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世偉
淺析縣級電視臺如何做好重大活動新聞報道
——以固始電視臺“根親文化節”為例
□ 柴世偉
近年來,隨著各地經濟建設的發展,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一些二三線城市逐漸開始承辦或主辦世界級、國家級、區域性的重大活動。作為我國廣播電視系統中最基層的組成部分,縣級電視臺在做重大活動新聞報道時應該立足地方實際,發揮地域優勢,對活動做全面、立體的報道,以新聞宣傳促進經營發展,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良性發展道路。
縣級電視臺;重大活動;系列報道;深度報道
隨著網絡等新興媒體的迅速發展,中央媒體、省級媒體不斷創新報道方式,提升深度報道水平,擴大覆蓋率和影響力。縣級電視臺作為電視業最基層,受市場、資金、技術、人才等種種條件的限制,存在會議新聞連篇累牘、缺乏深度報道、人員綜合素質偏低等種種問題,在競爭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重大活動的舉辦對于縣級電視臺來說,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巨大的挑戰。
參與重大活動的采訪報道,縣級電視臺要做到“一個導向”和“一個原則”。
“一個導向”就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與黨中央主旋律和政府宣傳口徑保持高度一致;“兩個原則”就是堅持地域性原則和觀眾第一原則。
“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在進行重大活動報道時,要把握好中央、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方向和領導意圖。”因此,在重大活動的采訪報道中,縣級電視臺要結合黨和政府的思路、方針、路線和政策,正確引導輿論方向;要加強理論學習,準確把握黨中央相關政策,以及當前新聞宣傳主旋律;要及時主動與宣傳主管部門溝通交流,針對活動主題明確報道主題、報道基調和宣傳內容,制定完善的宣傳報道計劃,實時掌握最新數據和信息,打造本土電視臺的親和力和公信力。
河南省固始縣素有“中原第一僑鄉”之稱,其歷史上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移民南遷,移民后裔先后遷至臺港澳和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沿海以及歐美國家和地區,因此固始縣被稱為“唐人故里,閩臺祖地”。在此歷史背景下,固始縣自2009年開始,每年承辦一次由國臺辦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唐人故里·閩臺祖地”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以“尋根”為主題拉近兩岸血脈親情,增強民族凝聚力,吸引了海內外眾多媒體進行采訪報道。固始電視臺新聞部發揮本土媒體占有資料信息全、新聞素材多等優勢,充分運用電視表現手法,采用實時動態新聞報道和系列報道相結合的方式,連續多年對根親文化節這一重大活動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報道。
新聞報道作為一種大眾傳播產品,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適應大量、廣泛傳播信息的需要;二是要在與讀者快速交流中實現。受時長、時效的限制,加之不了解當地情況,上級媒體對重大活動只能就事論事或播發通稿,難以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實現全面深入的報道,讓受眾產生共鳴。
系列報道是指對某一新聞主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所進行的多次報道,它由多個獨立的報道單元組成,單元之間沒有內在的必然聯系,但它們集合在同一主題思想上,以求對新聞事實作比較系統、全面、有一定深度的報道。”縣級電視臺在設備、人才、覆蓋面、影響力等方面無法與上級電視臺媲美,但獨特的地域優勢為縣級電視臺做好、做精系列報道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做好系列報道,要堅持地域性原則和觀眾第一原則,以確保系列報道的全面性、貼近性、新穎性。
(一)全面,就是對活動全面、深入、連續的報道
為配合文化節的舉辦和宣傳,固始電視臺新聞部精心策劃采訪方案,于2009年在《固始新聞》中開設《“百日攻堅”系列訪談》《姓氏文化大家談》《溯根親話聯誼》《歷史的天空》《東南飛鴻》等系列欄目,深入挖掘固始根親文化資源,及時反映根親文化建設工作和首屆根親文化節的籌備動態、進展等情況,對根親文化節進行全景式報道。2010年,固始電視臺又在原有系列報道的基礎上,跟隨尋親之旅等活動采制系列報道《根親文化寶島行》《根親文化尋親之旅》。截至2014年,先后針對根親文化節期間的名優小吃評選、招商引資等活動推出系列報道《固始十大名優小吃》《大招商大跨越》《根親文化大家談》等系列欄目,不斷完善報道內容,以更多的視角和更大的視野開拓報道方向,不僅讓受眾看到根親文化節開幕式的精彩熱鬧,更使其了解舉辦這一節會的背景意義、豐富內容以及取得的成效。
(二)貼近,就是立足實際,貼近群眾
重大新聞的報道工作中,輿論引導非常重要。縣級電視臺必須明確自身定位,真正做到走基層、坐炕頭,了解群眾的實際需要,立足基層實際制定報道方針,使節目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易于觀眾接受和互動。在新聞報道,尤其是系列報道中,縣級電視臺要充分考慮受眾的普遍接受水平,杜絕長篇累牘的活動精神、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浩繁臃雜的背景資料,保持平民化視角,相關知識、受訪專家的用詞盡量通俗易懂,真正做到與觀眾平等,以此激發觀眾的觀看和參與積極性。
2014年9月,固始電視臺新聞部結合“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策劃了《根在固始·記者走福建》主題采訪活動。采訪小組的4名記者遠赴福建漳州、福州、泉州、廈門等固始人后裔集聚地,實地拍攝與陳元光、王審知等固始籍歷史人物相關的紀念館、廟宇、祠堂、陵園、道路等含有根親文化元素的設施,以及當地相關組織開展的活動,采訪當地陳氏、王氏等姓氏宗親組織的相關人員、專家學者以及固始南遷先人后裔,以記者見聞的形式,展現福建各地的“固始印記”以及閩固兩地的歷史淵源、血脈親情和交流合作。后期推出的9集系列報道中既有記者現場報道、同期聲采訪,又有詳實的實物史料畫面,還有記者采訪見聞感言,內容豐富,形式靈活,語言樸實,使觀眾如臨其境,廣受社會好評。
(三)新穎,就是視角新穎,報道方式靈活多變
新聞采訪報道形式單一、內容高度模式化、語言缺少親和力是多數縣級電視臺的通病。在根親文化節的報道形式上,固始電視臺進行了大膽的革新,除新聞事件報道外,開設了史實回溯、舊地重訪、人物專訪等多個系列。在報道歷史人物的同時,更注重普通人民群眾的故事,追尋普通人在歷史進程中的親身經歷和感受,更貼近群眾生活;報道形式上,更側重于人物敘述和細節描寫,大量使用現場聲和同期聲,拉近現場與觀眾的距離,增加真實感和現場參與感。特別是在“十大名優小吃評選活動”開展前,與食品安全管理部門合作,組織記者深入獲得提名的小吃店鋪,全程拍攝小吃制作過程,采訪小吃手藝傳人、顧客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多側面展示店鋪的經營歷史、風味特色、顧客口碑和食品安全,向社會公開征集評價和推薦,記者體驗式采訪新穎活潑,現場感極強,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縣城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基層群眾對于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需求量還將不斷增長,加之大型活動的持續舉辦,為縣級廣播電視媒體提供了大量受眾資源和發展空間,縣級電視臺要通過獨具特色的新聞節目,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贏得發展空間。
(作者單位:固始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