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甄宏
淺析新常態下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
□李琦甄宏
在諸多新興媒體的強烈沖擊下,在新聞一線的記者常常能夠感受到新常態下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時代變革。本文以遼寧綏中海域發生的“1·05海上交通碰船事故”新聞報道為例,簡要分析地市級媒體的新聞人如何做好新常態下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
目前,廣電新聞報道也遇到了與中國經濟相似的“新常態”。首先,時政新聞大量減少,新聞報道由過去的等新聞變為找新聞,文風由“高大上”轉為“接地氣”;其次,微博、微信、QQ、網站等社交平臺日益壯大,新聞時效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已經大大優于傳統媒體;再次,受眾人群越來越少,分化日益嚴重,人們越來越不愿意耐心地等著看新聞或是聽新聞;最后,面臨IPTV、網絡視頻和OTT從體制管理到制播全環節的挑戰,新媒體對廣電的競爭正在從量變轉向質變,競爭風險凸顯。
市級媒體的新聞報道要適應新常態,就必須要有新突破。尤其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更要把握恰當的新聞分寸、處理好新聞報道,努力塑造屬于自己的新常態。
新聞分寸的把握直接影響新聞傳播的效果。新聞報道中的分寸把握非常微妙,無論是采訪、寫作、編輯,還是找選題、選角度、挖深度,都需要把握度。
2015年新年剛過,遼寧綏中海域就發生了“1·05海上交通碰船事故”,筆者在對其進行連續報道過程中,為恰當地掌控新聞分寸,應用了諸多實際技巧。
(一)以正面報道為主
突發社會事件具有“突發性+非常性+破壞性+難控制”,①由于當下已經進入經濟發展改革的轉型期,各類矛盾較為突出,突發事件增多。對人民網重大事件報道中的“沖突框架”分析發現:重大事件沖突主體主要屬于“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沖突客體主要屬于“農民勞動者階層”和“未知名階層的民眾與其他”,沖突原因主要是“利益因素”和“情感性因素”,沖突結果對事件客體的個人影響主要是“精神傷害”“經濟損失與賠償”和“失去生命”。②由此可見,包括突發事件在內的諸多重大事件大多與政府或相關管理部門有關,往往在較短時間內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1·05海上交通碰船事故”在全國范圍內引起轟動,各類主流、非主流媒體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新聞真相,一時間眾說紛紜。相關的新聞報道中如果處理不當,極易引發社會動蕩。對于新聞人來說,必須要秉承正確的新聞價值觀,發揮主流輿論陣地不可替代的引導和支持功能,進行議程設置,以正面報道為主,率先發出權威聲音,維護社會的穩定。
(二)以“在現場”作為競爭資本
電視新聞報道如若缺失了來自現場的重要畫面,也就喪失了與諸多新興媒體的競爭力。也只有在現場,才能知道這條新聞報道的分寸該如何把握。
筆者作為葫蘆島廣播電視臺的記者,在抵達現場后發現,在岸邊的落水船員親屬和圍觀的市民越聚越多,在無法及時獲知有效信息的情況下,許多人的情緒顯得越來越激動,同時產生的大量不良言論也快速在社會上擴散。
在這種情況下,筆者向臺領導請示,并與現場指揮長溝通,強烈建議讓記者乘船到達事發海域,及時報道落水船員搜救及沉船打撈工作情況;同時建議設立新聞發言人,召開新聞發布會,根據情況適時向社會各界、特別是向落水船員親屬做好信息發布、政策解釋及疏導工作。應急領導小組采納了筆者的建議,將包括筆者在內的一行5名新聞記者送抵指揮船上。
在不影響船員情況下,筆者每天在海上停留的時間長達8-10小時,最后一天甚至長達20余小時,拍攝到大量一手音像資料。
(三)豐富新聞表現
新聞分寸是記者對新聞報道是否恰當的判定,而恰當與否的標準主要取決于傳播效果。③只有豐富新聞表現、體現人文關懷、實現社會效果最優化,才能在新聞事物自身運動狀態與新聞報道追求的最佳傳播效果之間找到平衡點。
從力求達到最佳傳播效果的考慮出發,筆者在對該次事故新聞的采制過程中,對重要的工作節點多采用精短的同期聲,對繁復的搜救、打撈過程,以記者現場出鏡或三維動畫的方式加快新聞報道的節奏。同時,力爭在第一時間將音像素材和稿件傳回臺里備播,確保了新聞的時效性。
截至1月10日搜救打撈工作結束,連續5期的系列新聞報道告一段落。正是由于筆者在采訪中通過與工作人員充分的、真誠的溝通,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基礎,才掌握了許多獨家內幕,同時也使此次連續報道一改以往市級媒體對突發事件報道采用政府通稿、無同期聲、極盡簡短的作風,突出了電視新聞有聲有色的鮮活特點。不失語、不滯后,恰當把握了新聞分寸的稿件先后被人民網、遼寧衛視、遼沈晚報等國家、省、區域級媒體采用和參考。起到了穩定人心、通報信息、破除謠言、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為善后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窺一斑而知全豹”,無論是突發事件還是普通新聞報道,掌控新聞分寸決不是簡單的現象呈現,而要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增強從表象中提煉本質的能力,在紛繁動態的表象中挖掘和提煉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市級媒體,掌控新聞分寸的靈魂和核心、關鍵和難點就是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要時刻將媒體的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時刻將媒體的意識形態功能放在首位,時刻將黨性原則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體現時代精神,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
注釋:
①郭勇.重大事件報道中的沖突框架研究——以 《人民網》為例[J].今傳媒,2015(01)
②靖鳴(編).問題新聞的媒介傳播技巧[M].航空工業出版社,2009
③陳作平.新聞報道新思路:新聞報道認識論原理及應用[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葫蘆島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