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甘薯是重慶市的糧食、飼料和工業原料作物,常年種植面積(50~55)×104 hm2,僅次于水稻、玉米,居第三位。集成甘薯栽培技術,對發展重慶甘薯產業,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總結重慶各地多年甘薯高產栽培經驗,集成推廣“六改”技術:改常規種為高產優良品種,改露地育苗為蓋膜育壯苗,改平地遲栽為起壟早栽,改單一施肥為配方施肥,改翻藤為提藤,改不防病蟲害為適時統一防治病蟲害。
關鍵詞 甘薯;栽培技術;實踐集成;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S5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4-031-02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226.1630.031.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5/2/26 15:45:54
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飼料、工業原料及新型能源用塊根作物,廣泛種植于100多個國家,在世界糧食生產中總產列第7位[1]。重慶市甘薯常年種植面積(50~55)×104 hm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薯保健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甘薯鮮薯和加工產品的需求也隨之增大。因此,集成甘薯高產栽培技術,提高單產,意義重大。
1改常規種為高產優良品種
甘薯薯塊的營養成分以淀粉為主,不管是作飼料、食用,還是加工,實際上有效利用部分是淀粉。甘薯品種間淀粉含量差異很大,羅小明[2]等測定‘渝蘇1號’等11個品種中,鮮薯淀粉含量為11.42%~27.53%。因此,在選用甘薯品種時,既要求其鮮薯產量高,更要求其淀粉產量或薯干產量高且耐陰性好、抗旱性較強,并且栽插后前期生長快,結薯要早,以達到提高種植甘薯經濟效益的目的。
2改露地育苗為蓋膜育壯苗
目前,重慶甘薯栽培上露地育苗方式仍然有相當大比例,由于受氣候環境影響,出苗差,不整齊,制約適時滿栽滿插,應改用薄膜覆蓋育苗方式。薄膜覆蓋育苗具有增溫、保墑、防旱、防澇、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促進種薯早發、薯苗快長,利于培育壯苗的優點。壯苗由于養分含量高,栽后成活率高,能夠早緩苗、早分枝、早封壟,提高光能的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壯苗的標準是:莖粗壯,節間短,剪口多白漿,葉片肥厚且大小適中,葉頂平齊,苗高20~25 cm,苗齡25~30 d,組織充實老嫩適度,無病蟲無白根。
3改平地遲栽為起壟早栽
甘薯栽插的早遲和方式,與結薯多少、大小以及產量高低有密切關系。重慶甘薯傳統栽培多為間套作平地遲栽,影響產量。實踐證明,起壟適時早栽能夠提高甘薯產量。起壟栽培能有效增加耕層厚度,增大受光面積,有利于排水,增加土壤通透性,利于薯塊膨大。起壟方式可采用單行壟和雙行壟。壟形要高胖,壟溝要深窄。一般單行壟距為60~70 cm,壟高為25~30 cm。起壟時還可以每667 m2施氮、磷、鉀復合肥30~50 kg作基肥。
4改單一施肥為配方施肥
甘薯根系發達,且莖蔓匍匐生長,莖節可遇土生根,吸肥能力很強。甘薯主要吸收氮、磷和鉀肥,其需要量以鉀肥最多,故為喜鉀作物,氮次之,磷居第三位。重慶甘薯傳統栽培常偏施氮肥導致營養體徒長,不利于塊根膨大。據研究,每生產1000 kg鮮薯,需要從土壤中吸收速效氮3.5 kg、五氧化二磷1.8 kg、氧化鉀5 kg。因此,要根據甘薯對氮、磷、鉀三要素的需求規律以及不同時期的吸收特點,把握以下施肥的總原則:增施鉀肥,配合施用氮、磷肥,輔以葉面施用微肥,達到促控并重;做到前期攻肥促苗旺、中期控苗不徒長、后期保尾防早衰。具體施肥要求是: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追肥又以前期為主,后期為輔。
5改翻藤為提藤
重慶甘薯傳統栽培方法有翻藤的習慣,這會翻亂莖葉的原有分布,特別是莖葉反放,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會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和甘薯產量,故甘薯栽培上一般不提倡翻藤。但應適當端蔓、提蔓,控長和抑制莖蔓長根,因為在連續大雨后或連綿陰雨天,會引發甘薯莖蔓徒長和滋長新根,這會增加營養消耗,并且中后期的新根難以結薯,就算成薯也小。端蔓、提蔓應是提藤斷根,輕放回原位,實現甘薯正常生長。
6改不防病蟲害為適時統一防治病蟲害
重慶甘薯傳統栽培一般不打藥防治病蟲害,這是一個誤區。實際上重慶甘薯生產上遭受病蟲危害導致產量損失是比較嚴重的,有時病蟲為害甚至造成甘薯絕收。近年在重慶市部分地區發生的甘薯病毒病害(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SPVD),一般可使甘薯減產50%~90%,甚至絕收,是甘薯生產上的毀滅性病害。因此,在甘薯整個生長期都要適時統一防治病蟲為害。可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7.5 kg/hm2加地蟲殺37.5 kg/hm2,或用10%二嗦磷顆粒劑6.0~7.5 kg/hm2拌細砂土600 kg作毒土撒入土中,然后再起壟,防治蠐螬;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或用48%樂斯本乳油500倍液噴霧防治斜紋夜蛾,保證甘薯正常生長。防治甘薯病毒病主要是建立甘薯脫毒苗繁殖供應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強,劉慶昌,翟紅,等.中國甘薯主要親本遺傳多樣性的ISSR分析[J].作物學報,2008,34(6):972-977.
[2]羅小明,張啟堂,傅玉凡,等.從重慶市甘薯生產現狀談推廣高淀粉品種[J].雜糧作物,1999,(4):37-39.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