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共商藥品研發新路
——“2015年上海醫藥行業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繼續教育高級研修班”順利召開
2015年8月11日-13日,根據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滬人社專【2015】151號《關于印發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2015年上海市高級研修班項目計劃的通知》,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中國特色藥品研發新路”為主題的“2015年上海醫藥行業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繼續教育高級研修班”(以下簡稱“高研班”)在上海建國賓館召開,該項目由上海醫藥行業協會及《上海醫藥》雜志、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促進中心、上海市生物醫藥工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委員會共同主辦,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人事教育處處長張玥、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丁貽麟主持開班儀式,100余位制藥企業高級研究人員參會。本次高研班共邀請來自政府、臨床和研發機構的13位專家到會授課,分別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感染知名專家及《上海醫藥》雜志總編張永信教授、上海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科技教育處張勘處長、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級行業研究員干榮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生物醫藥處傅大煦副處長、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臨床藥學與臨床藥理科終身名譽主任黃仲義教授、藥物制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王健副主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體制改革與法規處吳壽仁處長、上海市食品藥品檢驗所陳桂良副所長、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陳代杰副院長、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江開達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副院長韓寶惠教授、復旦大學內分泌糖尿病研究所副所長王慶華教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周達新教授。授課內容圍繞臨床需求,結合“轉化醫學”理念,著眼于中國醫藥現狀,傳遞新藥研發的新思路、新方向。
“轉化醫學就是希望將生物醫學研究的關注點放在如何將實驗室的研究發現轉化導向為有利病人診斷、治療方法的提高上。”張永信教授這樣介紹“轉化醫學”的概念。張勘處長一直致力于推進上海“轉化醫學”研究工作的進程,他進一步解釋到“轉化醫學是個致力于克服基礎研究與臨床和公共衛生應用嚴重失衡的醫學發展新模式,其核心是在從事基礎醫學發現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醫生、衛生工作者間建立有效聯系,集中在分子基礎醫學研究向最有效合適的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和預防模式的轉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慢性病發病率增高,醫療消耗增大,醫療負擔加重,傳統單因素研究方法已無法滿足這些慢性病的防治需求,需基礎與臨床多學科相結合合作研究。現今“轉化醫學”主要研究應著重于促進預測(predicion)、預防(prevention)和個體化治療(personatization)3P醫學發展。即疾病危險度評估、疾病診斷和分型、治療反應和愈后評估,以及新治療方法和新藥開發。
正如張永信教授所說“臨床是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藥物研發機構、生產企業需要更多地傾聽來自臨床的需求。本次高研班邀請的6位講師是來自臨床的專家,他們分別代表抗生素、糖尿病、抑郁癥、肺癌、心血管疾病等不同領域傳達臨床上對治療藥物的需求,介紹國內外最新的治療方法和研究進展,為參會者提供新的藥物研發思路。例如治療糖尿病的DLP-1激動劑與DPP-4抑制劑、當前最有希望的新抗抑郁藥調節谷氨酸能神經遞質的化合物等。
干榮富研究員指出,企業發展驅動力和研發之路的目的是滿足臨床上的需求。醫藥研發與臨床的綜合發展原是上海的一大特色,原有基礎全面而扎實,近20年反見衰退。對于如今的行業形勢,張永信教授認為,企業不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司兼并、資產操作上,應看重產品的臨床價值、占有率及其發展潛力。同時,臨床不該成為僅是防治疾病的機器,而能靜下心來做學問,不斷提高臨床診治疾病的真功夫,與企業、相關科研單位攜手協作攻克難關,力求學科創新性發展。這也是張勘處長所說的“產、學、研聯盟”。
高級研究項目是按照高水平、小規模、重特色的要求,以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為主要對象,通過專家授課、專題研討、現場互動等方式開展的進修交流項目,是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培訓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途徑。本次高研班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中國特色藥品研發新路”為主題,旨在為“醫”和“藥”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得到政府、醫院、研發機構、生產企業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得到與會嘉賓和學員的一致好評。據會后統計,約95%的學員通過微信平臺下載了專家演講課件。我們相信,高研班的進修和交流形式將在今后進一步起到深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作用。促進健康事業的發展是醫藥行業各界共同的責任,《上海醫藥》雜志也將始終堅持“通過學術與信息的交流,溝通產、銷、用,密切工、商、醫,為發展我國的醫藥保健事業服務”的辦刊宗旨,努力踐行“藥學服務臨床,臨床合理用藥”的辦刊方向,為中國的健康事業作出應有貢獻。
(徐蘊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