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就一不小心“堵”住了呢?
答案就一句話:誰叫你任性!
在探討便秘發生原因之前,必須明確什么是便秘!嚴格意義上講,滿足兩個條件才能稱之為便秘,即排便頻率低+排便過程困難。通常情況下,一周排便2次以下且排便痛苦費力、便硬才叫便秘,二者缺一不可。比如家里有小寶寶的媽媽都知道,純母乳喂養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幾天不排便但是排出的便不干、不硬,排便時也不費力的情況,這一現象就不能稱之為便秘而被稱作“攢肚”,本質上是由于母乳對于寶寶來說容易消化吸收且殘渣較少,加之母乳中的益生菌本身就有輕微的“導瀉”作用,它與便秘的區別就在于排便不費力且便的性狀不硬。
就健康而言,你的身體是否健康、是否能夠正常運作,取決于你是否能夠很好地規劃和指導它。便秘亦是如此,日常生活中不當飲食、不良生活習慣、過大精神壓力等都是都導致便秘發生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苦悶
老年人由于牙齒脫落、新陳代謝減慢,食物選擇上往往過于軟爛黏稠,這使得飲食中纖維素攝入不足,加上腸道功能減弱、因疾病導致的臥床等多種原因都使得有助于排便的膈肌、腹肌、提肛肌的收縮能力減弱,于是便秘經常發生。
此外,我們都知道排便的一系列動作是通過神經反射完成的,所以各種神經因素也可能造成便秘。比如沒有按時排便的習慣、經常忽視便意(有了便沒有馬上排)、因痔瘡疼痛不敢大便等有意識的排斥排便,久而久之也會造成便秘。另外,由于節假日出游等臨時生活方式改變,生活規律及飲食習慣被打破,也會出現暫時性便秘。
白領的隱疾
據不完全統計,醫院肛腸科患者中有10%左右的便秘人群,而這些人中年輕白領不在少數。身處互聯網時代,很多白領由于工作性質,每天坐在辦公的時間少則六七小時、多則十余小時,久坐不動會導致肛門收縮能力減弱進而引發便秘。此外,緊張的工作及頻繁應酬造成的飲食不規律,蔬菜、水果及粗糧等能提供膳食纖維的食物攝入不足,腸道缺少鼓動糞便的動力,也是導致便秘發生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寶寶的煩惱
發生便秘的寶寶以人工喂養居多,母乳喂養則鮮有發生,人工喂養的寶寶因為奶粉沖調過稠或補鈣過剩常常引發便秘。對于已經開始添加輔食及稍大些可以吃飯的寶寶來說,便秘的產生主要是由于食物過細而致。很多媽媽為保證寶寶營養吸收方便通常會給寶寶選擇好消化易咀嚼的食物,但往往由于纖維攝入過少,腸道蠕動小導致便秘發生,也有極少數寶寶由于先天性腸道發育不良而出現便秘。
“堵車”的危害真不小!
便秘雖非大病,但糞便在大腸內停留久了,由于水分不斷地被腸壁吸收,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容易引發多種疾病。
危險因素一誘發心血管疾病
想象一下,便秘人群在排便時臉紅脖子粗的情形,便秘人群排便時過分用力,會使腹肌收縮,腹腔內的壓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誘發心血管疾病,嚴重時可能造成腦血管破裂。
危險因素二導致人體自身中毒
排便是人體排毒的最主要方式,而便秘的人,由于體內毒素無法快速排出體外,短期內皮膚上就會出現痘痘;隨著毒素在腸道內進一步腐敗,有毒的吲哚、硫化氫等數量增加,最終可能導致自身中毒。
危險因素三引發腸胃功能紊亂
有害物質在腸道內的潴留會直接引起腸胃功能紊亂,這就是為什么便秘時通常感覺到腹部脹滿、口苦、肛門排氣多的原因。
危險因素四影響情緒
便秘是隱疾,有苦說不出、坐立不安,情緒會受到很大影響甚至對治愈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導致焦慮、抑郁的發生。
危險因素五影響大腦
有人想說這便秘還跟大腦有關?當然!在腸道內無法排出的有毒物質會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大腦,進而影響大腦正常功能,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等。
危險因素六易引發肛腸疾病
肛門是人體與外界直接接觸的出口,極易藏污納垢成為細菌繁殖的聚集點,反復便秘可能誘發痔瘡。此外由于腸內有毒物質長期不能清除,可能誘發結腸癌。
如何疏導身體的“交通阻塞”?
便秘的恢復根據便秘輕重、病因和類型不同,醫學上會通過一般藥物治療、生物反饋訓練和手術治療等方式來恢復正常排便生理。但“治堵”的根本在于“疏堵”,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才是根本。
對成人而言
飲食結構合理調節是關鍵一步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膳食纖維具有很強的吸水性,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使腸內膨脹、促進腸道蠕動從而利于排便。因此多食用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可預防和緩解便秘,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包括新鮮蔬菜、水果及粗糧,粗糧的攝入量建議達到主食量的三分之一,不超過二分之一為宜。
充足的飲水。水是人體的潤滑劑,充足的飲水可刺激腸胃蠕動,促進大便排出。建議每人每天保證1 500~2 000 mL的飲用水,其中早晚各飲一杯水。白天飲水時應注意少量多次飲用,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那意味著你的身體已經缺水了。
食物多樣、粗細搭配。不要只吃細糧,加入粗糧及大豆、蛋奶制品等讓你的餐桌更加豐富。一方面,從不同的食物中可以獲得更多的膳食纖維,另一方面有助多種營養素的攝入,比如維生素B1,就對神經傳導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助于順利排便。
適當食用產氣食物。便秘期間可適量吃些洋蔥、蘿卜等產氣食物,利用它們在腸道中的發酵作用,產生氣體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每天一杯酸奶,其中的乳酸菌對改善便秘也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適當運動增添腸道消化活力
除了飲食上的調理外,加強運動也是改善便秘的重要途徑。首先要主動運動,工作之余及飯后都應堅持運動,每天至少30分鐘,可選擇快走、慢跑等強度適宜的運動。其次是被動運動,對于一些生病臥床不起或是小寶寶可以采取腹部按摩法,一般安排在飯后30分鐘左右,腹部按摩5~10分鐘,每日三次,有助于促進排便。
良好生活方式是健康根本
現代職場競爭激烈,白領一族常常精神過度緊張、心理壓力大,因此應適當放松心情、接觸大自然、多聽音樂,保持良好心態,保證充足睡眠和養成規律排便習慣。緊急便秘時,在家可用肥皂條或是橄欖油涂抹肛周,以刺激排便。此外,對于嚴重便秘者,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安全用藥或進行手術,不要自己盲目用藥。
對寶寶而言
科學喂養是關鍵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母乳喂養,6個月以內人工喂養的寶寶首先注意奶粉的沖調比例,不宜過濃,且兩頓之間要適量補充水分;如出現便秘可服用益生菌和益生元,因其含有有助脂肪分解為短鏈脂肪酸,可促進排便。6個月以上的寶寶建議添加水果、菜汁或菜泥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周歲以上的寶寶可適量嘗試添加粗糧,添加量不超過主食量的三分之一,媽媽們應注意從小培養寶寶食物多樣、粗細搭配、不挑食不偏食的飲食習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在孩子不缺鈣的情況下盲目補鈣!因為過量的鈣會和體內的脂肪酸結合形成鈣皂,也會引起便秘。
從小養成規律生活習慣
3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有意識引導其定時排便,1~2周歲的寶寶可以鼓勵進行坐盆訓練,通過觀察寶寶的如廁習慣和時間間隔來引導寶寶坐盆。在這個過程中要多些正向引導,成功排便時多加表揚,慢慢地寶寶一定會養成規律如廁習慣。
總之,排便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也是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便秘雖不是大病,但也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請愛惜自己,關注健康,讓你的身體時刻保持一路暢通,不堵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