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紅玲
傳播時代理念 做有思想的電視
——地方電視新聞臺的立臺之本
□ 梁紅玲
Web2.0時代是信息互通、共享的多屏時代,高度信息化不斷滿足人機交互的需求。互聯網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遠離電視。電視觀眾流失已是既成的事實。根據央視-索福瑞(CSM)的調查結果,2010年至2014年人均收視時長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電視的忠實觀眾依然是65歲及以上的老年群體。
此外,地方電視臺由于頻道資源有限、欄目少、節目質量不高等因素的影響,本來就處于夾縫中求生存的狀態,當下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更是壓力陡增。
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強調技術引領和驅動的同時,地方電視臺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把內容建設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
在全媒體時代,地方電視新聞臺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殘酷的淘汰,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只有正確分析當下所面臨的困境,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積極應對,特別是找準地方電視新聞臺的立臺之本,才有可能在新技術沖擊的洪流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筆者認為,新時期地方電視新聞臺的立臺之本仍然是內容。以優質的內容傳播時代理念,做有思想的電視。
一種文化產品是否有市場,取決于其自身的文化內涵而不是其表現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文化產業的經營者往往過分注重文化產品的包裝和營銷,過分注重藝術表現形式,而忽視了文化產品的主旨與內涵,忽視了文化產品內容本身。如果這種舍本逐末的經營理念和模式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將不僅影響某一企業自身的生存,而且對文化產業的整體健康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同理,“內容”也是電視新聞產業的靈魂,是保障新聞傳播生命力的真正源泉。因此,地方電視新聞臺只有在新聞報道的內容上下功夫,不斷創新、深耕細作,擁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內容,才能爭取到自己的發展空間。
只有真正了解受眾的需求,關注群眾喜歡的、想看的內容,立足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地方新聞資源優勢,制作有品質的內容,才能實現空間和時間的雙向占領。
(一)關注基層,直擊民生
民生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關注民生應成為地方電視新聞內容的重要方面。對民眾關心的教育、就業、住房、醫療等問題及時跟蹤了解,對國家重大政策進行權威解讀,對新聞事件背后的民生意義做專業、深入的闡釋,真正使新聞為民服務。
地方電視臺的主要傳播對象是本區域內工作、生活在最基層的干部和群眾。因此,電視新聞要把鏡頭對準基層和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真正讓人民群眾成為新聞的主角。反映百姓身邊發生的人和事,用內容打動觀眾、感染觀眾,把觀眾的感情調動起來,在思想和心靈上產生共鳴,引起收視的興趣和愿望,從而將地方電視臺的劣勢轉化為優勢,取得理想的社會傳播效益。
(二)見微知著,傳播時代理念
新聞無處不在,老百姓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種遭遇、一次經歷,看起來很“小”,但背后往往蘊涵著“大”價值。在新聞報道中,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原則,追求大眾視角,捕捉最細微的動人之處。從基層的角度來解讀重大事件,能讓一篇報道靈動起來,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這同時也是地方新聞臺保持活力所賴以生存的法寶。
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著新聞,我們要以群眾日常關注、有感嘆又有想法的問題作為新聞報道的切入口。脫離群眾的新聞報道難以入耳入腦,對觀眾的內心也不會產生碰撞和沖擊。因此,必須從生活中挖掘民生熱點,充分挖掘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新聞資源,扎根于現實的土壤,從“小事”“小人物”等入手,凸現時代核心價值,才能正確把握社會新聞的價值取向。
(三)先聲奪人,主動報道突發事件
新聞貴在“新”,在新形勢下,如何讓電視媒體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搶得先機顯得尤為重要。與中央級媒體相比,地方電視臺的運行管理較為落后,以致在處理突發公共事件時,產生諸如報道缺失乃至假新聞等亂象。
地方電視臺雖然在記者素質、技術裝備等方面較為落后,但由于地方臺處在最基層,對于突發事件的發生,有條件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這是地方電視臺的優勢所在。因此,地方電視臺要認識到自身在報道突發公共事件中的重大作用,整合既有資源,充分發揮自身的報道優勢,在突發公共事件報道中承擔起信息傳遞者、輿論引導者和人民服務員等多重角色。
具體而言,需要做到揚長避短,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資源來搞好突發事件報道,構建突發事件預警機制,建立有效的指揮體系,加強協調能力;精心策劃,打好突發事件報道的主動仗。
(四)依托本地,塑造地方品牌
隨著媒介的變革和發展,能否生產出高質量、受歡迎的新聞節目,將成為地方新聞電視臺能否生存發展的最重要標準。
首先,要求地方新聞電視臺更多地從市場角度和受眾需求出發,把新聞節目做精做優,實施地域化、品牌化建設,打造出具有較強品牌輻射力和區域影響力的新聞節目。其次,要找準定位,立足做好本地新聞,樹立起地方新聞的權威性。本地熱點新聞要注重可讀性、實用性,選用社會、經濟、教育等百姓關注的熱點新聞,體現民聲民意。最后,要增加新聞報道的服務性,突出個性化傳播內容。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看新聞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往往更關注與他們工作、生活相關的知識和信息。因此,增強新聞的服務性,特別是增加適合本地的惠農信息,使新聞好看有用。
總而言之,電視新聞屬于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從長遠來看,沒有內容的文化產業和產品長不大也做不強。在思考地方電視新聞臺的生存發展時,率先考慮的應是堅持內容為王。
(作者單位:百色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