理知識知之甚多,也頗為深刻,但在現實環境面前不能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的心理物理學”的研究成果,為“知識與行為”不相符情況帶來新的啟示,強調德育不能忽視道德行為產生的情景與氛圍。社會、學校、家庭等在注重道德理論教育的同時,要注重營造道德行為的物理環境。
道德的心理物理學;德育;道德行為的物理環境
道德教育難點,關鍵是品德的悖論問題。就詞源來說中西文化中的“德”與“得”都是相通的,德性或品德都有獲得、占有某種好東西的意思。因為得即為“德”,德就是善,中國古代孟子認為“可欲之謂善”[1]。羅素說:“當一個事物滿足了愿望時,它就是善的。或者更確切些說,我們可以把善定義為愿望的滿足。”[2]在人們處理“滿足愿望”關系的時候,就關涉到切身的、近的要求和外在的、遠處的之間的關系。這是最難處理的悖論關系。道德教育之形成品德的沖突也在這里產生。
當相信“吃虧是福”時,家長總是教育孩子不要沾小便宜。然而情形總有變化,事情總有事與愿違之處,當自己的孩子幾次三番地受到同伴同學的“武力”欺負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開始發生了變化,明確告訴孩子如何以牙還牙的“一招制敵”來獲取勝利,以便免卻被欺負的麻煩。學校課堂上也是如此,老師教導的是“孔融讓梨”等代表中華傳統美德的優秀故事,以及關于雷鋒等當代英模的優秀故事,這些故事在課堂上彰顯出優秀品德的魅力,啟迪心靈相信美好,啟迪心靈追求美好,啟迪心靈做美好的事情,為形成優秀品德奠定良好心理基礎。課外會發生如何的情形呢?在食堂里,如果不“拼命”擁擠,如果按部就班地排隊,根本就不能吃到自己想吃的飯菜,或者干脆就吃不上飯,這就是現實,禮讓出現了困境。尤其是中國式過馬路,在沒有交通警察,在沒有紅綠燈的路口,擁擠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群,根本就沒有讓的可能,這里沒有人需要你讓,即使你讓了別人也不會有任何的感激。當你讓路的時候,只是需要速度的車輛,只能默認你的讓路僅僅是為了自身安全。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變成了擁擠,一切本來可以不用操心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如陽光、空氣,正如水開始短缺一樣,人們開始急切地意識到正在逐漸變得越來越稀少起來。陽光、空氣、水等諸如此類的被人類視為最為充盈的人們受益而不覺的資源,開始珍貴,開始缺少。那么,本來就稀缺的資源呢?比如就業、職位、職稱等在社會中會是如何的情形呢?于是,在“得”的方面私欲膨脹,而失卻“美德”。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古訓,現在的老師和家長不再使用這樣的訓誡。對青少年的教育,學校、家庭等通過不同的方式與渠道進行著極為充分的關于為何讀書進取的大道理。但是無論怎樣,道理最后的落腳點,對青少年最為實在有用的一句話總要歸結到“為了將來有個好職業,必須好好學習,進入好的大學”,這里面就暗含著這樣一個前提,只要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將來就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進入好的崗位,或者得到自己喜歡的職業。在現實中,青少年知道有很多這樣的榜樣。因此,可以看到,學生們通過相對公平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習,又通過相對公平的高考進入大學,大學畢業后,會公平地得到某個職位嗎?其中的許多情況,許多大學生還真是“懂得”。時至今日,在就業方面,金錢、權力所起的作用,在個別大學生的心目中仍然占有市場的,極盡所能地標榜自身如何通過金錢等就能找到好的工作,所以,他們不需要努力,起碼在大學期間根本不用學習,課本丟了是無所謂的事情,關鍵是能夠在大學期間找個帥男美女。這樣的現象在現實中如實地存在著,這樣的現實讓拼搏奮斗的、處于一個底層序列的學子做如何的感想!社會需要發展與前進,社會的發展與前進需要創造、貢獻、拼搏,如果一個社會不能公平地為更多奮發有為的大學生提供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平臺與機會,說明這個社會在某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地改革。現實的觀察與比較是最好的教育,現實層級的遞進更是最好的社會道德的榜樣。
當社會現實以可以感知、觀察、記憶的物理現實擺在人們眼前的時候,道德的心理物理學所揭示的機制在一定的程度上產生作用。
道德的心理物理學關注的是物理環境對道德的影響。我們這里的探討也僅限于人們所能感知到的物理社會現象。人們受到的口號式知識教育在所能感知到的現實面前成為背景、情緒的觀察者或者是評判員。
人是富于理性的,康德以來人們就認為人的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源于人類的理性,現行的許多概念式的教育正是理性道德教育的實踐。康德主義道德理性判斷同樣伴隨著大衛·休謨“理性是情緒的奴隸”詰難。而今,許多研究包括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支持了情緒對道德判斷的作用。[3]社會心理學家的諸多研究,能告訴人們情景會對人類的行為產生獨特的影響。人在強大的文化情景面前總是選擇改變,選擇改變自身的意志與行為。封建社會的“男女授受不親”是對人的道德行為最為有力的說明。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發現,當人們在權威強大的壓力面前,其意志行為會受到強烈的挑戰,有些人在某些條件下可能會順從權威的意志,而非個人的意志。[4]當然,微小的情境改變也會影響道德行為。
心理學起源于物理變量對心理變量的研究,現在人們開始運用實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式,研究物理環境對道德行為的影響。彭凱平等稱之為“道德的心理物理學”。[5]社會眼見的許多客觀事實,成為道德的心理物理學變量,在直觀的比較與現實生活的事實面前,可能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物理結果,或者本身含有諸多文化意義,這里不去探究。道德的心理物理學的結果不僅證實上下、左右、大小、遠近、明暗、潔臟、香臭、甜苦、熱冷、軟硬等兩極分化的物理維度的影響,個體所處的整個物理化的環境,即所能感知到的客觀的一種存在會使人的道德行為發生變化。
這里要說明的是,在對人的道德行為的影響方面,我們不去尋求物理變化包含的文化意義、社會組織意義等,只是說明當客觀的、所能感知到的周圍事實發生變化后,心理的道德行為就能發生變化。比如,面對混亂的交通擁堵時的行為、餐廳打飯時的擁擠行為、就業時所獲得崗位的位置高低等。我們把這些可感知的,可以直接感知并且比較的社會存在稱之為社會物理現象。這種物理變量的本身就是一種廣義的情景變量。“道德的心理物理學的研究試圖表明,人類道德行為的發生并不一定是我們理解和使用了規范,而是受到某些情景變量的影響。”[6]心理學的實驗結果可以證明康德所謂不含情緒的純粹實踐理性在客觀上是不存在的。[7]心理學的許多實驗可以證實,人的道德判斷和行為在很多情況下受到物理情景的影響,從而證明、質疑、動搖了康德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地位。[8]
道德的心理物理學有力地證明物理情景的作用,支持了僅僅靠思辨難以反駁美德倫理學的許多觀點。告訴人們即使是微小情景的改變也能改變人類道德行為的結論。美德可以是一種面對道德情景時,人們的直覺而自動化且相對穩定的行為意向,包含著認知、情感和動力的過程。[9]
綜觀道德的心理物理學的研究內容,正如諸多這些研究所進行的,對道德的研究轉向了對外部情景的研究,“道德的心理物理學以社會心理學家為主體,強調外部情景對人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效力甚至大過內部因素”[10]。這些研究并不是試圖否定什么,關鍵在于指出了我們在思辨中所曾忽略的外部情景,外部即時存在的對道德行為產生影響的情景所起的作用。在一定情景狀態下,情景對行為的影響在特定道德行為上對不同的個體來說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這一點對于我們的德育工作將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那么,道德的心理物理學對于現實的德育工作有哪些方面的啟示意義呢?
首先,在道德行為的養成方面,注重環境的營造,注重物質方面的物理環境的營造,注重社會的物理環境的治理。道德的心理物理學證明,單純的物理因素正如前面提到的上下、左右、熱冷、明暗、軟硬等影響人的道德行為。對學生而言,在德育工作中,優美的校園環境、潔凈的教室布置、適宜的教室內的光線、舒適的溫度、悅耳和藹的聲音、文明的舉止、高低軟硬適度的桌椅等都會對學生的道德行為產生制約。這些物理方面的因素,可以對學生的道德行為舉止產生有益的影響。窗明幾凈的教室內,學生會自覺不自覺地收斂自身的不文明行為,會自覺地改掉隨地亂扔垃圾的習慣、隨地吐痰的不良行為。悅耳的聲音,難以引發不良心境,文明行為映照限制著齷齪。到一個穿著鞋套的鄰居家串門,當你穿上鞋套的時候,你會自覺不自覺地首先限制自己的行為,在這樣的物理環境中,你不能隨意走動,不能隨意丟棄東西,不能隨意觸碰主人的任何東西。這就是物理環境中的心理。現實的即時環境的影響,在人的道德行為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種作用有時候左右著人的道德行為。
在一個城市中,人人遵守交通規則,清潔明亮沒有霧霾,人人富有禮貌,說話和氣親善,環境優雅,會增加人們對這個城市的熱愛和友善行為,會自覺不自覺地增加對這個城市的愛戴與呵護,會增加更多地助人行為。相反,到了臟亂不堪、惡臭難聞的地方,你還有時間和心情把含在口中的痰跑上十幾米吐在垃圾桶里嗎?不會,因為沒有必要,因為也沒有垃圾桶,也不需要垃圾桶。
其次,注重環境的選擇。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引導青少年學生進入有利于促進優秀品德行為的環境中。中國古代就強調了為了德的形成,為了培養心性,教導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這是一種對不良道德環境的拒絕和排斥。孟母三遷的故事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在德育工作中,營造物理環境是一個方面,在不能營造的情況下,可以對環境進行選擇。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在直觀上就進行著一種選擇,選擇好的幼兒園,好的小學,好的中學。因為在社會物理現象的感知覺上,學校的好,是一個“好”綜合,正如我們所能直觀認識到的,好的學習成績,代表著好的品德,盡管事實上并非全部如此。進入好的學校,不僅是因為整體的環境,還有一個潛在的邏輯就是“跟著好人學好人”,這話看起來有些粗糙,其實很有道理。對青少年而言,有些被稱之為“范兒”的事情一次就可以成為“典范”,比如,抽煙、喝酒、不良的口頭禪,青少年一次就能學會。優秀青少年的品德他們也會急于模仿。在道德行為的養成方面,“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小惡”“小善”豈不就是一定環境中的小小的行為,人的品德豈不就是慢慢積累而養成。選擇了美德的環境,就是在塑造美德。如果一個少年傾慕表姐的美麗、聰慧,那么,表姐對數學的偏愛也會對之產生影響。
第三,學習規范倫理學知識的同時,注重情景下的道德行為。道德倫理知識的學習,用以提高人們的道德認識水平,而道德行為發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在道德教育上,“道德的心理物理學作為一種偏向描述性的理論,向以規范性理論為指導的傳統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戰”[11]。正如我們所能知道的,無論在社會上,還是在學校里,都存在著懂得“道德知識”而不道德的現象。在學校里,有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也有學術不道德的行為。我們也不能證明一個倫理學的博士研究生具有比常人更好的道德水準。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在美國圖書館中只有倫理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才會閱讀的專業書籍的丟失率也沒有低于其他非倫理學書籍。[12]我們也不能說那些吸毒、嫖娼“星”的道德水平高于“大衣哥”“草帽姐”。在進行一些倫理學的歸因實驗的解釋時,擁有倫理學專業知識的人和非專業人員在實驗結果上和普通人是一樣的。[13]這些結論啟示我們,在進行道德知識傳授的同時,必須開始在教育中正視那些描述性的道德層面,必須重視情景,現實情景,現實的影響作用。
第四,社會可以將一定情境下的道德行為進行約定俗成,管理者要對其進行社會治理規范化,定型化,固定化。道德水平的提升,不僅需要道德情景,還需要社會管理者的智慧將其規范化,用社會制度的形式將其定型、固定,這樣就不會產生“扶不扶”的猶豫,也不會產生該不該加塞的考慮,正如現在對交通的治理一樣,車輛遇到紅燈就條件反射般地停車。新常態下,我們曾經憂慮的社會風氣正在好轉,腐敗分子正在不敢、不想、不能腐敗,社會新常態正在形成。新氣象的形成得益于“八項規定”“反對四風”,得益于強有力的措施與制度,這是強有力的規定和定型化,這種定型化逐漸演變為約定俗成,演變為自覺的行動,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環境,進一步強化美德。
道德的心理物理學,正在匯集已有的研究工作,并對物理因素的影響進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經顯示出自身的力量和作用。德育工作要在新常態下汲取新的研究成果,來改善工作方式方法,以提升德育效果。
[1]《孟子·告子章句下》
[2]波特蘭·羅素.倫理學和政治學中的人類社會[M].肖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66.
[3]J.D.Greene,R.B.Sommerville,L.E.Nystrom,J.M.Darleyand J. D.Cohen,“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Moral Judgment”[J].Science,vol.293,2001:2105-2108.
[4]S.Milgram,Obedience toAuthority[M].NewYork:Harper&Row,1974.
[5]彭凱平,喻豐.道德的心理物理學:現象、機制與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12(12):28-45.
[6]彭凱平,喻豐.道德的心理物理學:現象、機制與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12(12):42.
[7]亓奎言.“科學地”解讀康德倫理學:神經倫理學的視角[J].道德與文明,2011(6):73-78.
[8]K.Smith,“Neuroscience vs Philosophy:Taking Aim at Free will”[J].Nature,vol.477,2011:23-25.
[9]喻豐,彭凱平.倫理美德的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分析:道德特質的意義、困惑及解析[J].清華大學學報,2012,27(4):128-139.
[10]彭凱平,喻豐.道德的心理物理學:現象、機制與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12(12):43.
[11]彭凱平,喻豐.道德的心理物理學:現象、機制與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12(12):45.
[12]E.Schwitzgebel,“DoEthicistsStealMoreBooks?”[J].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vol.22,2009:711-725.
[13]E.Schwitzgebel and F.Cushman,“Expertise in Moral Reasoning?Order Effects on Moral Judgment in Professional Philosophers and Non-Philosophers”[J].Mind&.Lanhuahe,vol.27,no.2,2012:135-153.
【責任編輯王鳳娥】
G416
A
1674-5450(2015)04-0143-03
2015-03-02
陳光磊,男,山東鄆城人,菏澤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①實驗倫理學的一些研究發現,諸如上下、左右、高低、輕重、大小、遠近、潔臟等物理變量的改變與心理變量存在對應關系。物理變量的改變在具體情境中可使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發生較大變化,從而使該類研究成為了實驗倫理學領域中一個探索方向,彭凱平等將其命名為道德的心理物理學。參見彭凱平等《實驗倫理學:研究、貢獻與挑戰》(《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道德的心理物理學的:現象、機制與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