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上海是中國油畫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早期海派油畫在中國油畫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并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油畫大家和一批重要的油畫作品。但由于歷史和條件原因,許多早期海派油畫(如徐悲鴻、劉海粟、顏文棵等的大量作品)老化、損壞。上海大學油畫修復中心由此成立,據修復中心主任章德明教授介紹說,修復中心定位為學術研究型機構,具有科研和教學的雙重功能。他們立足中國本土油畫,以海派油畫作為研究主體,為中國油畫,尤其是海派油畫的修復和長期的保護提供專業和學術上的支持。
不正確的和非專業的修復,會對一幅油畫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并對日后的修復工作帶來更多的麻煩,因此專業和規范的油畫修復顯得極為重要。一幅油畫的修復需歷經清洗、封固、整平、貼面、托布、上框、補色、上光等一系列修復措施,也需要專業的技術力量、設備和材料。但油畫修復并不存在固定的“流程”,修復過程會因各種情況不同而有長有短、有繁有簡、有先有后,解決手段和用料也“因病而異”。因為油畫本身就是成分復雜的綜合體,加上后天的影響,最后的狀況千奇百怪。在修復時,他們的修復理念和原則是,修復措施首先考慮保持油畫原物質結構的完整性,堅持最少量干預;在必須進行干預的情況下,選擇對原作現狀最少影響、對原作的化學和物理狀態最少改變的手段;而修復工作者也必需了解各種材料的性質,了解各種處理措施的長遠效果,盡可能使用具有可逆性的修復材料。
對每一幅委托修復的作品,中心的專業修復人員都進行詳細的檢查以及系統分析研究,包括各項前期檢測的文字記錄與修復前整體狀況以及局部的圖像資料,對需修復的作品做出一個科學的狀況評估。在此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的修復計劃,為實際修復提供較強可行性的完整方案,從而進行安全科學的修復和維護。
比如19世紀60年代至建國前(1948年)時的作品損壞更多是結構上的衰弱,源于支撐物和基底,或由于外因,上層材料機械龜列或脫落,且表面的天然樹脂光油已經到了老化進程的最后階段,出現發黃、變暗、泛白、龜裂和不透明等現象。部分作品塵污和昆蟲排泄遺留等直接粘附于顏料層的表面,畫面大多非常黯淡。那么這個階段的海派油畫在修復處理上,大多需要先對基底進行加固,穩定畫面的顏料層;對原畫布進行除菌和除酸處理,平整畫布;再看具體情況對其進行邊緣襯托或整體襯托。
現在,油畫修復中心已成功修復了徐悲鴻、常玉、關良、潘玉良、吳冠中等名家大師的作品。但是目前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幾大城市相關機構中所擁有的修復專業人員尚不足二十人,而亟待修復的名家油畫作品數量卻驚人,因此培養專業性的油畫修復人才刻不容緩,油畫修復中心之前成功了舉辦的首屆油畫修復研究高級培訓班,對改變這種現狀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