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工人醫院中醫科 江蘇 睢寧 221200)
痛經為婦科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占痛經90%以上[1]。2012年2月~2015年2月,筆者自擬益腎散瘀湯治療青春期原發性痛經62例,取得比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共108例,為2012年2月~2015年2月門診未婚女性患者,均符合《婦產科學》痛經診斷標準[1],分為兩組。治療組62例,年齡12-22 歲,病程1-6年;痛經發生在經前18例,經期44例,經后0例。對照組46例:年齡12-23 歲,病程6月-7年;痛經發生在經前11例,經期35例,經后0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等比較無明顯差別,具有可比性,且婦科及B 超檢查均無異常,均排除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盆腔器質性疾病所引起的繼發性痛經。
治療組用益腎散瘀湯。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2g,紅花10g,益母草20g,延胡索15g ,山茱萸10g,巴戟天10g,川斷15g,茯苓15g。腰骶酸痛劇者加杜仲15g,桑寄生15g;小腹冷痛者加肉桂5g,小茴香5g,艾葉10g;小腹脹痛者加香附12g,烏藥10g;經血不暢腹痛重者加五靈脂10g,生蒲黃10g;痛劇烈,伴惡心嘔吐者加陳皮12g,制半夏10g,吳茱萸3g;經量過多者加茜草炭10g,三七粉5g;經量過少者加川牛膝15g,桃仁10g。因疼痛多發生于經前1~2 天至經行1~3 天,故于月經來潮前5 天開始服藥,經期繼續服藥,月經干凈后停藥,下次月經前進行第二個療程,連續治療3 個月經周期后總結療效。服藥期間囑注意保暖,忌服生冷及刺激之品,保持心情舒暢。
對照組用月月舒痛經寶顆粒(河南省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0g,每日2 次,于月經來潮前5 天開始服藥,經期繼續服藥,月經干凈后停藥,連續治療3 個月經周期。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5年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疼痛及伴隨癥狀消失,停藥連續3 個月經周期未見復發。好轉:疼痛及伴隨癥狀消失或減輕,但停藥不能維持3 個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見改善。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周某,女,16 歲,經行腹痛1年,14 歲初潮,周期30~35 天,經期4~5天。一年前因經期淋雨后,遂出現每經行腹痛,曾在校期間因疼痛暈厥一次。就診時正值行經第一天,下腹疼痛難忍,喜暖,伴有惡心嘔吐,月經量偏少,色暗,夾小血塊,舌質黯邊夾瘀點、苔薄白、脈沉細。B 超及婦科檢查(肛腹診)均未見異常。此為腎氣不足,寒凝血瘀所致。診為青春期原發性痛經。方用益腎散瘀湯。藥用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2g,紅花10g,益母草20g,延胡索15g ,山茱萸10g,巴戟天10g,川斷15g,茯苓15g,肉桂5g,艾葉10g,五靈脂10g,生蒲黃10g,陳皮12g,制半夏10g。每日1劑,水煎取汁,日服2 次。次月,月經前5 天開始服藥,月經來潮繼續服藥,服至月經干凈后停藥。服3 個月經周期后,疼痛消失,隨訪1年未復發。
青春期原發性痛經是影響女學生學習和生活甚至危害身心健康的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原發性痛經的發生主要與月經時子宮內膜釋放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關。研究表明,痛經患者子宮內膜和月經血中PGF2α 和PGE2 含量均較正常婦女明顯升高。PGF2α 含量高可引起子宮平滑肌過強收縮,血管痙攣,造成子宮缺血、乏氧狀態而出現痛經[1]。《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入經則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顯然,一切疼痛的產生,都因脈中氣血不足,或阻滯所致,即所謂"不榮則痛"、"不通則痛"。《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中醫認為,腎氣盛,則先天之精化生的天癸,在后天之精的充養下最后成熟,同時通過天癸的作用,促成月經的出現。所以在月經產生的機制中,腎氣盛是起主導作用和決定性作用的[3]。《圣濟總錄·婦人血氣門》云:"室女月水來腹痛者,以天癸乍至,榮衛未和"。青春期女性學習緊張、考試精神負擔重,常導致心理壓力大,再者月經初潮,心理不適,加重情緒之煩惱,或抑郁或易怒,均致氣機郁滯,血行不暢,氣滯血瘀;加之初行經,缺乏經期保健意識,青春期又大多因年少愛美,穿衣普遍偏少,不注意保暖,經期過食生冷或居處寒冷濕地,寒邪客于沖任,與血搏結,以致氣血凝滯不暢。所以治療青春期原發性痛經主要是補腎氣,化瘀滯,佐以散寒理氣。益腎散瘀湯方中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赤芍散瘀止痛,紅花、益母草活血散瘀止痛,川芎、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山茱萸、巴戟天、川斷補腎氣、填腎精,茯苓寧心利濕,有助于排濁生新。諸藥合用,共奏活血散瘀、調經止痛、補腎益精之功,故能取得滿意療效。
[1] 樂杰.婦產科學[M].第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18.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1.
[3] 馬寶璋,齊聰.中醫婦科學[M].第3 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