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玲
(上海市嘉定區外岡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806)
從出生后28 d~1歲是嬰兒期,這一時期的生長發育特別迅速,骨盆發育最快,尤其在新生兒期更快,目前由于家長對嬰兒的過度重視,經常抱著,減少了嬰兒自身關節活動的機會,容易發生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發育性髖關節脫位)[1]。因此,對于嬰兒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細致的體格檢查是目前兒保醫生的一項篩查工具,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降低并發癥的發生[1]。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導致兒童肢體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是最常見的四肢畸形,如果發現有下列體征時應視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①兩側大腿內側皮膚皺褶
不對稱;②會陰部增寬;③患者髖關節活動少,活動時受限,常處于屈曲位,不能伸直;④雙下肢不等長;⑤牽拉下肢時有彈響聲或彈響感,有時嬰兒會哭鬧;⑥下肢伸直或屈曲時,髖關節外展試驗呈陽性等[2]。嬰兒分髖運動是一種操作科學、簡單易學的健康保健活動,能夠鍛煉嬰兒的骨骼和肌肉,訓練嬰兒動作的協調性,增進母嬰交流[3]。本文報道對700多名嬰兒進行分髖運動的療效觀察。
對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中心兒童保健門診體檢的1歲以內足月分娩的嬰兒進行篩查,嬰兒取仰臥位,檢查者面對嬰兒臀部、雙手握住兩膝關節,手掌面沿股骨軸線方向,將雙膝均屈曲90 ℃,逐漸外展、外旋,正常者可接觸床面,若一側或雙側受限內收肌緊張,僅外展50°~60°者,為分髖試驗陽性,只能外展40°~50°者為強陽性[4]。共發現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嬰兒1 098例,分為早期試驗組346例、中期試驗組402例和對照組350例。早期和中期試驗組患兒分別于出生1、4個月時開始進行分髖運動,對照組患兒因家長原因不進行分髖運動。三組患兒的產時情況、出生體重、身長、家庭環境、城鄉分布、性別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試驗組均由家長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學會分髖運動操作后對患兒進行分髖訓練,早、晚各做3~4次,每次30次,對照組只接受常規檢查和指導,不接受分髖運動訓練。三組嬰兒均在6個月后體檢時進行分髖試驗檢查,如有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臨床表現與體征則轉至市級專科醫院進行髖關節影像學檢查,并在2周內進行電話隨訪。所有檢查人員、隨訪人員均為經過培訓的專職兒科保健醫生。
治療顯效為治療后各項癥狀指標改善,分髖試驗弱陽性;有效為治療后各項癥狀指標消失,分髖試驗陰性;無效為治療后各項癥狀指標無改善,分髖試驗陽性[4]。
用PASW Statistics 18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三組間的觀察指標先進行正態性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符合條件者用F檢驗分析,有統計學意義者再進行t檢驗。以上假設檢驗顯著性水準均取α=0.05。
早期試驗組346例中,治愈243例(70.23%),好轉97例(28.03%),無效6例(1.73%),總有效率為98.26%。中期試驗組402例中,治愈242例(60.19%),好轉150例(37.31%),無效10例(2.48%),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350例中,治愈105例(30.00%),好轉235例(67.14%),無效16例(4.57%),總有效率97.10%。三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臨床療效均優于對照組。早期、中期試驗組和對照組6月齡時轉診到上級醫院進行髖關節B超或X線攝片檢查,發現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發生率分別為1.73%(6/346)、2.48%(10/402)和4.57%(16/35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1)。
嬰兒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臨床表現較輕,癥狀常不明顯,主要特點是髖臼發育不良,關節活動不穩定,髖關節活動少,活動時受限,雙下肢不等長,下肢伸直或屈曲時,髖關節外展試驗呈陽性等[2]不被家長注意。嬰兒期是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特別是前6個月,患兒越早開始分髖運動,效果越好。分髖運動訓練可使兒童全身骨骼和肌肉得到鍛煉,促進血液循環和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和身體協調性[5]。研究顯示,早期分髖運動對患兒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有明顯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8.26%,且簡單、安全、無不良反應,值得推廣。
[1] 劉湘云, 陳榮華. 兒童保健學[M]. 4版. 南京: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 6.
[2] 章煜, 姚國英. 上海市0-3歲科學育兒指導手冊[M]. 上海:上海市兒童保健所, 2009: 184-185.
[3] 沈沛. 被動操對嬰兒早期發育的影響[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1, 19(3): 282-284.
[4] 賈衛斗, 程開明, 宋潔富. 小兒骨科學[M]. 上海: 第二軍醫大學, 2009.
[5] 李衛平, 王華明.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11, 15(52): 9851-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