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利
空間壓縮與敘事限制:論微博新聞的敘事特征
□趙利利
微博甫一問世就因其語用門檻下放、弱關系結構的交往賦權、信息符號的節點擴散、解碼者信息的低成本回流等特點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本文以空間壓縮和敘事限制的關系為切口,從微博敘事產品的物理空間和權力空間壓縮兩個方面分析了新聞敘事的微博式進化,并從文本的高情態化、圖片的敘事能力擴張兩個方面闡述了微博新聞的敘事特征,認為微博對草根群體話語權的解放不僅體現在信息發布資格的低門檻準入上,更體現在敘事機制的平民賦權上,后者才是微博空間擠占社會輿論、意識形態甚至社會實體空間的根本動力,微博運作機制本身蘊含了這種預見性。
微博新聞;情態化;敘事;平民賦權
微博是網絡平臺上重要的媒體形式,是傳媒集團打通全媒體產業生態不可繞過的一環。微博甫一問世就因其語用門檻下放、弱關系結構的交往賦權、信息符號的節點擴散、解碼者信息的低成本回流等特點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社交服務的信息傳播平臺,微博具有顯著的個性化特征,如碎片化、兼容性、定制化、裂變性等。①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國家對網絡信息傳播主體資質與傳播內容過濾標準的提高性規定漸漸付諸實施,私密性更強的基于手機載體的信息應用軟件快速發展起來。但是,從重大事件迅速信息化并進入解碼語境的維度審視,微博憑借其強大的節點系統和時空壓縮性仍然具有其他新技術信息平臺不具有的優勢。
(一)空間壓縮
世界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以報紙為代表的紙質媒介、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媒介、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媒介,每一次巨大的變革都伴隨著媒介物理屬性的異質突圍和這種異質性帶來的敘事規約。敘事本身是物理性操作,但意義的文本化(編碼)和文本的意義化(解碼)卻是非實物存在的價值流通。意義的流通以符號作為第一載體,以與符號特性相匹配的介質實體作為第二載體,這兩種載體的有機結合構成了敘事產品和其象征意義新陳代謝的起始,而符號和介質的進化反過來形塑著人們的接受姿態,甚至是社會現實中的權力關系。符號和介質的結合構成了文本的敘事空間,不同形態的敘事產品對敘事符號的規范性要求都是對敘事空間的壓縮。網絡媒體的多媒體兼容性無限擴大了傳統媒體的敘事空間,但是,總體可能性空間的廣闊性并不能成為敘事具象豐富性的充分條件,空間壓縮限制了敘事產品可為性的同時也成全了它的可為性。
微博作為基于技術實在的具有顛覆性的網絡敘事產品,其敘事操作同樣受到空間壓縮的限制。微博的先天性規則對文本敘事方式的制約是所有微博用戶都無法避免的,而這些制約是決定微博新聞敘事準則的原始基因。微博新聞敘事的空間壓縮包括顯性的物理空間和隱性的思維空間。物理空間的壓縮主要是指微博對可用語言符號的數量制約。隱性的思維空間主要是指微博平臺除敘事規范之外的其他規范引發的一系列長尾反應間接作用于微博敘事后對思維廣闊度的壓縮性限制,主要表現為權力空間的限制。
微博“土著”利用先發優勢快速建立起基于這種敘事產品物理空間制約的文化以及所有建構和維持該信息生態系統的規則。在這一點上,傳統媒體是后來者也是被控制者。傳統媒體盡管掌握著豐富的信息資源,某種程度上擁有設置微博空間公眾議程的主動權,但是,這并不影響它的被控制性,它仍然不得不一再改造自身擁有的信息的文本化方式以更好地迎合微博的規則。傳統媒體只是設置了原始內容,并沒有設置內容的意義放射,更沒有設置敘事規則,在決定文化形態的可為性上,傳統媒體力不從心。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理論對此表現出強大的解釋力:媒介對人的組合與行動的尺度和形態發揮著塑造和控制作用,媒介對信息、知識、內容有強烈的反作用,它決定著信息的清晰度和結構方式。②當然,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都不是憑空問世的,它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和社會根基,微博的出現體現出對信息技術的直接依賴性、信息基礎設施的大范圍普及、經濟形式和經濟發展階段的升級、民間泛政治情緒的增加等多種因素的相關性,微博編碼主體的現代性擴容正是技術、社會、政治和經濟共同發展的結果,因此,微博的敘事方式必然是顛覆與反顛覆協同制約的結果。
(二)新聞敘事的微博式進化
傳統媒體的微博敘事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水土不服之后漸入佳境。微博新聞不再是傳統媒體新聞文本的簡單切割,漸漸表現出自己獨特的敘事方式。140個字是單語篇微博敘事文本最大的語言符號容量,加之微博自身傳播功能(如@、#發起話題#)的標記性語言符號對語言符號資源的功能性分配,微博語言符號的使用自主就更加有限,微博文本很難單純依靠語言符號構成意義空間的自足。微博敘事規則通過表情符號、圖片符號和視頻符號的添置來擴充敘事能力,而這三類符號都屬于模仿性符號,所指超越能指激發的象征張力有限,這就要求微博新聞文本的編碼者充分發揮這些敘事符號的可能潛勢,優化敘事路徑,達到新聞信息在微博世界里的意義優勢,從而影響或者設置公眾議程。事實上,傳統媒體在過去很長時間都是依托微博鏈接的跨界面連接功能補償語言符號的不足,實際上就是通過語篇的累加來擴大敘事空間。
微博權力空間的壓縮主要是指編碼分權對文本敘事造成的影響。微博平臺對準入許可的低度要求讓傳統媒體原有的信息資源大幅度稀釋,原本作為它們消息來源的名人、新聞目擊者或者當事人、政府、企事業單位紛紛自立門戶建構自媒體傳播品牌(如名人微博、公民新聞、政務微博、企事業單位官方微博等)來爭奪大眾傳播文本的編碼權;作為微博擴散網絡主要機制的單向關注讓微博受眾高度分化和層次化(輿論領袖--粉絲),這讓傳統媒體慣用的單向傳播方式更加難以奏效;節點傳播的速度優勢和二級傳播的輿論生成強勢常常讓傳統媒體發生應急性角色置換,由新聞編碼者變為新聞傳播中介,由輿論引導者變為被動跟隨者,這就導致一旦傳統媒體的微博新聞文本通不過直接粉絲的再傳播過濾,原始新聞內容的傳播就戛然而止,而一旦其他節點主導的輿論渦旋中心形成,傳統媒體微博節點要想靠敘事和傳播本身的規律重新引導輿論很難,除非外部強力的介入(比如直接政治力量)。這些空間的壓縮無一不意味著微博敘事的控制條件加強,敘事限制的結果必然是敘事方式的適應性進化,因此,微博新聞敘事呈現出與傳統新聞敘事不一樣的特征。
(一)文本的高情態化
費爾克拉夫說,在任何陳述性的表達中,言語生產者必須表現出與陳述的一定“親近性”,任何這樣的表達都具有情態特征,或者說是被“情態化”了。陳述的情態特征在語法上體現為情態動詞、情態副詞和形容詞、模棱兩可的措辭、語調模式等。③傳統新聞敘事文本遵循新聞客觀性原則,認為形容詞之類的“親近性”敘事容易體現寫作者的情感和立場傾向,是阻礙解碼者盡可能小誤差還原新聞事實本身的干擾項。新聞文本總是呈現為明確的情態特征,盡可能與情態化語法標記絕緣。但是,微博新聞文本卻高調地擁抱編碼者與解碼者之間的“親近性”。首先,目前大多數微博新聞文本仍然把微博作為新聞的導語式,表現在操作上,微博文本常常為消息導語的直接移植,表現在功能上,這種微博主要發揮導語的作用,提示新聞要點與精華、發揮導讀作用④,而這種以吸引眼球為旨歸的敘事操作本質上擁抱“親近性”。其次,微博的另一個屬性面向是社交媒體,社交性是這種媒體類型最主要的特點之一。社交關系的建構主要是指通過言語交往形成感情、知識、價值觀等的交互。言語交往的維持需要會話雙方話輪的不斷延續,而提高情態層次就是延續會話進程的重要策略,費爾克拉夫的情態理論也是基于會話語用的功能提升提出的。
事實信息的確定性和微博語用氛圍的“情態化”要求往往成為微博新聞編碼者必須面對的矛盾。微博表情語言和網絡流行語引領的高“親近性”語調模式為新聞在微博語境下生存開啟了新的敘事特征。表情符號盡管在符號象征意義的延伸上不如語言符號,但在表達情感和凝聚氛圍上有著強大的功能,猶如人的表情語言和姿體語言對營造談話氛圍的重要性;網絡流行語是網絡用戶形成自身文化圈子的重要標志,對這種文化符號的使用意味著對網絡亞文化的認同,能夠讓網友找到歸屬感,增加“親近性”。微博敘事因為表情符號和網絡流行語的加盟而具有高情態特征。
(二)圖片的敘事能力擴張
在微博新聞的敘事模式中,圖片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盡管新聞圖片在傳統平面媒體的文本呈現中也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但是,在微博的敘事機制下,圖片可以獨立敘事,承擔主體敘事功能。微博規范雖然限制了語言符號的數量,但卻沒有規定圖片的數量,這種既成條件倒逼圖片的敘事能力擴張,圖片的敘事可為性大大增強。
傳統平面媒體中,圖片(包括紀實照片、漫畫、圖表等)的敘事功能主要表現為輔助文字內容展示新聞現場場景或者給受眾以直觀感受,但是,在微博中,連續多圖連貫起來完全可以讓解碼者了解事實狀況,產生“慢電影”的敘事功能和意義延展張力,某種程度上不但補齊了語言符號數量限制帶來的敘事能力不足,反而克服了小規模語言符號語篇的多義性和所指不確定性。其次,微博圖片為新聞圖片的范圍擴張提供了合法平臺。傳統的新聞圖片一般包括新聞照片、新聞圖表、新聞漫畫等,但是,在微博新聞敘事的元素建構中,文字圖片化得到了技術機制和網絡傳播規律的認同。所謂的長微博其實就是文字內容的圖片化,長微博圖片跟語言符號一樣具有伸縮性很強的敘事功能,只不過進行了網絡文本格式的轉換,語言符號數量限制造成的敘事瓶頸不復存在。傳統媒體中,文件類的新聞的編碼通常只是文件內容的載體轉移,但在微博新聞敘事中,文件可以直接掃描成圖片作為圖片微博面對解碼者,這無疑增加了新聞的可信度和真實感,部分程度上消除了把關人角色可能帶來的媒體公信力縮水。再次,微博的圖片敘事可塑性為新聞圖片的人工制造增加了作為空間。現階段被業界和學界熱捧的數據新聞在微博平臺上也找到了適宜的發展土壤。數據驅動新聞直觀明了,易于被受眾接受。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用清晰的推導性線條連接起來本身就是敘事能力的最好體現。隨著編碼者制圖能力的提高,數據驅動的圖片新聞極大地減緩了受眾解碼的費力程度,提高了信息傳播力。
有形的物理空間壓縮和無形的權力空間壓縮共同作用形成對微博新聞敘事操作的限制,而微博迥異于傳統規定性的創新范式卻因解放了草根群體的話語權獲得突圍。這種解放不僅體現在信息發布資格的低門檻準入上,更體現在敘事機制的平民賦權上,后者才是微博空間擠占社會輿論、意識形態甚至社會實體空間的根本動力。有了這種敘事機制,草根具有了比發言權更重要的信息自由權利——傳播權,精英人群的信息傳播權利無形中遭受削弱,與其說這是言論市場放開之后自由觀點自身有機運轉的結果,不如說微博本身的機制就蘊含了這種預見性。文本敘事操作的規定性讓微博新聞具有了顯著的敘事特征,表面上看,這些特征是微博產品的表現形態,實際上,它所引發的社會化學反應是對社會結構關系的改造,從本質上講,這是傳播活動規律性發展的必然結果。
注釋:
①張跣.微博與公共領域[J].文藝研究,2010(12):95-103
②〔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34
③〔英〕諾曼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M].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48-150
④劉明華,徐泓,張征.新聞寫作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52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