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的手工奶酪坊就在北京北邊最大的社區——回龍觀的一個小區里,門臉不大,位置也很僻靜,如果沒有人引領,我想很難找到。推開一扇窄窄的玻璃門,一股濃濃的奶香味撲面而來。沒錯,就是這里!這里就是北京唯一的一家法式手工奶酪店。作坊占地不大,大約有100 m2,一層是奶酪的生產車間,二層是休閑區。在這里不僅可以品嘗和購買奶酪,如果時間充足還可以要上一杯羊奶咖啡和主人一起聊聊奶酪文化。
“我們去年年底才從回龍觀的鑫地市場那邊搬到這里,原來的小店不足80 m2,租下這個兩層商鋪就是想讓更多的人來這里品嘗和認識奶酪。”剛一見面,劉陽便充滿信心地向我們介紹:“奶酪是10倍牛奶的精華,是人類濃縮優質的營養。我希望通過了解奶酪的文化和營養價值,能使更多的國人接受奶酪。我相信用不了幾年,奶酪就能在中國打開市場。”
劉陽,北京人,布樂奶酪坊的店主,也是第一位在北京經營法式手工奶酪的中國人。他曾經是中關村科技園的一名工程師,在經歷了四年工作之后,逐漸疲倦了朝九晚五、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于是,選擇了辭職,遠渡法國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可是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的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從此改變了人生軌跡,放棄了四年苦讀換來的企業管理和國際貿易雙碩士學位,轉而去了法國科西嘉島上的一所農業高中里學習制作奶酪的技藝。談起自己如何和奶酪結緣,劉陽說:“那是在法國上學時,有一次在自助餐會上嘗到幾種法國奶酪的滋味,而在此之前從沒有嘗到過純正的法國奶酪。沒想到第一次吃,就愛上這個被稱為是“法國臭豆腐”的味道。后來,無意中又在法國鄰居家中看到了手工奶酪發酵的奇妙過程,便一發不可收拾地迷上了奶酪……”

“開始,我跟著鄰居學習制作奶酪,后來,鄰居見我對奶酪如此癡迷,便鼓勵我去法國的農業技校專門學習如何制作奶酪。”于是,劉陽選擇了科西嘉的農業技校,開始和一群16歲的法國同學一起學習手工奶酪制作技藝。那年他31歲。
2007年冬天劉陽學成而歸,回到北京開始籌辦自己的奶酪坊。“起初,并不順利,由于資金不足,另外,也不了解中國的市場和奶源,所以我不敢貿然開店。就先在家里的廚房做試驗。但是,由于廚房里條件簡陋,中式廚房的油煙又比較重,而奶酪在發酵過程中需要嚴格的衛生條件,所以,開始試驗時經常因為操作中衛生把控不當,奶酪里長出了雜菌。那一段日子相當的苦,每天一邊做試驗,一邊上網向遠在法國的老師求教。而且,還要打零工掙錢。為了找到更好的奶源,我幾乎轉遍了京郊各個奶場。后來終于在回龍觀附近找到了一家各方面都比較理想的奶源,這也是為什么我當初把店選在回龍觀鑫地市場的原因,為的就是靠近奶源,用最新鮮的奶做出最好吃的奶酪。”
除了創業中所遇到的困難,對于劉陽來說,碰到的更大壓力還是來自周圍人異樣的目光。“很多人不理解,我為什么出國苦讀六年獲得了雙料碩士,到頭來卻做了個小作坊主?其實在我看來,在法國的6年,帶給我的最大收獲不是文憑,而是做人、做事態度的改變:在法國的6年讓我學會以平和的心態做人,腳踏實地做事,輕松自在生活。”
從2007年年底回國,劉陽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鉆研奶酪制作技術,并且,從頭培育市場、積累客戶。2008年、2009年劉陽在北京先后開了兩場品嘗會,他手工制作的奶酪得到了很多在京外國人的認可。于是,2009年2月,劉陽帶著這些客戶的鼓勵和期待,開始籌備開店,同年5月布樂奶酪店正式營業。
從2007年到今天,8年過去了,劉陽依然在布樂這塊奶酪上默默耕耘,潛心研發。如今布樂奶酪坊已從最初開業時的3種產品發展到16種,而且每一種奶酪不僅有牛奶的還對應有羊奶的。像劉陽這樣能夠制作這么多品種奶酪的手工奶酪坊,即便是在法國也是非常少見的。
在劉陽看來,生活的最大樂趣就是制作奶酪。他說:“從鮮奶到奶酪就是一個生命逐漸成熟的過程,就像一個少女從青澀到成熟,發酵成熟的奶酪就是一個渾身散發著魅力的女人,而后又逐漸衰老,甚至長褶皺。在整個發酵過程如果奶酪沒有的得到細心的呵護,那么‘她’也會長雜菌,腐敗變質,或者變干。”
所以,制作手工奶酪的過程也被劉陽比作是“和一個少女的初戀”。而劉陽自己恰恰就是那個不改初心,一心一意默默守候和悉心呵護“奶酪”的愛人。當然,付出總有回報,就在本期雜志截稿之時,我們欣聞劉陽的“北京藍”和“牦牛奶酪”在法國舉辦的2015世界奶酪比賽中榮獲金獎。

* 伙力是一個吃貨的創意旅行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吃貨們不僅有機會參加當地美食高手組織的飯局,品嘗各家的私房菜,而且還可以結識更多吃貨朋友,一起分享人生,品味人間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