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日娜(上海市長寧區周家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51)
普伐他汀引起嚴重肝損害一例
烏日娜
(上海市長寧區周家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51)
關鍵詞肝損害 普伐他汀
Serious liver damage caused by pravastatin: a case report
WU Rina
(Zhoujiaoqia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2000231, China)
KEY WORDSliver damage; pravastatin
患者女,81歲,患高血壓、腦動脈供血不足、慢性支氣管炎,于2014年7月在我院體檢肝腎功能各項指標均正常,總膽固醇4.48 mmol/L,三酰甘油1.55 mmol/L。9 月16日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無明顯肢體乏力,無黑朦,無眩暈,無惡心嘔吐,血壓120/70 mmHg。頸動脈超聲示:雙側頸動脈硬化伴左側頸總動脈分叉處軟斑形成。靜脈滴注舒血寧注射液,并加用普伐他汀鈉片(海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4001001),每晚20 mg口服。服藥8 d后患者主訴全身乏力、食欲減退伴右上腹不適,9 月24日門診查丙氨酸轉氨酶(ALT)728.0 U/L,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505 U/L,血清肌酸激酶49 U/L,總膽固醇3.54 mmol/L,三酰甘油1.13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3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1.76 mmol/L,25日復診囑患者立即停用所有藥物。9月26日復查肝腎功能示:ALT 541 U/L,AST 355 U/L,堿性磷酸酶122 U/L,谷氨酰轉肽酶79 U/L,總膽紅素41.1 mmol/ L,直接膽紅素31.5 mmol/L,血清肌酐51 mmol/L,血清尿素3.1 mmol/L,血清尿酸300 mmol/L。9月28日轉診至上海市同仁醫院,入院查ALT 383 U/L,AST 198 U/L,堿性磷酸酶122 U/L,乳酸脫氫酶702 U/L,總膽紅素36 mmol/L,直接膽紅素20 mmol/L,血漿凝血酶原時間14 s,凝血酶時間21 s。9月29日復查ALT 293.4 U/L, AST 157.1 U/L,甲、丙、戊肝炎抗體均陰性,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核心抗體陽性,余陰性,腫瘤標志物均正常,抗肝腎微粒體抗體陰性、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體陰性、肝細胞溶質抗原陰性,ENA 7項均陰性。腹部B超示肝多發囊腫,膽囊壁稍毛糙,胰腺、脾臟、雙側腎臟、雙側輸尿管未見明顯異常。予還原型谷胱甘肽保肝,復方甘草酸苷、雙環醇片保肝降酶治療。10月8日復查 ALT 34.6 U/L,AST 28.3 U/L,堿性磷酸酶90.7 U/L,乳酸脫氫酶207.3 U/L,谷氨酰轉肽酶53.9 U/L。10月27日再次復查肝功能均正常。
患者既往無肝臟疾病史以及嗜酒史;無低血壓、休克、心力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遺傳或代謝性肝臟病變、職業或環境毒物所致的肝損傷等;2個月前體檢肝功能正常;使用普伐他汀鈉片8 d后,監測血清轉氨酶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3倍,停藥次日復查肝功能已有明顯下降,符合急性藥物性肝損傷的診斷[1]。發現肝功能異常時僅服用普伐他汀鈉片、阿司匹林腸溶片、替米沙坦片,靜脈使用舒血寧注射液,住院后予保肝降酶治療,并恢復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替米沙坦片,停藥2周后肝功能恢復正常。阿司匹林腸溶片、替米沙坦片再次服用未出現肝功能異常,可排除這些藥物的影響,查閱舒血寧注射液說明書,無引起肝功能異常的不良反應。采用國際共識意見的RUCAM評分系統[2]對普伐他汀進行量化評估,該患者使用普伐他汀治療與發生肝損傷的時間關系為初次治療5~90 d內;停藥后8 d內ALT從峰值下降≥50%;年齡≥55歲的危險因素;除外本身疾病并發癥、巨細胞病毒、EB病毒或Herpes病毒感染6項其他因素;藥物的肝毒性在說明書中已注明;評估得分>8分,故可認為,該患者急性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與其使用普伐他汀之間的關系為“極有可能”。
肝損害是他汀類藥物使用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而
ALT升高大于3倍正常上限的發生率為0.5%~2.0%,多發生在開始用藥后的3個月內,呈劑量依賴性[3]。普伐他汀為HMG-COA還原酶的競爭性抑制劑。HMG-COA還原酶是膽固醇生物合成階段的限速酶。普伐他汀是mevastatin羥基化的衍生物,其化學結構中的開放酸部分和HMG-CoA相似,因此能可逆性地抑制肝微粒體中的HMG-COA還原酶活性,從而降低膽固醇的生物合成[4]。普伐他汀被細胞色素P450系統代謝的程度很低,不與受此機制影響的其他藥物(如苯妥英、安替比林、華法林)相互作用;合用普伐他汀與考來烯胺或考來替泊,普伐他汀的生物利用度降低40%,但若兩者分開服用則對其生物利用度的影響較小,不具臨床意義;普伐他汀合用地高辛、西米替丁、吉非貝齊等藥均無臨床意義的相互作用[5]。普伐他汀被認為是療效確切、安全、證據質量高、應用廣泛的降脂藥物之一[6]。
綜上所述,普伐他汀很少通過CYP450代謝,服藥后出現嚴重的肝損害臨床罕見,提示醫師在用藥時要注意,宜從小劑量(10 mg/d)緩慢增加劑量,應用有明確肝功能損害的藥物時應慎重,仔細觀察用藥過程中患者的異常表現,及時復查肝腎功能等臨床指標,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及時轉診,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肝膽疾病協作組. 急性藥物性肝損傷診治建議(草案)[J]. 中華消化雜志, 2007, 27(11): 765-767.
[2] Maria VA, Victorino RM.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linical scale for the diagnosis of drug-induced hepatitis[J]. Hepatology, 1997, 26(3): 664-669.
[3] 血脂異常老年人使用他汀類藥物中國專家共識組. 血脂異常老年人使用他汀類藥物中國專家共識[J]. 中華內科雜志, 2010, 49(6): 535-542.
[4] 陸宗良. 血脂調節及其新動向[J]. 中國醫藥薈萃, 1993, 2(1): 22.
[5] 高仲陽, 張弋. 普伐他汀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1998, 18(9): 415-416.
[6] 鄢琳, 曹立亞, 雷建軍, 等. 9種調血脂藥物有效性及安全性評價[J]. 中國詢證醫學雜志, 2005, 5(1): 8-21.
收稿日期:(2014-12-12)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04-0040-02
文獻標識碼:B
中圖分類號:R575/R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