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含芝
(浙江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特檢科 浙江 杭州 310000)
癲癇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具有發病突然,醒后如常,反復發作且發作形式和發作時間不確定等特點,給臨床診斷和質量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對癲癇的診斷方法及準確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隨著臨床診斷技術的發展,視頻腦電圖作用于癲癇的診斷,大幅度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尤其是發作間期診斷的準確性,為臨床治療奠定的基礎,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1]。我院以1年間診治的疑似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對視頻腦電圖檢查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現將研究過程及結果簡介如下。
選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間診治的癲癇患者112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簽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和對照組,每組研究對象56例,其基本臨床資料如下:(1)觀察組:①性別:男35例,女21例;②年齡:年齡在8-53 歲之間,平均(36.8 ±12.6)歲;③病程:病程在3-12年之間,平均病程(8.6 ±3.2)年;④臨床癥狀:抽搐12例,高熱11例,睡眠障礙13例,頭疼20例;⑤病情分期:發作期33例,發作間期23例(2)對照組:①性別:男38例,女18例;②年齡:年齡在7-54 歲之間,平均(37.2±12.4)歲;③病程:病程在3.5-13年之間,平均病程(8.8 ±3.6)年;④臨床癥狀:抽搐13例,高熱9例,睡眠障礙12例,頭疼22例;⑤病情分期:發作期35例,發作間期21例。就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及病情分期等基本資料進行組間比較,均無顯著差異性(P >0.05),具有可比性。
1.2.1 觀察組檢查
觀察組研究對象采用視頻腦電圖進行檢查,使用儀器及具體操作過程如下:(1)儀器:研究采用上海名元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Solar1848 系列數字腦電圖儀(2)操作:①檢查前對患者進行睜閉眼、過度換氣及睡眠等實驗,并采用腦電圖進行常規檢測;②按照國際10-20 系統鏈接線路和安裝16 導電極,并將加以固定[2];③使用單攝像鏡頭進行監測,連續24h為一個周期,若伴隨不自主動作、頭痛、腹痛、睡眠中肢體抽動、神經行為異常等癥狀時,監測應包括癥狀出現及緩解整個過程;睡眠期間至少要監測4 個完整的睡眠周期[3];④監測完成后根據記錄及視頻同步回放同步分析,做出最終診斷。若難以確診者,可更換多種導聯連接方式進行監測。
1.2.2 對照組檢查
對照組研究對象采用顱腦CT 進行檢查和診斷,使用的儀器及操作過程如下:(1)儀器:飛利浦brilliance 16 排(2)操作方法:①以512* 512 的矩陣按照10ram 的層厚由顱底至顱頂進行連續掃描;②特殊患者或特殊部位可在以上掃描的基礎上再按照5mm 進行加層掃描[4];③部分病例可以給予增強CT 檢查;④根據CT 檢查結果進行診斷。
根據研究需要及臨床數據對兩種檢查方式的準確性和依從性進行研究,具體標準如下:(1)準確性:以術中皮質電圖(ECoG)的檢查結果及ICD 標準為標準,對診斷的準確性進行評價,并根據發病期和發病間期進行評價,符合者為診斷正確,準確率=符合病例/研究對象數* 100%(2)依從率:通過調查問卷對兩組研究對象的治療依從性進行評分,評分超過80 分者為完全依從;60-80 分者為基本依從;低于60 分者為不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基本依從)病例數/研究對象數* 100%。
采用SPSS18.2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當P <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檢出病例43例,正常13例,誤診9例,漏診4例,與術中皮質電圖(ECoG)及ICD 結果一致43例,其診斷準確性為76.8%;對照組檢查病例35例,正常21例,誤診14例,漏診7例,與術中皮質電圖(ECoG)及ICD 結果一致35例,診斷準確率為62.5%,且在在癲癇發作期、發作間期診斷的準確性存在一定差異,但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且具有顯著差異性(P <0.05),具體數據如表1 所示。

表1 兩種檢查方式診斷準確率比較表(%)
觀察組完全依從38例,基本依從13例,不依從5例,依從率為91.1%。在檢查依從率的比較中觀察組優于對照組,且具有顯著差異性(P <0.05)。具體數據如表2 所示。

表2 兩組研究對象檢查依從率比較表
癲癇是臨床高發的腦神經病變,發作時不僅會出現不自主動作、頭痛、腹痛、睡眠中肢體抽動、神經行為異常等臨床癥狀,而且會影響其智力,甚至會影響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由于該病具有反復發作性發病形式多樣的特點,增加了臨床診斷的難度。尤其是發作間期無典型的臨床癥狀,且缺乏有效的診斷方式,使得診斷的誤診率較高。近年來,臨床對癲癇診斷方法及準確性研究的重視度越來越高,且取得了顯著的進展[5]。尤其是視頻腦電圖的應用,使得癲癇的診斷和治療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數據證實。我院對視頻腦電圖在癲癇診斷中的價值進行研究,為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指導。
視頻腦電圖是在腦電圖的基礎上聯合視頻發展而來的,不僅能夠連續監測患者大腦的變化,而且還能對患者的全身癥狀等細節進行系統的監測,從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同時可以將患者的腦電信號及圖像信號同頻同步采集、儲存及回放,不僅可以長時間保存腦電變化與臨床特征,又可以通不過技術手段排除各種干擾偽差,還能對疑難病例進行視頻回放不僅能提高診斷的準確性,而且為臨床診斷和研究提供足夠的資料,從而為診斷的發展和進步奠定基礎[6]。
我院以疑似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分組分別采用視頻腦電圖和CT 進行檢查,并對其檢查的準確性和依從性進行研究,研究數據證實,視頻腦電圖的檢查準確性和依從性均高于CT 檢查組,且具有顯著差異性(P <0.05)。由此證實,視頻腦電圖在癲癇的診斷中具有重要的價值。雖然研究還存在研究病例減少,研究方法有待提升等諸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研究結果仍具有科學性和一定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腦電圖用于癲癇患者的診斷中具有準確率高,安全性高,依從率高等特點,優于CT 檢查,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適于臨床推廣使用。
[1] 劉首峰.缺血性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影像及電生理研究[D].天津醫科大學.2010.
[2] A,Bremer,M I,Lossius,K O,Nakken .Dravet syndrome--considerable delay in making the diagnosis[J].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2012,125(05):235-237.
[3] 寧霞.60例癲癇患者腦電圖與腦CT 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22(07):623-625.
[4] 李俊蘭.36例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1,18(34):325-328.
[5] Levi B,Good,Shivkumar,Treiman,Leon,Iasemidis.Control of synchronization of brain dynamics leads to control of epileptic seizures in ro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al systems,2009,19(03):2124-2128.
[6] 盧軍,黃紅星,曾其昌,等.視頻腦電圖、核磁共振、PET-CT 在顳葉癲癇術前定位診斷中的價值[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10,23(06):32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