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寫了清酒,最近又去了幾家居酒屋,同其中一位老板娘再次聊起這個話題,她也覺得清酒之醉,的確是帶著畫意的。她沒有說“詩意”,我也認同,那些帶著詩意的酒醉年代早已離我們遠去:魏晉、盛唐、南宋。
居酒屋里面,總有一些酒是貼著人名,或在酒標上寫著人名的,那些都是日本客人們留下的。日本人好酒,但是酒量并不好,多數喝不了高度數的酒。日本人來中國工作,最害怕的就是和中國人吃飯時被敬白酒。此外,即便是他們喜歡的威士忌,也很少有人能純飲,總是會兌冰塊或者冰水。日本人常喝的廉價威士忌“角瓶”,就經常會被兌以碳酸飲料或者烏龍茶飲用。
所以,日本人在居酒屋或者日料店里買下的大瓶清酒或者整瓶的威士忌,一般不會被一次性喝掉。為了能讓這些客人經常光顧,店主們便讓客人在酒瓶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存在店里,以待下次來繼續喝。
這樣一來,店里便多了不少老客人。可是,總有恰好把一瓶酒喝完的時候,如果沒了存酒,客人們又想換個地方嘗嘗新,那豈不是會丟了客源?放心,店主們總有辦法盡最大可能留住客人。他們有時候會將存留的酒倒出一些,讓客人在下次消費時無法喝得盡興,這樣就只能繼續買酒了。當然,如果有需要的話,他們也會在酒瓶里添進一些酒,確保客人在下次消費時喝不完瓶子里的酒,留個底兒下次還得來。
也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在瓶子上留名是為了留客人。最近我在一些雞尾酒吧里,也看見一些威士忌和白蘭地酒瓶上被貼了名字。可不要以為這些酒都是客人存在酒吧里的,稍微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些酒有個共同的特點:酒廠小眾、年份較高或較特殊,有時候有些威士忌陳釀的木桶也跟平常所見的不一樣。最關鍵的一點是,這些酒都沒有中文背標——也就是說,這些酒并不在酒類進口名單之中,而是私自帶來中國的。
關系好的調酒師跟我道出了其中的原委:現在中國懂烈酒的客人越來越多,大家已經不滿足于只喝大路貨,很多人都喜歡上了一些小眾的酒。這些酒,內行的客人們希望喝到,酒吧也需要通過擺放它們來提升格調,但苦于沒有進口許可。于是酒吧出了一招,把私帶進來的酒開了瓶,倒出一點,隨便貼上一個人名,就說是客人自己帶來的,喝過后寄存在酒吧。如果你知道其中的奧妙,這種貼著別人名字的酒,你盡可以點來喝,而且“別人的酒”,肯定是好酒。