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營養能“治病”也能“致病”,是真的嗎?這兩個“zhi”有何表現?
營養是指人體吸收和利用食物的過程,包括攝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等。生命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營養,營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一個漸進過程,生命不同階段對營養素的需要也要有相應的標準。營養素供給過多、不足或比例不合理,都會對機體產生一定的影響,起初,人們可能不會察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疾病癥狀就會逐漸顯現,這就是所謂的營養“致”病。此時,應注意培養健康生活方式,構建合理膳食結構,并持之以恒,使體內營養逐漸均衡。對于疾病患者而言,除日常營養供給外,針對病情需要,進行適當的營養強化和營養素補充有利于機體恢復,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這就是人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營養“治病”。本質上,營養均衡才是健康的關鍵。
最常見的營養“致病”及“致病”營養素有哪些?
目前我國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居民膳食結構西化趨勢明顯,容易出現營養過剩,誘發肥胖、血脂異常、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痛風等疾病,2002年中國營養調查數據結果顯示:我國居民超重人群超過2億,肥胖6 000萬,血脂異常和高血壓均達到1.6億,糖尿病患者9 400余萬,且有逐年上升趨勢。與此同時,營養不良致病現象在我國也普遍存在,例如缺鐵導致的缺鐵性貧血,缺鈣導致的骨質疏松、佝僂病,缺乏維生素A導致的免疫系統損傷,缺乏維生素B2導致的口舌炎、陰囊炎、眼結膜炎,缺乏膳食纖維導致的便秘等。
營養“致”的病怎么營養“治”?
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既然有些疾病是由于營養不均衡導致的,那么治療這些疾病的核心就是均衡營養,平衡膳食。除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合理地安排膳食結構以外,還要合理調整進食順序,進食過程中細嚼慢咽,增加富含膳食纖維食物的攝取量,每日能夠確保飲食中含有5種蔬菜水果,水果總量200~400 g,蔬菜總量不少于500 g;此外不可大量食用肉類、油脂類食物,控制每天鹽、糖攝取總量。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天攝取肉類125~200 g,其中包括50 g魚、蝦類食物,50~100 g畜、禽肉食物,25~50 g蛋類食物,烹調油不高于25 g,鹽低于6 g,精制糖控制在20 g以下。每天還應增加奶、谷物、豆制品、薯類食物品種。
進入4月,從節氣和致病菌預防角度,應該注重哪些營養素的補充?
春天需要對呼吸系統進行格外保護,提高自身免疫力可以在飲食上做以下調整:一是多吃紅黃色、深綠色果蔬。紅黃色、深綠色新鮮果蔬中富含β-胡蘿卜素,可在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有保護呼吸道、消化道上皮組織的作用,維生素C也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減輕炎性反應的作用。二是多吃高蛋白食物。肝臟、魚、瘦肉、雞蛋、牛奶等食物中優質蛋白含量豐富,有利于提高免疫力,能為修補受損組織提供必要原料。另外,對于戶外活動少的人來說,接受日照的長度會減少,體內維生素D合成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鈣的吸收,可多吃些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豆腐、奶酪、堅果及海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