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偉
生態文化輿論引導及其構建
□崔偉
加強生態文化的輿論引導是教育人們形成正確生態觀的重要途徑,其目的就是把生態意識滲透到人們的頭腦中去,使人們明確人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地位,清楚地認識到人類面臨生態環境惡化的挑戰,從而樹立生態意識,維護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以文化的方式生存,又在生存中選擇新的文化。從人類生存的歷史看,人類從漁獵文化發展到農耕文化,又從農耕文化發展到工業文化。幾百年工業文明時期,科學技術為人類創造出驚人的物質財富,使人們在征服自然中獲得了極大的解放,同時也給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威脅。人類在遭遇一次又一次驚心動魄的生態災難之后,終于清醒地意識到物質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更是高度凝結了當代人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由此,生態文化也就成為人類文化發展的新階段。從這個意義來理解,生態文化是人類新的生存方式,即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
一是輿論引導理念的反思。在工業文化時期,傳統的政治經濟學以“沒有人類的勞動參與就不可能有價值”為由,斷定自然是沒有價值的。這些觀點的盛行,使人類與自然不再平等相待,“人定勝天”等斗爭哲學滲透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導致自然對人類生存的威脅。
二是輿論引導內容的反思。以往,我們在經濟發展的宣傳報道中過于偏頗,一味地突出經濟效益,很少考慮經濟發展對生態的影響。在一些地區,政績靠GDP說話并不少見,致使宣傳報道出現片面性。如,上個世紀對森工企業的宣傳報道,偏重于采伐多少木材,為社會主義建設輸送多少棟梁,致使森林生態遭到破壞;改革開放初期對鄉鎮企業的宣傳報道,片面地把重點放在經濟發展方面而忽略對環境的污染;對一些動物的介紹往往有“肉可食,味鮮美;毛皮可制裘”條款而忽略了動物鏈在維護生態平衡中的作用。
三是輿論引導形式的反思。長期以來,生態文化的輿論引導主要是融化式的,常常是保護動物、森林、濕地等動態方面及生態美文、生態攝影、美術書法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較好的引導作用,但是缺乏一定的深度,沒有讓人們領悟到自然美對人類的重大作用。
四是許多編采人員知識匱乏。在生態文化、環保知識和環保法規方面比較模糊,影響到了生態文化輿論引導大范圍、深層次地開展。
(一)加強生態憂患意識的輿論引導
我國是生態脆弱的國家。這些年高速發展中對自然環境有很多“透支”,目前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當今,人們盡管生態意識大有增強,也認識到全球氣候惡化,危害著人類的生存和健康。但人們深層次的思想意識仍不同程度地重視物質享受、輕視環境保護。如煤炭、化工企業等。因此,生態文化輿論引導不應只停留在動態宣傳及防止問題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從人類對環境所持的態度及思考方式上了解造成這些問題的本質所在,真實、科學的輿論引導生態憂患意識,使人們在警醒中自覺保護生存環境
(二)加強生態倫理文化的輿論引導
作為正在興起新道德觀和價值取向,生態倫理文化的主要特點是,把道德的對象的范圍從人和社會的領域擴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即把物種之間的義務納入視野。《林海日報》每周一期的“生態環保”專刊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專刊配合國際生態環保發展趨勢、中國生態環保的政策法規及現實與發展動態進行輿論引導。特別是專刊中“人與自然”“動物世界”“植物展廳”小欄目,把物種之間的平等關系潛移默化的進行宣傳報道收到很好效果。《林海日報》主辦的《中國綠網》中的“生態文化”板塊,以報網互動的形式宣傳報道平等、善待動物的典型。并通過輿論監督,譴責虐待、殘害動物的行為,使人們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物鏈平衡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從法律法規層面加強生態文化的輿論引導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有關生態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也不斷健全,我們在生態文化輿論引導過程中要教育人們知法、懂法、用法。例如,國家投巨資用20年時間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一期、二期建設,建設范圍在十多個省區,其目的是恢復、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也涉及到許多政策法規。因此,我們在生態文化輿論引導時都應該在政策法規層面進行考慮。這就要求記者要有強烈法律法規的生態環境意識,掌握一些有關政策法規和生態經濟學的知識,在采訪時多了解生態、法律和經濟方面內容,以體現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四)生態文化的輿論引導要注重多元性、多學科性
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人與生態環境的問題是許多學科都關注的問題。環境科學、環境美學、生態經濟學、生態政治學、生態神學、浪漫主義文學都從各個角度提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獨特看法。生態文化與這些學科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因此,在輿論引導中將生態文化與各科學的關系以知識普及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其居于重要地位,進而將生態文化理念深入于全社會的思想中。同時,利用我國傳統生態文化資源進行輿論引導。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樸素哲學思想,提出人類要效法自然法則,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然萬物的觀點。將儒家倫理觀從人際之間向人與自然之間拓展,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的最高目的。在古代的散文、詩歌中,也有許多生態文化的內容,如陶淵明、王維的田園詩等。一些民俗如敬天、敬山、敬樹、清明節插柳等。我們不能完全把這些看做迷信,這里也有樸素的生態文化內容。以此引導人們熱愛生態美和創造生態美亦是探索生態文化輿論引導新途徑的題中之意。
(作者單位:《林海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