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志紅
讓“真”“實”融入廣播現場報道
□ 龍志紅
現場報道是廣播新聞報道中的一種常見形式,是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作為目擊者、參與者、采訪者、記錄者,直接向聽眾口頭報道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的報道形式。這種報道形式以其快速、及時等特點,在廣播新聞報道中逐漸成為常態。它可以使聽眾在收聽的過程中,產生同步感和現場感,從而增強聽眾對新聞報道的信任度。
但要做好廣播的現場報道,對于記者和編輯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需要前方記者與后方編輯的緊密配合。這種挑戰不僅僅表現在遇到突發事件發生時的快速反應機制,更體現在日常的報道當中。
對一些現場感較強的新聞事件,采用現場報道的方式可以讓聽眾在收聽廣播時感受到聽覺沖擊的震撼,這是現場報道的魅力所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一些現場報道的形式和內容讓人質疑它的真實性,使得這種魅力大打折扣。大致包括“不真”和“不實”兩種情況。
“不真”:比如,記者在施工現場、救援現場等連線報道時,本應有現場的背景音,但記者連線報道時卻非常安靜,讓聽眾懷疑記者的連線地點所在。
“不實”:一些現場報道會有造假的感覺。比如,在一些現場音響之前加上類似“非常開心”“非常激動”等詞,聽上去生動形象,但是卻沒有得到后面被采訪對象的呼應,讓聽眾有不真實的感覺。
還有一些報道,采訪記者的確來到了新聞現場,所出的音響也的確是他在現場采訪的,但聽完之后,仍舊有不真實的感覺。比如,記者采訪在田里挖出古董的農民時,該農民一開口就跟記者分析古董是什么朝代的,或者說話的時候像在念字一樣,其報道的真實性就大打折扣。
新聞真實性指的是在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新聞報道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原因和經過都必須經得起推敲。但如今,最能夠體現新聞真實性的現場報道卻存在著“不真”“不實”的現象。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記者對現場報道的實質把握欠缺
這里所說的“現場”,必須是記者親自到新聞發生的現場。用眼睛看,用耳朵聽,掌握第一手素材。僅靠道聽途說,或者從網絡搜索信息是不行的。
(二)記者采訪前的準備工作欠缺
有的記者在接到采訪通知或獲得新聞線索時,僅僅了解新聞的時間地點就匆忙出發。如此一來,記者到了現場不知道應該采訪哪些角度,問哪些問題,最終只能勉強完成采訪報道任務。
(三)記者駕馭新聞現場的能力欠缺
對于記者來說,在現場,并不等于抓住了現場,報道了現場。有的記者到達新聞現場后,不是第一時間觀察現場,而是去找新聞通稿,或者是找一些相關部門、人員詢問所謂的官方說法。這樣很容易錯過現場的細節和新聞的閃光點,喪失了記者親臨現場的意義。最終導致新聞報道的信息有限、千篇一律,影響新聞報道的質量。
新聞現場存在大量的新聞線索。有的線索有新聞價值;有的線索過于瑣碎不適合出現在新聞中;有的線索時效性強,錯過了時效再報道就沒有意義了。記者來到現場要對所有的線索進行分類。由于廣播現場報道沒有畫面配合,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在第一時間同時呈現給聽眾。如果記者不能迅速地在現場提取最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報道,就影響了報道的效果,降低廣播新聞的影響力。
(四)記者對數字化設備過于依賴
隨著科技的進步,廣播采訪、制作所用的工具、軟件等數字化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但作為一名記者必須明確,再好的設備“造”出的音效,永遠都比不上現場自然音響來得真實。
一些記者在采寫現場報道時,為了追求效果,會在采訪后使用數字化設備進行加工合成。盡管這種做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記者在新聞現場采制時的一些遺漏,但是仔細聽就會發現還是缺乏現場感。而最關鍵的是,如果這種做法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每次記者到現場采訪時都草草了事,寄望于后期合成,那么這名記者最終將被淘汰。
(一)做好采訪前的準備工作
采訪前如果能做好充足的準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強記者對現場的駕馭能力。
首先,收集信息、了解背景應盡可能親力親為,這項工作如果假借他人之手完成,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曾經有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女記者,好不容易獲得了采訪鄧小平的機會,為了那次采訪,她在采訪前看了好幾公斤的材料。可想而知,采訪結果也令人相當滿意。
其次,對所了解的新聞背景進行消化理解,擬好采訪提綱,甚至可以與編輯溝通。在這個過程中,記者可以擬好采訪角度、報道重點和方向,確定稿件可以播出的時段、節目類型等。針對不同的節目類型,做好采訪所需提問的內容和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做的一切準備,都要根據現場采訪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不能因為新聞現場跟想象的情況不一致就造假。
(二)加強對新聞現場的把控能力
要采訪新聞事件,就不能不考慮人的因素。
首先,記者進入新聞現場要盡快熟悉情況,以自身的新聞敏感和觀察能力在短時間內獲取有效信息,并進行篩選,構思謀篇布局,修改采訪提綱等等。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現場報道是非??简炗浾呖谡Z表達能力的。記者在現場要迅速地組織語言,在判斷、觀察的基礎上,準確地向觀眾描述出自己親眼看到的和親耳聽到的新聞事實。先說什么,后說什么,邏輯條理要清晰。多用短句,少用長句,這樣才能讓聽眾快速了解記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為了做得更好,記者平時可以多練習打腹稿、做口頭作文的能力,多進行邊觀察、邊口頭報道的練習。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現場報道所使用的口語,與日常生活中的口語有一定區別,它既要有書面語言的準確規范、邏輯性強、簡潔精煉、莊重典雅的特點,又要符合口頭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活潑、親切自然、聲韻和諧、順口入耳的要求。這也是需要勤加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的。
其次,記者必須明確,采訪對象不僅僅要面對記者、面對話筒,還要面對圍觀者,甚至來自某些方面的干擾。這些因素都會給采訪雙方增加難度,也對記者現場駕馭能力提出了巨大考驗。而且,這些采訪對象的性格、文化程度千差萬別,我們常常會碰到侃侃而談、空話連篇和扭扭捏捏、詞不達意的采訪對象。這個時候,記者一定要通過及時、到位的提問,讓采訪對象進入狀態,而不是寫好回答,讓采訪對象造假照念了事。
除了“人”這一因素外,對于新聞事件本身來說,廣播現場報道就是通過聲音來傳播所要報道的新聞事件,在新聞現場經常會存在各種各樣的聲音,比如爆炸聲、會議講話聲、記者采訪聲、風聲、雨聲等等。這些聲音看似雜亂無章,但只要記者對其合理充分利用,這些聲音會讓報道更真實、更豐滿。
比如,采訪救援現場的警報聲、拿水管聲、廠房被燒噼里啪啦的聲音等等,這些聲音的存在,恰恰說明記者在現場擔當著見證人的角色。
又如,在南寧一次地鐵坍塌事故的新聞通報會后,眾多記者對新聞發言人進行跟蹤采訪。一位廣播記者在稿件中寫到:
記者:我們是7號才發生的事故,為什么到12號才了解?
記者:我們這個軌道交通公司這方面能不能有一個發言人可以過來講一下這個情況?
工作人員:會有的。
記者:那我們剛剛的新聞發言人,能不能接受一下我們的采訪?(錄音止)
面對記者的追問,這名工作人員采取了回避的方式。
(出錄音)啪啪啪啪……(跑步追趕的眾多腳步聲)從電梯出來后,他從樓梯進行逃竄,后面則一大波記者在緊追不舍,邊跑邊喊“你早晚都得說,跑也沒有用”。
(出錄音)啪啪啪啪……(跑步追趕的眾多腳步聲)
某記者大吼:你早晚都得說,跑也沒有用。(錄音止)
帶著記者們跑了三層樓后,這名工作人員就消失了。
在這次現場報道中,這位記者對現場嘈雜的背景音進行了錄制,沒有回避。這樣的現場讓聽眾感受到的是真實的魅力。而且,正是由于有了這些聲音的存在,現場已經不再需要記者進行過多的描述,就可以把真實情況呈現到聽眾面前,直觀地反映出新聞發言人隱瞞真相、逃避記者采訪的事實。
(三)做好采訪后的總結工作
或許有人認為,采訪結束后已經沒有現場,再去討論廣播現場報道的“真”與“實”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事實上,這個時候恰恰是收集資料為下一次現場報道打基礎的重要階段。
我們在工作中要善于通過大量的采訪實踐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對新聞現場的駕馭能力,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現場報道之路”。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真”“實”融入采訪報道之中,寫出真正動人的廣播現場報道。
(作者單位:廣西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