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繼兵高俊嶺顧晶菁黃英嚴萍郁東海(.上海浦東新區婦幼保健所 上海 099;.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上海 000;.上海浦東新區
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上海 200125)
孕婦社區中醫保健服務效果評價
姚繼兵1高俊嶺2顧晶菁1黃英1嚴萍1郁東海3
(1.上海浦東新區婦幼保健所 上海 201399;2.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上海 200032;3.上海浦東新區
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上海 200125)
摘 要目的:評價孕婦社區中醫保健服務的效果。方法:按照是否愿意接受中醫保健服務將450名孕婦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225名,干預前后調查體質類型知曉率和中醫保健知識、態度和行為。結果:干預組體質類型知曉率從干預前的24.9%提高到干預后的61.8%;干預組中醫保健知識、態度和行為得分均明顯增加。結論:社區中醫保健服務可以提高孕婦的中醫保健知識,和自身體質知曉率,改善中醫保健行為。
關鍵詞孕婦 中醫保健 中醫體質 體質辨識 知信行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commun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service on the pregnant women
YAO Jibing1, GAO Junling2, GU Jingjing1, HUANG Ying1, YAN Ping1, YU Donghai3
(1.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Institution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1399, China; 2.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of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3.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commun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service on the pregnant women. Method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voluntarily receiv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service, 450 pregnant women were divided into a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one with 225 cases each. The awareness rate of the type of constitution and the knowledge and attitude and behavior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were investiga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awareness rate of the type of constitution was increased from 24.9%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o 61.8%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scores of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Conclusion: The commun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service can increase its knowledge and the awareness rate of the self constitution of the pregnant women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is improved.
KEY WORDSpregnant wom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constit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for the constitu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11年在《關于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中進一步發揮中醫藥作用的意見》中提出,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會同中醫藥管理部門在孕產婦、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和高血壓、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積極運用中醫藥技術和方法,加大中醫藥健康教育力度,逐步擴大在中醫體質辨識基礎上開展養生保健的人群范圍[1-3]。上海市浦東新區是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實驗區及國家治未病試點地區之一,2012年始在區內4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了孕婦學校中醫宣教、孕期體質辨識,并制訂了《浦東新區孕產婦中醫保健技術規范》,根據孕產婦體質類型,提供針對性的中醫保健服務。本文運用類試驗的方法對孕產婦中醫保健服務的效果進行評價,以便為進一步改善孕產婦中醫保健服務模式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擇9家上海市浦東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受管理的孕婦為研究對象,每個中心選擇50名,共450名。以是否愿意接受孕產婦中醫保健服務,將研究對象分為愿意接受保健服務的孕婦為干預組225名,不愿接受保健服務的為對照組225名。
1.2 干預方法
按照《浦東新區孕產婦中醫保健技術規范》,提供針對性的孕期中醫保健服務。①孕婦填寫《中醫體質辨識分析量表》[4],辨識孕婦中醫體質;②根據辨識的9種體質類型(如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等)提供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教育形式為面對面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處方,包括主要包括飲食調理(如指導陽虛質食用甘溫益氣的食物,補充脾腎之陽,少食生冷寒涼食物等),和行為調理等(如指導陽虛質秋冬注意保暖,尤其是足下、背部及下腹部丹田部位的防寒保暖。教授按摩氣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等)。
1.3 孕產婦中醫保健效果評價
評價內容主要為體質知曉率和中醫保健知識、態度及行為。課題組依據《浦東新區孕產婦中醫保健技術規范》設計《孕婦中醫保健知信行量表》,量表共24個條目,其中知識10個條目(如現代中醫理論,體質分類等),均為單選題,答對1題得1分;態度8個條目(如您愿意學習中醫飲食調理的理論和方法并在日常飲食中加以運用嗎?),采用Likert 4級計分,共計32分;行為6個條目(如懷孕期間,您自己按摩穴位的情況),采用Likert 4級計分,共計18分。問卷的Cronbach’α系數為0.913,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孕婦干預前和干預后3個月進行量表調查。
1.4 數據分析
數據錄入EpidData軟件,SPSS 11.5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連續變量的比較為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孕婦基本情況
共發放問卷500份,實際有效問卷為449份,其中干預組223份(49.7%),對照組226份(50.3%),兩組孕婦一般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基本情況 (x± s )
2.2 中醫保健服務對孕婦體質類型知曉率的影響
干預前,干預組孕婦自身體質類型知曉率為23.7% (53/223),高于對照組的17.7%(40/226),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13)。干預后,干預組孕婦自身體質類型知曉率為60.1%(134/223),高于對照組的19.0%(43/226),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01)。
2.3 中醫保健服務對孕婦中醫保健知信行的影響
孕婦中醫保健服務的知識、態度和行為評價結果顯示,干預組較對照組明顯提高,見表2。

表3 中醫保健服務對孕婦知識、態度和行為的影響*(x± s ,分)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孕婦產前保健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傳統的孕期保健主要側重健康教育和醫學檢查,而忽視了對女性孕期體質的調節。中醫
理論認為,孕產期系生命的特殊時期,其體質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而與未孕期不同[1]。孕期體質的變化不但與孕婦本身的身心健康有關系[5],也與胎兒先天稟賦密切相關[2],針對不同體質采取針對性的中醫保健服務在孕產婦保健中有著重要意義。
丁霞等[6]研究結果顯示,社區中醫保健對改善妊娠腰酸痛、妊娠便秘、妊娠嘔吐、食欲不振,以及產后缺乳和產后惡露等具有良好的效果。我區是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實驗區及國家治未病試點地區,也是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中醫婦幼保健服務的城區之一,近年來開展了大量的社區中醫保健服務,積極探索適合我區實際情況的針對不同人群的中醫保健模式。本研究從知、信、行三個方面對孕婦社區中醫保健服務的效果進行了評價,顯示社區中醫保健服務不但可以提高服務對象的中醫保健知識,轉變中醫保健態度,而且可以提高孕婦對自身體質的知曉率,改善中醫保健行為,進一步提升孕產婦保健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麗杰, 張薏. 孕產婦中醫保健系統管理模式初探[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1, 29(4): 780-782.
[2] 莊愛文, 李榮群, 張薏, 等. 中醫體質辨識在孕產婦中的應用[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09, 27(4): 782-783.
[3] 衛生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關于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中進一步發揮中醫藥作用的意見》[EB/OL]. (2011-6-29). http://www.baidu.com/ link?url=2Nb9ZGd0VGNKJw75bh5C-YHDl14bRV-OAc11 5fkSYU91FUe2Y5LQUqBb1eAQKcAe7fNpcu87mql85mZ VBHGc5HIOT0raFtRWUlZwcsy6iMrfQ6771PhM-KVyAauOKiVjK9KivNcpXPDka_t4OgZvq.
[4] 王琦. 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5, 28(4): 1-8.
[5] 張華. 中醫治未病思想在孕期保健中的應用[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0, 19(19): 121-122.
[6] 丁霞, 李良軍, 丁力, 等. 武漢市硚口區1002 例孕產婦中醫健康指導結果分析[J]. 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2, 14(3): 79-80.
收稿日期:(2014-11-19)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04-0046-03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R715.3/R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