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冰鑫
在危機情景下塑造“合意空間”
——以埃博拉疫情防治中的移動App應用為例
□謝冰鑫
“埃博拉”作為全球公共健康危機議題的背后,是信息與病毒之間傳播速度的角逐。而非洲地區危機傳播遇到的難題是:人際傳播的滯后性、危機信息的碎片化、信息傳播者生命健康的危險性,以及大眾媒介單向度傳播導致的網絡謠言。本文以埃博拉防治中的移動App應用為例,探討其作為新媒體時代的“合意空間”,將危機中的利益相關者聚合在同一空間,使危機信息得到及時、快速且多元主體互動式的傳播,對整個危機事件的化解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公共健康危機;危機傳播;移動APP;合意空間
如今世界已經變成相互連接的網絡,埃博拉病毒不只威脅非洲地區居民的健康及社會秩序。為了避免健康危機的進一步擴大,其他國家紛紛參與疫情的防治。實際上,在全球化的時代,很少有危機事件是區域性的,人類在享受現代化帶來便捷的同時,必須共同承擔其帶來的風險。既然全球化的時代時時存在著危機和風險,在面對人類公共危機時,該如何解決和應對?在埃博拉疫情中可以看到,我們越能迅速地形成統一共識,危機就能越快地得到解決。
由于社會是由不同層次和屬性的集體構成,各集體的認知程度不完全一致,當危機中的多元權利主體之間缺乏互動,其造成的共識鴻溝就越寬,就越容易在外生性危機之上又產生內生性危機。也就是說,埃博拉的利益相關者對其認識層次的差距越大,越容易造成社會內部失序。
通過加深共識可減緩或者避免危機的擴展。傳播學之父威爾伯·施拉姆曾言:“所有的交往者都帶著一個滿載信息的生活空間,帶著豐富的經驗儲存進入傳播關系中,借以解釋自己得到的信號,并決定如何回應。如果兩人想要達成有效的交流,他們儲存的經驗就必須在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上交叉。”①換句話說,共識的前提是不同信息的交換,而信息的交換必須建立在社會互動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按照符號互動理論的觀點來看的話,沒有互動就沒有社會,危機與互動并存。
實際上,由于受到經濟水平、科學技術、文化觀念、醫學水平的制約,個體或團體之間不能達成完全的共識,不同利益主體之間需要“及時”了解不同主體的訴求,因此,我們需要致力于培育能夠及時傳遞不同利益訴求的互動空間,建立一個即時交流平臺,我們稱這種集多元主體為一體的平臺為“合意空間”。
事實上,一些西非國家,如幾內亞、烏干達,已經將移動App應用于埃博拉防治中。2014年10月,西非的烏干達開發出埃博拉互動移動應用軟件mHero;②2015年1月初,幾內亞衛生部發布一款名為CommCare的定位追蹤埃博拉疑似病例的移動App,力圖利用移動App技術構筑抗擊埃博拉疫情的第一道防線。因此,我們將移動App視為“合意空間”。在此,首先探討其存在的必要性。
(一)相關利益者的“專業空間”聚合
當人們知曉某種危機可能危害到自身利益時,會主動地尋找危機的相關信息。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埃博拉作為與全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的重要議題,不僅僅是傳染高發區的居民、醫護工作人員、援建人員、政府等人員對此議題極度關注,其他地區的人民也愈來愈關注它的動態,這就構成了塑造合意空間的前提——利益結盟,但僅有相同的立場也不足以化解危機,更重要的是多元利益主體之間的互動和信息的公開透明,將利益者聚合在同一“空間”下。
(二)非洲地區人際傳播的滯后性
非洲的烏干達、幾內亞地區以及大片偏僻的農村地區主要以人際傳播為主,而人際傳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滯后性導致了信息分布極其不均,即使某地區的居民對埃博拉疫情的認識比較清楚,但對于其他不了解情況的地區而言,依然對前者構成了威脅。
其次,由于缺乏對埃博拉疫情動態信息的了解,人們在行動上就無法給予恰當的反應,加上缺乏常識了解,其抵御病害的能力基本為零。這樣一來,危機的源頭就無法得到控制。
(三)工作人員的“以身試法”的危險性
實際上,各地政府已經展開了救援行動,幾內亞采取了積極的回應,挨家挨戶發放埃博拉的宣傳資料,同時將居民組織起來進行醫務知識培訓。但病毒的傳播速度遠遠快于人類的反應,人際傳播的效果相當有限,更重要的是,宣傳者本身的生命健康將因此受到直接的威脅:2014年10月15日,美國新增感染病例就是來自醫院工作人員,而且這并不是埃博拉醫護團隊里的首例感染。
(四)大眾媒介的局限性
相對于人際傳播而言,大眾媒介的傳播可以解決人際傳播在時間上和空間的上滯后的弊端,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第一時間播報動態,無論對于當地的居民還是世界其他地區的關注者而言都極為有效。但是應該看到,大眾媒介依然有其弊端。首先,在非洲地區,由于生活條件極其落后,電視、電腦的覆蓋率較低,因為設備的不足,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其次,由于對于埃博拉的認識層次不同,人們在面對大眾媒體的播報時會有非常不同的反應。比如,在中國非典疫情爆發初期,人們將非典的“典”與碘鹽的“碘”聯系在一起,造成疫情爆發的初期人們哄搶碘鹽的荒謬局面。由于缺乏多元主體之間的互動,大眾傳媒單向度的灌輸方式沒有對危機進行及時客觀的解釋,產生的謠言和誤解造成了社會危機,造成了社會失序。
以上問題可歸結為:信息流通不暢,信息傳播的單向性、互動性不足、利益主體的聚合力低。那么,移動App對于疫情的緩解究竟能發揮什么作用?
根據筆者的親自體驗,幾內亞發布的埃博拉App CommCare界面清晰、操作簡單。其支持語言切換功能,幾內亞的官方語言為法語,但因涉及到不同語言的參與者(如國際工作者),設置中有國際通用的英語和本地人使用的法語兩種選擇。
CommCare支持安卓、JAVA(非智能手機系統)系統,能滿足不同層次設備的要求,這是因為考慮到非洲地偏遠地區居民很少擁有智能手機,這樣提高了它的普及率,解決信息分布不均的問題。也就是說,只要有手機就可下載CommCare,用戶能通過軟件中圖、文、聲的引導,第一時間了解EBOLA基本常識,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從而控制危機的蔓延。
此外,移動App還能彌補大眾媒體單向度傳播的不足。以mHero為例,軟件開發者在其中加入了互動功能,支持語音、文字、圖片上傳,使決策者第一時間了解(疑似)病患情況,避免了人力的空耗。幾內亞的CommCare也有用戶反饋功能,用戶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上傳,軟件管理者根據用戶的注冊信息和GPS定位系統,能夠很快鎖定信息發布者的位置,從而及時遏制病毒的擴散。
同時,CommCare的用戶之間可以通過軟件相互發消息、打電話,形成利益主體之間的互動。在這些App中,由于互動功能的加入,能夠使單向輸入的系統變為動態檢測。
而且,埃博拉移動App兼有實時監控病人的動向的功能。西非國家尼日利亞拉各斯的埃博拉緊急預案中心的高級數據經理丹尼爾說到:“如果花8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才拿到病人的信息,這當然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因為病人很有可能在那段時間里已經到了別的國家。”③Comm-Care的用戶通過GPS定位系統,決策者通過軟件能夠及時了解到感染者或者其家屬的移動信息,并快速地做出反映。但缺點是,只靠手機定位系統不能解決問題,還需要用戶登陸CommCare以便軟件管理者通過軟件與用戶隨時通話。
合意空間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面臨傳播技術發展不平衡、文化多樣性和受眾識字率較低的西非。對于埃博拉防治中的App應用,重點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合意空間的受眾范圍、傳播效果、傳播策略。
受眾范圍方面,在科學技術應用滯后的西非國家,因特網的普及率低,西非郊區的人們幾乎沒有條件使用PC上網看新聞,因此,無法通過網頁來使危機相關者及時互動和反饋信息。在此情況下,手機是最重要的傳播方式,對此,關注埃博拉疫情的美國慈善企業家喬·高斯評論道:“在西非,四分之三的人用的都是很基礎的、只能發短信打電話、收圖片以及聲音的普通手機。”高斯的言論暗含了信息傳播的受眾數量的問題——手機的使用率相比電腦的來說更高,利用手機平臺更能提高埃博拉信息的更新速度。
在傳播效果方面,除了大部分人手機配置較低,無法調動第一現場相關者及時加入到互動這個問題之外,“在偏遠的西非郊區,人們對于埃博拉疾病的認識和預防很薄弱,同時,我們陷入了一場如何‘講故事’的危機中。在大部分報道中,沒有當事人的言論,有的只是充滿恐懼和緊張聲音。”在一場危機中,由于危機程度無法估量,切入事發現場有諸多困難,如果沒有當事人加入的話只會將危機推向更加恐慌的境地。
面對受眾率低的現狀,塑造合意空間首先要獲得技術方面的支持——盡可能地利用手機通訊網絡,這樣才能使更多的利益相關者有條件發布消息。同時,即便是所有的西非人民都有條件使用手機,考慮到他們受教育水平分布不均的情況,App的傳播效果仍然是一大問題。“由于西非低教育水平和低識字率的客觀情況,如何能使受眾明白信息的內容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國家受教育程度的統計表顯示這個國家的人大部分是文盲,所以,信息傳播要區別對待:在農村就發語音信息,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城市就發文字”。同樣,作為mHero的技術開發者,尼祿說到:“mHero的設計考慮到能讓大部分人(指不識字的人)會用,我們用了大量的圖片。”除此之外,如何挖掘更多的社會力量介入危機的處理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對此,醫務工作者、NGO組織以及健康公民的加入將會使互動更加深入。
因此,合意空間的背后,實質上是在檢驗資源的調動和整合能力:如何合理分配技術、財力、醫藥工作者,如何切入現場,如何面對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進行有效傳播,如何使更多社會力量加入其中群策群力。這需要的是一個視野廣闊、資源調動能力強的高水平團隊操作,而這個團隊也許不只是某個國家、某個技術團隊,而是它們的集合,因為在這之中的任何一個鏈條出了問題都可能前功盡棄,所以,堅定同一立場、承認差異性、堅持有效互動是建立合意空間、解決危機的必要條件。
現代化是把雙刃劍,帶給人們便捷交通的同時,也使危機傳播更加難以控制。這場瘟疫的背后是信息傳播和病毒傳播之間的田徑賽。埃博拉作為一個全球關注的危機議題,在全球健康危機的情境下,用新媒體技術塑造合意空間以減少危機的發生和預防危機,使多元利益主體共同參與互動。雖然其中仍有值得商榷的部分,但無論如何,App的應用對于中國公共危機的解決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尤其在大眾傳播和受教育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數字時代帶來了“信息平權化”局面,這就意味著要警惕在危機處理中的單向度的思維,著力于多元化的合意空間的塑造。
1.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45
2.Ebola Battle Helped by Android App, Facebook and Googlep:eWeek[N]. 2014-10-13
3.Simple cellphones seen as key to improving ebola education, reporting:VOA NEWS[N]. 2014-11-16
(作者系四川省委黨校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