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虹茹
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對我國培育公共領域的初步思考
□ 王虹茹
公共領域問題作為當今學術界的一個熱點問題,一直以來,不同的學者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和闡述。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無疑是這些研究中最為經典的著作之一。書中,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的概念、特征、發生機制及轉型進行了研究,奠定了后來西方社會研究公共領域的理論基礎。本文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對我國公共領域培育的借鑒意義。
哈貝馬斯;公共領域;公共領域理論;公共領域建構
作為當代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哈貝馬斯和他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可以稱得上是舉世聞名,該書是哈貝馬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它為哈貝馬斯以后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本文旨在通過對該書基本內容的系統梳理,總結其對我國公共領域的培育有著怎樣的借鑒意義。
(一)公共領域的概念
哈貝馬斯在書中說道:“公共領域是一種特殊的歷史形態”。稱其特殊是因為它并不能簡單地被定義為國家公共權力領域或私人領域,它是處在二者之間的一塊中間地帶。一方面,公民可以在此自由、公開地表達他們的意見,討論公共事務,形成公眾輿論;另一方面,它存在于國家公共權力領域之外,對國家公共權力起到監督和制約的作用。關于公共領域邊界的界定可以這么說:它是屬于私人領域的一部分,但不等同于私人領域;它監督和制約公共權力領域,但又不屬于公共權力領域。由此可見,所謂公共領域是指私人領域中關注公共事務的那一部分,也僅僅是這樣一個部分。
(二)公共領域的特征
對于公共領域的特征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總體上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公共領域的概念可以得知,公共領域的公眾主體是指來自私人領域中的個人,他們就公共事務自由、公開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不必受到身份、地位等傳統因素的制約。在公共領域中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其次,這些公開發表的言論的共同特征就是帶有一定的批判性,這也正是公共領域的最基本特征。帶有批判精神的公眾在公共空間里發表對問題的看法,通過言語間的交流與思想的碰撞而形成公眾輿論。最后,哈貝馬斯認為“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對其功能的自我理解具體表現為‘公眾輿論’范疇”。由此可見,公眾輿論的形成是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核心內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公共領域的存在即是為了公眾輿論的形成。
(三)公共領域的運作機制
與社會領域的運作機制不同,公共領域存在著其獨特的運作機制。分析其運作機制仍然要回歸到公共領域的內涵上來,首先,公民作為公共領域的主體,他們之間的交往是平等的,這里的平等是指人與人之間不存在身份、地位上的差異,拋開所有的外部客觀條件,每一個人僅僅是作為“自然人”的屬性參與其中。其次,這些“自然人”就公共領域中的問題進行公開地討論,這種討論不僅僅局限于小范圍的圈內討論,而是把周圍更多的觀點也吸納進來,從而形成公眾輿論。最后,這些“自然人”所討論的公共領域中的問題不僅僅是包括文學、政治等方面的內容,還包括所有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問題。
(四)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公共領域是私人領域中關注公共事務的一部分,當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利益沖突無法在私人領域內解決的情況下,沖突將會愈演愈烈,并最終爆發,這也就導致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面臨著結構轉型。哈貝馬斯在書中提到公共領域的轉型問題,他是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論證的:首先,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呈現逐漸融合的趨勢,二者之間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這一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由于利益沖突已經無法在私人領域內解決,那么它必然將轉向政治層面,由國家出面干預利益沖突,由此產生了干預主義。這樣一來,國家與民眾的利益訴求就逐漸變得統一起來。另一方面,原先公眾是在公共領域對公共事務進行批判,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原先的平衡狀態被打破,公眾意識到他們根本無法單獨去面對復雜的市場關系,這就需要他們聯合起來,要求獲得公共權力來保障自身的權益。公眾在要求獲得公共權力的同時,也徹底地失去了過去批判、監督和制約國家的權利。其次,家庭內心領域與社會生活領域的分界日益清晰。由于國家開始將失業、疾病、死亡等以往作為私人風險的部分納入到社會福利當中,國家對私人領域的干涉使得家庭失去了其私人特征,過去的私人自律僅僅在個人財產的支配中保存下來。再者,公眾逐漸由文化批判轉向文化消費。原先公共領域是獨立于經濟體系,這才使得它能夠發揮其批判、制約、監督公共權力的作用,而到了晚期的資本主義時期,媒體開始把追求經濟利益擺放在首位,公眾逐漸地由文化批判者轉向文化消費者,最初的批判意識也不復存在。
哈貝馬斯所說的公共領域是指資產階級公共領域,但這并不代表社會主義國家不存在公共領域。我國的媒體一直以來是在國家的管理下運營的,具有強烈的官方政治色彩,公眾往往習慣了被動的接收信息,對公共問題缺乏興趣,其政治參與意識比較弱。隨著國家將市場競爭引入到媒體機制中來,我國的新聞體系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變化,雖然仍然在國家的主導之下,但是其開始有了“自由色彩”,公眾有了更多的機會去公開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筆者認為,針對我國國情,應當從以下幾個關鍵詞著手去培育我國的公共領域:
(一)公眾
公眾作為公共領域的主要參與者,是整個公共領域的根基部分。我國想要培育自己的公共領域,首先應當培育一批合格的公眾。所謂的合格要符合以下幾點:首先,他們要關注公眾群體的普遍利益,將公眾利益凌駕于個人利益之上。其次,他們要自愿、自覺、自主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敢于批判公共事務,能夠有效地監督和制約國家權力。有了這些還不夠,還應當不斷地加強公眾的內在修養,提高其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促使公眾與國家、公共領域與國家公共權力領域的平等、理性對話。
(二)公眾媒介
在現代社會中,公眾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公共媒介來表達、傳播自己觀點,實現與國家公共權力的對話。現如今隨著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這些曾經牢牢受到政府掌控的媒體開始逐漸加入到改革的浪潮中,雖仍在國家的主導之下,但給公眾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傳播觀點的寬松環境,這就為公共領域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
(三)公眾輿論
公眾輿論作為公共領域的核心概念,在培育我國公共領域的過程中尤其值得重視。公眾輿論主要是通過對國家公共權力進行批判、監督和制約而發揮其作用的。公眾輿論的培養應從“批判性”和“理性”兩個方面入手。批判性,在前面培育合格公眾中就已經提到,通過培養公眾的批判意識以及批判性意見來實現。“理性”的考量則值得我們去深思,公眾輿論并不是個人情感的表達和宣泄,它應當秉承理性的原則,這個理性準則是一把“無形的尺”,是在公眾輿論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這一點在培育我國公共領域中值得去重點關注。
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不僅具有非常大的理論成就,它還引導著許多的學者對公共領域進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至今,公共領域理論這一問題仍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由于其公共領域理論主要研究的是資本主義公共領域,那么如何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將其理論運用到構建社會主義公共領域中來,值得我們去思考、借鑒和學習。
1.尤爾根·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2.展江.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與傳媒[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3)
3.汪暉、陳燕谷.文化與公共性[M].北京三聯書店,1998
(作者系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