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微
試論我國新聞記者采訪報道的權利與義務之定位
□朱微
眾所周知,新聞記者是新聞傳播的主體。在我國,作為一名新聞記者享有一定權利的同時也需要履行記者職業的義務。新聞記者享有新聞采集權、發表并傳播獨立完成作品的權利、進行評論的權利以及人身受到保護的權利。同時,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報道時應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客觀公正性、保守秘密并通過正當渠道獲取新聞。本文將以我國新聞記者在采訪報道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為主進行分析,就新聞記者正確的職業行為規范提出建議。
新聞記者;采訪報道;權利;義務
近年來,由于新聞記者對自身的職業權利與義務的了解認識不足,導致因采訪報道而起的訴訟的概率不斷增加。這種現象足以說明新聞記者在實際的采訪報道中仍然存在不合法的行為。對于新聞記者的職業規范并未有明文規定,這是致使新聞記者工作過程中出現違法行為的重要原因。
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播速度逐漸加快,傳播途徑也越來越多。新聞記者在新聞媒體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下,新聞界希望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報道時受到大眾的尊重,給予新聞記者足夠寬松的工作環境。雖然有關新聞記者權利與義務的法律條例至今未出臺,但對于新聞記者實際工作中的權利和義務有必要進行規范,從而對新聞記者的工作進行正確的規范,減少被卷入采訪報道案件的機率。
(一)新聞采集權
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報道的過程中享有合法的新聞采集權。在一定的法律界限內新聞記者接近新聞來源的自由性很大,可以進行多方面的采訪并對所需新聞素材進行搜集。新聞采集權是我國新聞記者的基本權利,這種基本權利與采訪報道范圍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特定的采訪范圍內,新聞記者對新聞素材的采集是不受任何人干涉的;一旦超出此范圍,這種采集權便開始受限。但在我國,這種特定的采訪范圍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只是以公權與私權進行界定。涉及國家權益的“公權”領域,新聞記者是不準“自由”采集新聞素材的。
從哲學的角度講,對問題應進行辯證的分析。提及新聞采集權,雖然分為“公權”和“私權”,但若“公權”出現嚴重損害社會公共權益時,新聞記者就可對其進行采訪而不屬于違法行為。在實際生活中,新聞記者在法定的范圍內對相關人員進行采訪卻遭到拒絕,這使得新聞記者無法合理地行使新聞采集權,從而使公眾的知情權受到限制。國家利益永遠大于個人利益,公眾渴望打擊社會不良現象的愿望就是國家利益。面對這種情況,新聞記者有權對不良現象進行素材采集,所涉及的相關部門有義務配合。此外,新聞記者行使新聞采集權的過程中應給予采訪者一定的尊重,不應采取強制的措施。新聞記者應當在獲得被采訪者允許的前提下進行采訪,這也是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一種約束。
(二)發表并傳播獨立完成作品的權利
發表并傳播獨立完成作品的權利,即新聞記者在特定的法律范圍內采集新聞素材,將其進行整理并通過多種媒體進行廣泛的新聞傳播。這是新聞采集權的延伸權利。
新聞記者通過自己的智力勞動獨立完成新聞素材的整理和優化,對于自己創作的新聞作品,新聞記者依法享有發表權。若出現妨礙新聞記者新聞作品發表的情況,則應對相關人員采取一定措施并使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同時,新聞記者對于所作的新聞作品依法享有著作權。
(三)進行評論的權利
新聞記者享有依法公平公正評論的權利。對于相關新聞事實或大眾所關注的時事問題,新聞記者都可以對其發表自身看法和觀點。新聞記者的社會職責允許其在一定的法律范圍內對涉及社會利益的問題進行評論。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證評論的公正性,同時也是我國公民基本權利的體現。
我國公民依法享有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的基本權利。新聞記者不僅僅是新聞傳播的主體,也是我國公民中的一員,是人民意愿的傳達員。所以,對新聞記者公正評論權利的保證也是對公民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權利的間接保證。除此之外,新聞記者公正評論的權利也順應了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記者發表評論也是執行輿論監督的職能,對正能量的好事進行贊賞與鼓勵,對負能量的壞事進行批評與揭露。這種公正的評論方式是新聞記者對社會現象的監督,同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府需要一股力量給予其幫助,對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進行評論與監督。新聞記者作為公民的代言人是政府最好的選擇,所以,對社會現象進行公平公正的評論是新聞記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新聞記者為正確行使公平公正的評論權利,評論的對象應與社會公共權益相關,并且應對客觀事實進行善意的評論。
(四)人身不受侵犯的權利
人身不受侵犯的權利不僅是新聞記者所享有的權利,也是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新聞記者享有的這項權利使其在新聞采訪中擁有相對寬松的法律環境,同時考慮到新聞記者職業的特殊性并扮演著社會監督的特殊角色,所以在對新聞記者進行權利界定時應給予其一定的特殊性。
新聞記者作為我國公民中的一員,在行使自身權力的同時也應尊重他人權益,在進行新聞采訪報道中也應履行自身職業的義務。
(一)真實客觀公正的進行新聞采訪報道
新聞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真實性,而新聞記者的首要責任就是報道最真實的新聞。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即新聞記者在對新聞進行報道時應保證其新聞的真實,實事求是,有現實依據,新聞內容不存在主觀臆想,并且要全面看待問題。一旦發現新聞真實性的缺失,應及時對錯誤的新聞內容進行修改,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新聞的客觀公正表現在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報道時應保證新聞事實,不摻雜新聞記者本身的看法,給予被采訪者一定的解釋與辯解的機會,保證采訪報道過程中的公正性。
(二)保守采訪過程中得知的新聞秘密
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報道的過程中履行保守對方秘密的義務是必然的。對于國家秘密,關系到國家安全利益的新聞信息不允許公開報道,針對有必要進行公開報道的國家秘密,應在報道前進行適當的刪減;對于商業秘密,企業所獨有的技術與經營信息及相關的經濟利益是不允許公開報道的;對于職業秘密,新聞記者在采訪報道過程中所獲取的新聞信息未經同意不允許透漏其信息的來源。
(三)使用正當手段獲取新聞信息
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報道時,應使用正當手段進行新聞信息的采集,這是新聞記者應履行的職業義務。應以公開獲取新聞信息為主要的采訪報道方式,“暗訪”的采訪方式只允許用在對違法犯罪行為的采訪任務中。以《衡水日報》中首屆“最美孕媽媽”評選活動為例,這次活動的主辦方是衡水新聞網,并將衡水日報、晚報新聞熱線發表在網站上,以供廣大群眾咨詢。活動的報名方式分為多種,可以通過郵箱、微信及現場報名。《衡水日報》通過公開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進行采訪報道,并經報名媽媽允許將其照片發表。這樣的采訪報道方式是正確的,新聞內容真實,使用正當手段獲取新聞信息,真正做到了公民的代言人,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履行了相應的義務。
(四)不允許利用私權獲取個人利益
利用私權獲取個人利益的行為,對新聞記者社會形象的影響極大。雖然這種行為僅屬于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范圍,未列入相關法律,但這種不良行為確實對社會經濟利益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針對這種不良行為應對新聞記者進行職業道德培訓,使其遵守法律法規,做到廉潔、公平、公正,在采訪報道的過程中維護自身職業形象及榮譽,更好地為國家,為公民服務。
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傳播的主體,國家公民的代言人,政府的得力助手,在行使其職業權利的同時應履行相應的職業義務。只有使權利與義務和諧統一,才是新聞記者采訪報道的真正職責所在。在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中,必然會出現通過不良途徑進行的信息傳播。但作為我國的新聞記者,應當對這種不良的傳播途徑說“不”。新聞記者的職業目標是傳播最真實的新聞信息,在行使權力并履行義務的同時,保證我國公民知情權的最大化,使國家運轉更透明。這不僅是對新聞事業,對于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樣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1.黃軍鋒.李平.論新聞記者的權利及其法律保障[J].新聞知識,2011(4)
2.田文雁.論新聞作品著作權的保護[J].學理論,2014(16)
3.何佳妮.中國新聞記者職業身份研究[D].湖南大學,2011
4.李勁松.芻議新聞記者職務權利及其保障[J].新聞知識, 2012(9)
5.張峰.淺析新聞記者的職業權利及法律保障的研究[J].華章,2014(11)
(作者單位:衡水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