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開 全
(龍泉驛檔案局/館,成都610100)
龍泉驛歷史文化名人暨王叔岷先生百年華誕紀念研討會綜述
胡 開 全
(龍泉驛檔案局/館,成都610100)
成都市龍泉驛區(qū)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名人眾多,由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主辦、成都市龍泉驛區(qū)檔案局支持的“龍泉驛歷史文化名人暨紀念王叔岷先生百年華誕研討會”于2014年10月15-17日在成都龍泉驛隆重舉行,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陳祖武、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汎森研究員蒞臨大會并致辭,中國大陸、臺灣兩地學者以及《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國社科報》等多家報刊代表共計60余人出席會議,專門就蜚聲中外的李安宅、王叔岷、白敦仁進行了熱烈研討。
王叔岷出生在成都龍泉驛區(qū)洛帶鎮(zhèn),2014年正值其百年誕辰。此次研討會是繼臺灣大學2014年5月“王叔岷百年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后,家鄉(xiāng)為其舉辦的首次紀念研討活動。四川省文史館館員謝桃坊認為,近世蜀中學者王叔岷屬于中國歷史語言學派,其著述甚豐,主要成就在文獻校訂方面,《諸子校證》、《左傳考校》、《莊子校詮》、《史記斠證》最能體現(xiàn)其校勘成就,而《斠讎學》則是其總結校勘經(jīng)驗形成的系統(tǒng)校勘理論成果、對校勘工作具有切實指導意義,其對諸子中道家和法家的研究和對中國中古文學的研究亦有所建樹。臺灣大學文學院黃啟方教授對授業(yè)老師王叔岷敬愛有加,認為老師“有圣賢心”、“有英雄氣”,卻自幼以“孤鶴”自比;稱道其“道足于內,寄情性于墳史;心堅金石,守真淳而不移”,其人格精神“自能沾溉后生,永為典范”。臺灣“中央研究院”楊晉龍研究員通過對大陸研究生學位論文引述王叔岷論著情況的梳理,考察了王叔岷學術成就對大陸學術的實際影響,指出王叔岷論著是在1981年進入大陸學界,2001年開始有學位論文引述,截至2013年,全國共有25個省區(qū)433篇學位論文引述其論著,他對《莊子》、《史記》、《列仙傳》等的研究成果最受研究生重視。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李超研究員對王叔岷為人治學進行了分析,指出:“王叔岷先生本是才情過人,后來卻做了文獻與考據(jù)的研究工作,老師傅斯年對其影響可謂深遠,而也恰是這樣的才情與扎實的文獻功底相結合,構成了王叔岷獨特的人生軌跡,才情的真淳是其氣質特征,學術上的篤實是其研究的風范,以真淳應對世事變幻,以篤實達至空靈境界,人生與學術在和諧的狀態(tài)下,才有對莊子的解讀,才有對陶淵明的箋證,才有一本本詩集的問世,后世治學者當以之為楷模。”四川師范大學劉開軍副教授的論文也從細節(jié)的地方講述了相同的感受。四川大學李映發(fā)教授、成都大學鄧經(jīng)武教授、安徽師范大學黃金燦、西華大學人文學院方磊等學人則撰文討論王叔岷莊學研究成就,內蒙古大學高建新教授、四川省文史館館員王定璋對王叔岷的陶詩研究成就進行了考察。此外,南開大學文學院盧燕新教授對王叔岷《鐘嶸詩品箋證稿》的箋注特點與文獻價值、西華師范大學楊小平教授對王叔岷《史記斠證》的詞語、四川大學尹賦編審對王叔岷《孟子斠理》、四川省社科院王懷成博士對王叔岷《斠讎學》、西華大學檔案館陳玉蘭對王叔岷《左傳考校》的學術價值等進行了考察研究。龍泉驛區(qū)檔案館館員胡開全則撰文對王叔岷的生平事跡、著述及勤志服知精神進行了考察和討論,認為王叔岷先生應定位為“中國近代學界的學術大家、學人楷模”,學界應宏揚其提倡的“勤志服知”精神。
對曾在成都東郊獅子山四川師范大學工作過的近代學人李安宅,學者們則從多角度加以解讀和研究,拓展出更多的研究空間。美國西來大學龍達瑞教授以“我所知道的李安宅教授:兼談海外對他的研究”的論文,指出李安宅先生是“那個時代學者的典范,以學術為生命和終身職業(yè)”,同時指出國內藏學研究需要加強,而懂藏文、藏學、藏傳佛教、英文則是藏學研究者必備的基本功。四川省文史館謝桃坊認為李安宅對中國文化人類學具有開拓之功,指出:“李安宅引入了英國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人類學功能學派的理論。其著述涉及社會學、意義學、美學、民俗學、宗教學、民族學等廣闊的領域,但他是借助各學科知識去透視、分析和衡量人類文化現(xiàn)象,構成一個文化人類學系統(tǒng)。他譯介和闡發(fā)的文化人類學理論和以人類學的觀點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評,以及他在人類學的實地研究成就,均對文化人類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具有開拓性意義。他的理論和方法,對我們現(xiàn)在研究文化人類學尚有啟發(fā)和指導的作用。”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副編審林日杖通過中國知網(wǎng)所發(fā)表的李安宅研究論文的梳理,綜合考察了目前國內李安宅研究的學術隊伍、研究套路、不足之處等情況。四川大學江玉祥教授考察了李安宅三本人類學譯著札記中所體現(xiàn)的翻譯原則、所表述的交感巫術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先秦歷史典籍中的巫術習俗例證。四川師范大學王川教授通過整理李安宅1961年9月撰寫的《李安宅自傳》前兩部分,結合相關史料分析了李安宅先生早期學術發(fā)展軌跡,指出:“李安宅先生在非常年代回顧自身學術發(fā)展史時自稱‘文化買辦’,恰恰是其早年的中外學術文化浸潤、游學中外各大學及學術機構的縮影。此外,他在民國時期的學術人生,還是當時一大批學者‘民族本位’、‘學術報國’式愛國情結的體現(xiàn)。”四川師范大學田利軍教授通過對李安宅、于式玉關于民國川西北及德格土司頭人調查報告的梳理,分析了他們對川西北及西康德格土司頭人調查的內容及其特點,指出了政府相關部門對他們調查的支持和經(jīng)費保障。四川師范大學汪洪亮副教授通過對顧頡剛與李安宅的人生交集和思想學術異同的考察,指出:顧頡剛與李安宅兩人“雖然從事專業(yè)不同,但有許多人生交集,二人交誼因國學研究而結緣,因邊疆研究而深化”;學術上,“顧頡剛為史學家,李安宅為民族學家。但顧頡剛也關注民族問題,李安宅對中國古史也有研究”;邊疆研究方面,“顧頡剛重點關注邊疆史地和民族整合問題,而李安宅側重邊疆社會發(fā)展問題”。四川省社科院郭一丹對李安宅“學”與“術”進行了探討,指出:李安宅并非為學術而學術,無意使自己的學術僅是束之高閣的“紙上蒼生”,而是為國家、為社會以“學”養(yǎng)“術”,是利用厚生、隨緣而器的“學”與“術”。中山大學博士郭廣輝以“實地研究”與“歷史的協(xié)奏”來概括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實地研究》的寫作特色,認為李安宅對藏族宗教的研究中加入了“歷史”維度,是對英國功能學派和美國歷史學派在認識論上的一種超越。
成都東山學人白敦仁的學術地位和人物形象,在這次研討會上通過學人的研究而得以確立。成都大學張起教授對白敦仁生平及學術成就進行了考察,指出白敦仁在古典文學上用力頗深,學術領域從唐代杜甫到宋代陳與義,再到清代鄭子尹詩、朱彊村詞均有涉及,尤其是宋詩研究成就頗著。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張承鳳教授對白敦仁的宋詩研究進行了分析,指出他在宋詩研究中每每從細處著手進行精微的藝術分析,而且重視古代和近世學者的意見,注重歷史事實的探究,從而形成個人的見解,這些見解至今尤對我們研究宋詩很有啟發(fā)意義,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成都大學魏紅翎副教授不僅認為白敦仁在宋詩研究上的成績有目共睹,而且認為白敦仁的代表作《陳與義年譜》、《陳與義集校箋》是陳與義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北京師范大學羅炳良教授進而指出《陳與義年譜》“在已有同類成果中,內容最完備,質量最上乘”,白敦仁“通過以詩證史體現(xiàn)以譜存史的價值等幾個方面,對陳與義研究做出了新的貢獻”。四川省社科院王永波副研究員對白敦仁《強村語業(yè)箋注》進行了考察,指出此書雖為箋注之作,但又可看作是強村研究的數(shù)據(jù)匯編,為研究朱祖謀及其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成都大學嚴銘副教授認為白敦仁《水明樓詩詞集》中的詩和詞“意度深穩(wěn),氣勢充沛,表現(xiàn)了憂國傷時、以詩會友、肆意山水的真摯情懷;其詞學夢窗、學白石等家,精工雅飭,尤得夢窗神韻”。
此次研討的三位學人,各自注目的領域不同,成就和影響也各異,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即或誕生在成都東山龍泉驛區(qū)這個區(qū)域,或工作單位屬于這里。他們專注學術、勤志服知的榜樣精神,通過本次研討會的研討和弘揚,必將為當?shù)馗嗳怂熘c效仿,從而達到高校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營造地方文化氛圍、增強地方文化自信與自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