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呼吸暫停早期護理措施
張玲琴 鐘靜霞
(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兒科 上海 200065)
摘 要早產兒呼吸暫停是早產兒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或反復發生會導致早產兒腦損傷或猝死。應當給予重視,做到早預防、早發現,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將呼吸暫停發生率降至最低,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減少患兒痛苦,避免產生后遺癥。
關鍵詞早產兒 呼吸暫停 護理措施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apnea in preterm infants
ZHANG Linqing, ZHONG Jingxia
(Pediatric Department, 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5, China)
ABSTRACTApne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symptoms in preterm infants, which may result in brain injury or sudden death in case of late detection or recurrent attack.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stablishing appropriate nursing interventions such as early prevention and early detection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incidence of apnea,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reduce the suffering of infants and avoid sequelae.
KEY WORDSpreterm infant; apnea; nursing intervention
早產兒是指胎齡滿28周不滿37周,體重小于2 500 g的活產新生兒,其臟器發育不成熟,死亡率高,并發癥多。呼吸暫停是指呼吸停止>20 s和(或)伴心率減慢(心率<100次/min)和發紺[1]。呼吸暫停是早產兒常見急危癥之一,由于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引起呼吸功能障礙,有關資料表明,其發生率為20%~30%[2],極低體重兒可達50%[3]。早產兒因其胎齡小,各器官發育不成熟,40%~50%的早產兒在新生兒期出現周期性呼吸,其中約半數發展為呼吸暫停[4]。呼吸暫停嚴重反復發作如處理不當可導致患兒呼吸衰竭、腦缺氧不可逆性損傷以及顱內出血等繼發損傷,甚至導致患兒猝死等嚴重后果,因此,及早發現和早期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降低其發生率尤為重要,現綜述如下。
1.1 原發性呼吸暫停
原發性呼吸暫停不伴其他疾病,主要與早產兒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發育未成熟有關[5],胎齡越小發生率越高[6]。
1.2 繼發性呼吸暫停
繼發性呼吸暫停常繼發于早產兒的異常情況,如中樞神經系統疾患、體溫波動、喂養不當、低血糖、胃食管反流、腸梗阻、頸部過度屈曲或延伸等都可引起早產兒呼吸暫停[7]。
2.1 嚴密觀察病情
細心觀察患兒的意識、呼吸頻率、節率有無改變;胸廓運動有無變化;唇周及四肢末端皮膚有無發紺、刺激后的反應等。同時對早產兒進行多功能心電監護,設置好報警值,做好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的監測。如監護儀報警,應及時檢查處理,判斷患兒有無發生呼吸暫停。加強巡視,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2.2 呼吸暫停的應急處理
2.2.1 區分原發性還是繼發性呼吸暫停
對任何呼吸暫停患兒均應作相應的輔助檢查以尋找
原因,排除繼發性呼吸暫停的多種病因后才能診斷為原發性呼吸暫停。然后區分是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未成熟,還是呼吸道阻塞引起的呼吸暫停,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處理。
2.2.2 給予物理刺激
如托背、彈足底、搖拍肩膀(顱內出血禁用)增加傳入神經刺激,使早產兒哭出聲,恢復自主呼吸。2.2.3 保持呼吸道通暢
將早產兒頭稍后仰使氣道變直,同時吸痰時動作輕柔敏捷,吸痰壓力控制在13.3 kPa以下,時間小于10 s,以免損傷呼吸道黏膜。
2.2.4 吸氧及藥物治療
經上述治療無效者,血氧飽和度仍不能自行恢復的早產兒,配合醫生給予氣囊面罩加壓給氧輔助呼吸,同時聯合氨茶堿和納洛酮藥物治療。
2.2.5 輔助呼吸
呼吸暫停反復發作有低氧血癥傾向者給予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低流量間斷氧療。呼吸暫停頻發或不能排除原因的早產兒,應盡早氣管插管輔助呼吸,并積極治療原發病。
3.1 保暖護理
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皮下脂肪中棕色脂肪含量少,產熱不足,體表面積大及散熱快等因素使體溫隨環境變化而改變易誘發呼吸暫停[8],因此,做好保暖工作尤為重要。患兒應頭戴絨帽放在暖箱或遠紅外輻射床上保暖。根據患兒體重、胎齡、日齡、病情給予相應的保暖措施。保持肛溫36.5~37.5 ℃,體溫波動在0.5 ℃左右,足夠的溫度刺激可減少因體溫波動而誘發呼吸暫停。水囊鳥巢式護理: 將柔軟的棉浴巾對角卷成桶狀,圍成高約10 cm 的橢圓形 “鳥巢” 置于暖箱中,底層放 1/3 滿的熱水袋 ( 33~34 ℃ ) 。下頜頸部墊上小軟枕,頭部放在中線位置,使頭頸部抬高 30°并使頸部略向后伸展[9]。 將患兒置于鳥巢內的優點在于使其體表溫度不易散失,始終處于早產兒的適宜溫度,在模擬子宮環境的同時可限制患兒活動從而減少能耗利于體重的恢復,給予安全感。保持室溫24~26 ℃,濕度50%~60%,晨間護理溫度提高到27~28 ℃[10],每日通風2次。體重<2 000 g者入暖箱,體重1 501~2 000 g者的箱溫32~33 ℃;體重1 000~1 500 g者箱溫33~34 ℃;體重<1 000 g者箱溫34~36 ℃[11]。升降箱溫每小時≤1 ℃,同時,治療護理操作集中進行,注意暖箱不宜放在空氣對流、近窗或陽光直射處。經常觸摸患兒四肢冷暖并注意暖箱運行情況。體溫不穩者,每30 min測體溫,直至體溫正常改為每2 h測體溫1次并記錄。病情危重的患兒應放置遠紅外輻射搶救床,溫度34~36 ℃,加蓋保溫膜,防止因空氣對流增加不顯性水份的丟失及體溫的下降[12]。
3.2 合理用氧保持呼吸道通暢
早產兒中樞發育不全,中樞及外周化學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影響呼吸反射。CO2潴留、缺氧加重后致呼吸暫停,應根據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確定吸氧濃度及時間。維持動脈血氧分壓50~80 mmHg,持續吸氧不超過3 d,或在血氣監測下指導用氧。防止因氧濃度過高或吸入時間過長,引起晶體后纖維增生,導致視力障礙[13]。因此,對于早產兒的氧氣吸入原則上予以低流量間歇吸氧,不超過25 %的氧濃度,保持經皮血氧飽和度85%~95%,提高血氧濃度,減輕腦水腫,待病情好轉后可停止供氧。又因早產兒肺部發育不成熟,氣道細窄,咳嗽反射差,分泌物不易咳出,呼吸道分泌物聚集在咽部而刺激迷走神經抑制呼吸易引起呼吸暫停,因此,要掌握吸痰適應證并讓早產兒頭稍后仰使氣道變直,選擇直徑大小軟硬合適的吸痰管,減少咽喉部刺激,吸力控制在13.3 kPa以下,避免插入過深導致嘔吐,動作輕柔敏捷,同時給予面罩吸氧。痰液黏稠可霧化吸入后吸痰。經常更換患兒體位利痰液排出。
3.3 保持舒適體位
舒適的體位利于早產兒的神經行為發展。采取仰臥位與俯臥位交替,每2~4 h更換。
給予仰臥位時,將患兒頭部放在中線位置,抬高床頭15~30°,肩下墊一薄軟枕使頭微后仰偏向一側,勿屈頸或過伸頭頸部,以便充分開放氣道 減少呼吸道梗阻或受壓,利胸廓擴張及肺通氣,使呼吸運動更協調,從而改善氧功能。
給予俯臥位時,頭部抬高15~30°,頭偏向一側
左右交替,將患兒的腹部、四肢緊貼在床上,四肢呈蛙狀,模擬患兒在子宮內自然體位。俯臥位優點在于:①肺下端通氣更佳,肺通氣/血流比值合適,利早產兒呼吸系統發育;②使腹內壓下降和膈肌活動增加,胸廓的協調性較好,肺通氣分布較仰臥位更趨均衡,改善了動脈氧合。③能減少心動過緩和低氧血癥的發作。④有利于胃排空,減少胃食管反流,從而減少呼吸暫停的發生[14]。在俯臥位時要有專人嚴密監護,防止因早產兒口鼻緊貼床墊而導致窒息甚至猝死。喂奶后30 min方可取俯臥位。相關研究[15]已證實,兩種體位交替能明顯改善早產兒呼吸。隨時予以輕拍背、全身撫觸、輕彈足底以促進嬰兒呼吸運動和啼哭,從而減少呼吸暫停的次數。
3.4 合理喂養
早產兒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消化酶少,胃呈水平位,賁門及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不全,胃內容物易反流入食管而引發呼吸暫停等合并癥。喂奶前應短時間、小流量面罩給氧至餐后30 min。并注意體位防止頸部向前彎或壓迫食管和奶量流速[16]。一般生后2~4 h試喂糖水,無吐則開奶。注意喂奶時仰臥位床頭抬高15~30°,頭偏向一側(左右交替)。根據早產兒病情采取胃管喂養、滴管、泵奶、十二指腸喂養等。有吸吮和吞咽能力,但動作不協調的早產兒,采用經口滴喂法;對吸吮和吞咽均差者,可鼻飼同時給予非營養性吸吮(non nutritive sucking, NNS)。不能接受經口喂養的早產兒用吸吮安慰奶嘴來刺激口腔感覺神經,促進吸吮反射成熟和促進胃腸蠕動,提高喂養耐受性 。如喂養不耐受,給予靜脈營養防止低血糖。經口滴喂法:用2 ml的一次性針筒,去掉針頭,將乳頭部位輕貼患兒口角,緩慢滴喂,同時觀察吸吮和吞咽情況,每2~3 h滴喂1次,每次5~10 ml[17]。喂奶后給予右側臥位并抬高頭胸部15~30°,防止嘔吐或嗆咳。
3.5 物理刺激
3.5.1 撫觸
皮膚是神經系統的感覺器官,新生兒的皮膚更為敏感,撫觸患兒的全身能刺激患兒神經細胞發育和呼吸中樞的成熟,從而減少呼吸暫停發生。撫觸的具體方法是:撫觸時間安排在沐浴或喂奶后1 h進行,在密閉式暖箱內或開放式輻射臺上進行按摩。操作者先溫暖雙手,適當涂嬰兒潤膚油,進行撫觸,動作溫柔,壓力適中,先頭面部,然后上肢、下肢、背部和腹部順時針按摩,避免過多翻動患兒,2次/d,15 min/次[18]。張偉青等[19]認為,頭部撫觸按摩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呼吸中樞;胸背部按摩可刺激肺臟反射,能改善早產兒呼吸功能。腹部按摩可促進胃腸蠕動、胃排空及胎糞的排泄,減少嘔吐和反流的發生。按摩可增加奶量,防止低血糖發生。注意撫觸過程中應手法輕柔,減少搬動患兒,預防早產兒發生自發性顱內出血,頭部撫觸應在患兒發病3 d后進行[20]。
3.5.2 水床
是利用水床內的水震蕩形成機械震動波,一方面增加對前庭定位感受的沖動,興奮呼吸中樞,另一方面刺激呼吸肌達到背托式呼吸效果,使早產兒保持自主呼吸和減少呼吸暫停次數。同時也減少了護理人員開箱的次數,保持箱溫穩定,也減少了未能及時洗手消毒就予以刺激而造成感染的機會。對于呼吸暫停發生率較高的患兒可將呼吸機連接橡皮袋做成震蕩氣球,置于患兒背部,通過震蕩給予前庭刺激,興奮呼吸中樞。
3.6 腹脹及排便的觀察
患兒可因用力排便、腹脹等導致腹壓升高而誘發呼吸暫停,所以當24 h未排便者應給予相應措施。如使用開塞露5~10 ml納肛或用沾石蠟油棉簽刺激肛門排便或1:3開塞露液和生理鹽水溶液小劑量保留灌腸,或進行腹部按摩促腸蠕動防治反流的發生。
3.7 預防感染
早產兒免疫系統缺陷,皮膚屏障功能不成熟,抵抗力弱,容易感染而誘發呼吸暫停。必須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制度,加強眼、口腔、臍部、皮膚、臀部護理。可用2.5 %碳酸氫鈉擦拭口腔,動作輕柔,2次/d;75 %酒精臍輪根部消毒,2次/d,保持臍部干燥無滲出;每日沐浴注意腹股溝、腋窩、頸部等皮褶皺部清潔,勤換尿布,防止紅臀。靜脈穿刺時盡量使用留置針以免因反復穿刺血管增加感染的概率。注意機械性管道壓傷皮膚或輸液外滲或線頭纏繞引起的皮膚破損。患兒使用的棉質物品和奶具都應高壓蒸汽滅菌,聽診器、體溫計、監護儀等設備及診療用具專人專用[21],防止交叉感染。接觸患兒前先洗手,暖箱用消毒液每天擦拭,每周更換,更換后及時監測體溫,保持室內溫度穩定,每8 h通風1次,
防止交叉感染。
3.8 藥物治療
早產兒由于呼吸中樞發育不完善,容易發生呼吸暫停,常規治療可使用氨茶堿興奮呼吸中樞,增強早產兒的自主呼吸,并與納洛酮交替使用。氨茶堿首次用量5 mg/kg靜脈滴注,12 h后維持量2.5 mg/kg/次,2次/d,使用3~5 d。因氨茶堿安全范圍較窄,應嚴格掌握用藥劑量、時間。可采用微泵控制輸液速度維持血藥濃度,按時巡視,注意觀察有無煩躁不安、抖動、激惹、心動過速(≥180次/min)、心律失常、低血壓、嘔吐、腹脹、驚厥及胃腸道出血等不良反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3.9 其他
定時監測血糖、血氣、電解質變化,維持內環境穩定,以免因低血糖、酸中毒、低血鈣引起呼吸暫停[22]。
早產兒是特殊的患者群體,在合理醫療的同時,應嚴密觀察早產兒的生命體征變化,通過及早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以預防和減少呼吸暫停的發生,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提高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 黃德珉, 官希吉. 實用兒科學[M]. 3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 429-433.
[2] 馬莉, 袁卉屏. 132例早產兒呼吸暫停臨床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 2008, 23(31): 4426-4427.
[3] 陳超. 早產兒呼吸暫停的防治[J]. 小兒急救醫學雜志, 2003, 10(4): 204-206.
[4] 于明明. 護理干預在預防早產兒呼吸暫停中的作用[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3, 15(8): 276.
[5] 劉益民. 30例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治療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 2012, 18(20): 128-129.
[6] 鄭紀華, 唐守娟. 納洛酮治療早產兒呼吸暫停54例療效觀察[J]. 當代醫學, 2010, 16(25): 142-143.
[7] 鐘萍. 護理干預對預防早產兒呼吸暫停的影響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 2012, 7(10): 56-57.
[8] 莫碧嫻. 預防早產兒呼吸暫停的護理措施[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 20(5): 628-629.
[9] 吳珊珊, 何琴麗, 楊莎. 極低出生體質量兒呼吸暫停的病情觀察及護理[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30): 109-110.
[10] 施源. 53例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護理[J]. 全科護理, 2012, 10(17): 1567-1568.
[11] 歐陽兆蘭, 顏利, 付興根. 舒適護理干預對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 2010, 16(8): 37-38.
[12] 馬艷玲. 早產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并呼吸暫停132例護理體會[J]. 中國實用醫藥, 2010, 5(23):225.
[13] 于麗瑞, 張毅, 葛利, 等. 極低出生體重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及呼吸暫停的護理[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2, 6(22): 104-105.
[14] 蔡文暉, 黃瓊, 龐潔. 體位干預對早產兒呼吸暫停及生長發育的影響[J]. 全科護理, 2012, 10(29): 2727-2728.
[15] 農翠林. 體位干預對早產兒呼吸、血氧飽和度及胃腸功能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8): 10-11.
[16] 晏亮亮. 對早產兒進行早期呼吸道護理干預的效果[J]. 當代護士, 2010, 81(9): 81-82.
[17] 郭霞. 早產兒呼吸暫停的護理體會[J]. 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35): 232-233.
[18] 丁仰君, 邱秋香. 護理干預對早產兒呼吸暫停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 2012, 14(1): 354.
[19] 張偉青, 黃凌雁, 彭曉云, 等. 撫觸聯合體位護理對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呼吸暫停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藥, 2010, 5(23): 216-217.
[20] 白秀花, 張麗. 防治早產兒呼吸暫停的多護理干預方法對照研究[J].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12): 743-744.
[21] 馮青. 1例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護理[J]. 全科護理, 2011, 9(11C): 3110-3111.
[22] 楊潔瑩. 早產兒呼吸暫停的護理體會[J]. 中外婦兒健康, 2011, 19(8): 348-349.
收稿日期:(2014-11-18)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07-0039-04
文獻標識碼:C
中圖分類號:R473.72; R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