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護具及其分類
顧名思義,運動護具是在運動中保護你免受傷害的一種工具。這樣我們就明確了運動護具的使用用途:護具的使用不是為了好看、美觀、大方,而是要起到防止或減少運動損傷發生的作用。
從預防損傷的角度對運動護具進行分類,一類是你必須要戴的,不戴就沒法玩的運動護具。比如,練拳擊、散打不戴護齒那就意味著要滿地找牙。騎不管是公路還是越野自行車不戴頭盔,就好比礦工下井作業不戴安全帽。大家要明確,有些運動不戴相應的運動護具是不行的,可別圖一時省事省錢。從事一項運動之前應該對該運動是否需要運動護具進行事先詢問。多說一句,大家千萬別對需要佩戴運動護具的運動項目有所偏見,認為像冰球、美式橄欖球等這些項目受傷的危險性很高。實際情況是這些運動通過護具的保護,是可以在體驗激烈身體對抗的同時有效保護身體的。否則誰都不會拿自己的身體健康開玩笑,要是風險很高,那這項運動是會被自然淘汰的。
還有一類運動護具就是咱們要討論的重點了,這類常見的護具以護膝、護踝、護肘、護腕為代表。使用用途集中于損傷之后提供保護,避免損傷加重或是希望通過使用護具避免損傷的發生。對于損傷之后要不要使用護具,我的建議是:謹遵醫囑。比如進行了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手術后的患者,是需要佩戴相應的膝關節護具來配合損傷恢復的。此類問題需要乖乖聽醫生的話,這是毋庸置疑的。而日常訓練中,我們為了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有時可以選擇戴護具也可以選擇不戴,像戶外登山,有人說為了保護膝蓋需要在下山時戴護膝,也有人不以為然。那到底有沒有定論說孰優孰劣呢?
運動護具的實際意義:預防損傷>暫時緩解疼痛>治療損傷
一般運動愛好者大多對于運動護具的實際效用不清楚,所以有時會出現有病亂投醫的情況。以常見現象為例:我在一個跑步論壇中看到跑友圍繞“天天跑步膝蓋疼”這一話題在各抒己見;有一部分人發言聲稱:“天天跑步膝蓋疼,而且是會越跑越疼,疼到后來感覺半月板都快錯位了,只能變成快走。然后去買了一體式護膝、開洞式護膝、髕骨帶……戴著繼續跑,真是青春??!”還有一個跑友在跑步減肥的帖子中說:“夏天來了,又到了流行減肥的時候。天天堅持跑步,但有時覺得膝部不舒服,上個護膝就感覺好多了,還能繼續堅持!”我必須說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大錯特錯。這樣錯上加錯的行為無關堅持,更無關青春。疼痛是人體的一種反饋機制,當運動中出現疼痛,特別是出現關節、肌肉的刺痛、壓痛等癥狀時,就是身體在發出警告。如果這時通過運動護具給局部施壓造成局部疼痛的減輕,這種方式無異于自我欺騙,后果就是損傷的進一步加重,并且會耽誤治療損傷的最佳時機。這就是典型的誤將運動護具當作了治療工具。

在實際情況中,有人會出現局部關節的疼痛和不適。這時很多人想的就是如何避免疼痛,繼續堅持運動。這種情況其實常見于運動員群體,由于比賽的任務,有時必須上場比賽,上場又要專注比賽,所以必須要靠外力手段來抑制疼痛的干擾。經常會見運動員在比賽時佩戴各種護具,這實屬無奈。佩戴護具能夠暫時緩解疼痛很好解釋:通過局部壓力的增加,讓原本因運動會產生摩擦導致疼痛的部位改變受力情況,從而避免或減輕局部的摩擦。最典型的就是網球肘,通過運動護具在前臂疼痛部位的局部加壓,避免肌肉肌腱滑動產生摩擦引發疼痛。普通的運動愛好者可別覺得運動明星都有的裝備,那就一定是好東西,人人都得用。緩解一時的疼痛并不解決根本問題,誰都應該去追尋問題最終的答案。
現在有些護具會宣傳該產品不僅有預防損傷的功能,還有治療的功能。其實第一點,就是通過增加局部壓力,避免或減輕疼痛。第二點,在護具上增添加熱、冷卻、超聲波等功能。這可能是有用的,但畢竟有治標不治本的問題。還拿網球肘來舉例,若是不改變打球的動作技術,用合理的發力次序打球,那網球肘還是那個網球肘,就算因為佩戴護具不疼了,實際還會在生活中影響到你??偛荒芴醾€水、擰個毛巾都不做,就一直帶個護具吧。再說一些護具能起到局部理療的功效,通過熱療等方式讓網球肘有所緩解,但是你會發現一打球,還是會導致疼痛的反復發作。所以說真出現了運動損傷,還要去看醫生去找專業的教練和運動康復師,要從根本的運動技術或者是身體能力上,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運動護具可以臨危受命,但不應成為你運動的必備用品。
靠自己還是靠護具
有些人確實是拿著運動護具來做預防損傷的事。比如喜歡戶外登山的,很多人一到下山時就會拿出護膝緊緊纏住,說是這樣能保護膝蓋預防損傷。實際上我們的大多數運動都是需要全身各關節協調配合運動的,在下山的過程中,髖、膝、踝、軀干的整體節律性配合完成下山動作。注意我說的是節律配合,也就是要各司其職,各有分工。那這時你為了保護膝關節就把它緊緊纏住,膝關節是活動幅度減小了,可是臺階的高度沒變,還是一樣的下山就需要髖關節、踝關節和軀干額外增加運動幅度來彌補膝關節的受限,這樣它們的壓力就會增大,很可能最后膝關節是保住了,可其他地方卻傷了。而且一旦習慣了戴護膝,膝關節周圍的肌肉、軟組織的功能會下降,會弱化肌肉控制和導致肌肉惰性,從而使機體完全依賴于護具提供穩定性。所以我建議,靠自己還是更可靠的選擇;可以去學習正確的登山技術動作,更好地協調配合全身各關節均勻受力;增強身體的基礎體能能力,讓肌肉強壯有力,就能更好地保護關節。護具可以使用,但需在迫不得已時用。下山下到一半,身體能力有限,開始出現膝關節的僵直無法正確完成下山動作;這時通過使用護具,增加膝關節處的穩定性和彈性力量,代替一部分疲勞的膝關節周圍肌肉工作,避免對關節的過大沖擊。當然最好運動時量力而為,挑戰自我也要循序漸進。
強調一下:很多運動例如跑步、登山、騎行等,看似常見簡單,但實際需要有基礎的身體能力作為保障。如果你已經感到運動中會出現關節不適,還需及時停止。要從學習正確的技術動作和增強基礎的身體能力(柔韌、穩定、力量)著手,才是長久運動之道。不可執著于自己無法完成的運動,忽視自身客觀能力去一味尋求外在支持,這時的運動就不是為了更健康的自己,而是在損害健康。

使用運動護具的建議
1. 已經出現了損傷要及時就醫。損傷恢復過程中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護具。
2. 運動護具有預防損傷和暫時緩解局部疼痛的作用,但都是一時之效。更應該找到發生損傷的根本原因,從自身著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3. 運動中很多人面臨的是非病理性的疼痛困擾,休息或帶護具不解決根本問題。還要找專業的訓練人員和運動康復人員,幫助你改善技術動作和提高身體能力。
4. 特殊人群特殊使用,你若是專業運動員,可能以上建議都不能阻止你帶傷上陣。
5. 選擇運動護具還得聽取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