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忠馀
2014年度廣西電視臺論文類作品評獎綜述
□談忠馀
今年評獎前夕,我收到總編室發來的一摞摞論文稿,多好的精神食糧!有感于此,我花了四天時間閱讀,獲益良多。這次送評的論文有31篇作品,其中,“應用理論”27篇,“基礎理論”4篇。經審評,我們評委的總體感覺是:這批論文論點正確、內容翔實、論證嚴密、文風清新、特點鮮明。
從送評的題目可以看出,這次送評的論文涉獵面廣。如:《淺析電視新聞創新的現實路徑》《“走基層”如何創新手段講好故事》《從市場營銷的角度探討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發展出路》《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在動畫中的應用》《大數據時代下電視媒體的數據化進程》等文章,有談電視創新發展的,也有各類調查報告,有對“三貼近”人文關懷的闡釋,也有對心理表達式的研究,有采編技巧的體會,又有對紀錄片的探索,還有對節目編排的思考,涉及理論和業務問題。這表明我臺采編播及工程技術人員善于理性思考,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十分難得。
立論和論證,是學術論文兩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獲一等獎的論文在選題上著眼大局,在論述上強化理性,抓住立論和論證這兩個環節。如:論文《挖掘細節精選同期聲講好故事——電視人物報道三件寶》,其立論開門見山,開宗明義;論證采用例證法,用典型事例說理,邏輯嚴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文章題目表述生動,文章行文簡練流暢。又如:論文《“走基層”如何創新手段講好故事》,其立論觀點鮮明,具有學科性;論文從8個方面準確、全面論述“講好故事”所應用的創新手法及效果,論證嚴密、層層遞進,既有實踐成果總結,又有獨到的理性認識提升,文章具有學術性、指導性。再如,論文《大數據時代下電視媒體的數據化進程》,其立論具有新意、針對性;論文從電視媒體的數據化實施、全媒體時代多屏收視情況對照、大數據應用在媒體領域的挑戰三個方面據事說理,運用引證法論證;文中先后插入9幅圖表,使宏觀立意變得微觀具體;此文具有科學性、可行性。
總之,這批論文立論正確無誤,判斷清晰,有針對性,有新意、有深度,論證遵循規律,有直接或間接論證,有演繹或歸納論證,運用例證法,或引證法,或喻證法。這樣的論文必然引起評委的關注。
另外,我們通過論文評比發現了一批思想敏銳、思辨能力強、有一定理論功底的業內人才,他們很有發展潛力。希望有關部門重視并培養,使之成為我臺理論研究的中堅力量。
然而,這屆參評論文也有部分作品存在不足,依然是沒有按照學術論文的規范來寫作。這使我想起2014年9月4日《人民日報》刊登的由4位記者采寫的文章《規范論文不是“刷格式”》。文章的眉題是“如何規范搞不清學術態度不嚴謹東拼西湊不稀奇”。文章的由頭:9月2日,清華大學2014級研究生入學第一堂課,是請中科院院士張希教授講述如何“樹立學術理想,培養學術規范”。可見培養學術規范的必要性、重要性。文章從三個方面評點事理,立言達意,指出“論文規范既是準則與格式,更體現求真務實的學術精神”。論文規范包含“術”與“道”兩方面:“術”作為形式,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必須遵守的準則和格式;而“道”是核心,也就是一種求真務實、探索未知的科學精神。“……規范不只是形式,更是一種治學的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術研究只有真正遵循規范,才能不斷推陳出新,避免出產“學術垃圾”。
最后,我臺員工要善于從個人感性認識上起步,認真思考論文選題,逐步將其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吸收他人包括中外古今的精華,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努力提升我臺學術論文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
(作者系高級記者,廣西電視臺原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