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超紅
大數據,顧名思義是大規模的數據集,但它又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數量的概念。IBM公司指出,大數據的特點是 4 個 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及Veracity(真實)。不可否認,它已經開始影響我們思維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大數據背景要求我們要有大視角,正確認識當前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發展現狀。一方面,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利于氣象工作者為受眾提供更高質量和全方位的專業信息服務;另一方面,隨著產業文化的不斷發展和資訊的快速增長,觀眾對電視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甚至苛刻,如果與時代脫節,與觀眾脫節,天氣預報節目前景堪憂。
這種情況下,增強電視天氣預報的貼近性尤為重要。貼近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理上接近,二是心理上接近。前者指氣象信息是關于傳播對象所在地的情況;后者是指某一信息會引起某類人的特別關注,會在相同“社會類型”的人中引起共同的興趣。這里的某類人指的是在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會地位、生活狀況、興趣愛好以及性別、年齡、職業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人群。
如何使天氣預報節目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呢?這是大數據時代每一名電視氣象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以人為本,簡單地說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天氣預報應該樹立人文理念,關注風云變幻,傳遞天氣信息,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
在大眾傳播效果研究史上,“使用與滿足”研究曾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它“把社會成員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郭慶光,1999年11月第1版)傳播學家卡茲等人在1974年發表的《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一文中,將其概括為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因果連鎖過程。
這個意義上,觀眾收看天氣預報節目其實是一個“使用與滿足”的過程,換句話說,正是因為觀眾具有對天氣信息的知曉欲,所以為了滿足這種特定“需求”,他們會選擇適合的媒介渠道或手段來收集、了解相關信息。這種特定“需求”能否滿足,會影響到他們以后的媒介接觸行為。因此,只有強化服務觀念,滿足受眾期待,電視天氣預報節目才能不斷前進,取得長足發展。
不可否認,好的電視節目往往都是“內容為王”。充實節目內容,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精細化的專業氣象信息,是大數據時代的氣象節目發展的趨勢和必然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準確定位受眾群體,針對特定的受眾和受眾需求提供個性化的節目;另外,根據節假日以及特殊的時間節點來制作相應的天氣專題節目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每年的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期間,蘭州中心氣象臺都會推出甘肅賽段的氣象信息服務專報,提供不同賽段的天氣情況、溫度、濕度、風力等詳細信息,預測和分析天氣因素對賽事可能產生的影響,這些信息對于活動舉辦單位和參賽選手來說,是急需的,也是非常實用的。
其次,要力求氣象內容精細化。在美國,氣象節目內容遠遠超過了天氣預報與自然災害范疇,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戰爭以及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以中國天氣網播出的《天氣美女爆》為例,內容從糧食蔬菜到大風沙塵,受眾想看什么,節目就關注什么,很好地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傳統的天氣預報節目大多采用演播室內錄制形式,主持人對著衛星云圖或者天氣形勢圖指點,進行常規的信息播報,例如:今日晴、溫度多少、風力風向等。除了預報內容有所變化之外,節目幾乎每天是同一模式,乏味并且鮮有亮點。
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受眾本位意識的加強,要求我們改變單向傳播的思路,加強與傳播對象的互動、溝通。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第一,走出演播室,進行現場直播以強化傳播效果。當然,如果現場直播存在不利因素,也可以選擇連線室外記者,或者在節目中插播所拍攝的現場畫面。
第二,設置訪談或連線環節,邀請氣象專家答疑解惑。2014年夏天,蘭州午后雷陣雨頻繁,幾乎每隔一兩天都會出現,很多市民在享受清涼之時也心生疑問:雷雨如此頻繁,這正常嗎?我們邀請了蘭州中心氣象臺的首席預報員,在節目中給大家分析了雷雨頻發的原因,普及了相關的氣象知識,同時告訴觀眾雨中行車小貼士以及防雷知識等,節目播出之后,觀眾反響很強烈。
第三,豐富節目表現方式,凸顯視覺效果。比如:在講解霧和霾時,用動畫視頻表現其成因、移動方向以及速度,相比直白枯燥的解說更能引起受眾的興趣;此外,要學會靈活運用圖形、線條、音樂以及色彩等元素,只有節目“好看”了,觀眾才會“愛看”。
主持人是電視節目的窗口,是吸引受眾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種種原因,現在大多數的氣象節目主持人播報節目時只是“背”,而非“說”。如何才能完成前者向后者的轉變呢?
一方面,主持人需要一顆平等心,通過播報信息讓受眾感受到來自節目的真誠關懷,不能高高在上,“俯視”觀眾;另一方面,要巧用“翻譯”技巧,化深奧晦澀為淺顯易懂。氣象是門科學,但很多內容受眾不甚了然。如果主持人說出的都是一些“槽前西北氣流”等氣象專業術語,那么觀眾還能耐心看完、看懂節目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不少地方頻道都推出了風格輕松愉快的天氣預報節目。中國天氣網推出的《天氣美女爆》,是針對網絡平臺策劃制作的趣味科普天氣預報,其特點是“美女說天氣,輕松看預報”,節目采用美女主播,穿著時髦隨意,語言生動活潑,內容結合當前熱點新聞,從中剝離出氣象的成分進行解說。在《武媚娘傳奇》熱播期間,關于唐朝宮廷美女的服飾備受關注,《天氣美女爆》以此為切入點,分析這或許和當時的氣候原因有關,這就很容易吸引觀眾的目光。
總而言之,正如本文引言中所談到的那樣,大數據時代到來為氣象節目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機遇巨大,挑戰更大,如何把握優勢,抓住機會大力拓展,值得我們深思。
1.Big Data for Development:Challenges&Opportunities[DB/OL].[2012-05-01].
http://www.unglobalpulse.org/sites/default/files/Big-DataforDevelopment-UNGlobalPulseJune2012.pdf.
2.What is big data?[EB/OL].[2012-09-06].
http://www01.ibm.com/software/data/bigdata/.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何梓華.新聞理論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吳洪林.主持藝術[M].上海三聯書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